首页 理论教育 尴尬者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化能力与满足

尴尬者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化能力与满足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举例来说,许多尴尬者能在那些要求系统化程序的领域以及需要高度重复、大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的任务上做得非常出色。与其把尴尬者对常规惯例与规则的过度坚持当成一种神经症,倒不如说他们只是怀有想方设法实现条理化与系统化的强烈愿望。对于不尴尬的人们来说,这些规划谈不上让人开心,但对于尴尬者来说,这种系统化的安排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满足。

尴尬者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化能力与满足

Z先生的课上有好多要求严格执行的规定:论文必须以45度倾斜角统一装订,这样的话折页才显得整齐;课前必须把书翻到规定那一页,因为他不想在上课中途听到翻动书页的哗啦声;不许将头靠在后墙上,以免像某某届一样,惹得整个班级虱子大爆发。这些数不清的条条框框再加上他那军事化的管理力度实在让我们觉得古怪之极。

当然,Z先生对自己的严苛也是众所周知的。我曾经有几次在一些不那么正式的场合见到过他,一次是在一个炎热下午的棒球比赛上,另一次是在周末的杂货店里。他永远都是那身打扮:毛背心、浆洗过的衬衫、铮亮的棕色牛津鞋。每天早上,Z先生都会提前两个半小时准时来到学校,雷打不动地完成他的铁人三项训练,然后在笔记本上认真做记录。当他在黑板上演示化学题时,每一个步骤都要规规矩矩地列出来,并且确保每一步都各占一行,即使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时候也从来不省略任何步骤。

我在Z先生的课上常常破坏规矩,其中最让他受不了的不是上课时翻书,也不是论文不按45度装订,而是我拒不按照他的要求列出所有的解题步骤。我不觉得步骤有什么重要的,只觉得最终结果才重要,虽然我必须承认如果我不是那样固执,如果我能稍微留些神列出解题步骤,也就不至于因为大量“模糊过程”而导致放学后被留下来补习。多年后,当我自己成了一名教授,开始判学生的卷子,才发现Z先生当时必须对班上每个学生、每份作业中的每个步骤都给予判分,那一定是个非常乏味的工作,于是我忍不住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心甘情愿地把这样的任务强加给自己呢?”

社交尴尬者喜欢规则和制度。他们的日常就是由各种精确的时间、地点和精心安排的固定程序组成。虽然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日常安排都会有各种优先排序,但尴尬者却显得精确和呆板得多。不信你试着打断他们的常规安排或是改变其中的一些细节看看,他们是不是立马就变得焦躁不安,浑身不舒服?不能正常执行自己日常计划的尴尬者就像有烟瘾的人手头没烟可抽了一样,那种感觉简直是百爪挠心。

弗洛伊德可能会将尴尬者这种缺乏变通视为肛门滞留的表现,但我觉得这种看法过于悲观了。在某些情境中,尴尬者对惯例和规则的坚守算得上是一种积极品质了。举例来说,许多尴尬者能在那些要求系统化程序的领域以及需要高度重复、大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的任务上做得非常出色。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尴尬者天然出众的条理性会使他在计算机科学金融、化学等领域如鱼得水,因为在这些领域,对规则和系统化程序的严格遵守是精通本领域精髓、避免不必要失误所必需的素质。Z先生了解自己的系统化特性,正是凭借这种特性,他能形成思虑周详的方案和想法,从而恰当地引导自己的冲动能量。他将这些适应性技能广泛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这才有了他成为优秀学生、优秀军官、出色工程师和化学教师的一路绿灯。

与其把尴尬者对常规惯例与规则的过度坚持当成一种神经症,倒不如说他们只是怀有想方设法实现条理化与系统化的强烈愿望。这种对线性秩序和逻辑规则的痴迷正是巴伦·科恩所说的“系统化”(systemizing)。我们的大脑天然地喜欢对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做出预测,并自动地建构事物背后的一般规律。简单来说,这些规律都遵循着同样的脚本“如果A会发生,那么B也将发生”。当你理解了尴尬者的系统化特性,他们那与众不同的兴趣以及从中得到的异乎常人的愉悦感也就都说得通了。“如果我今天能跑5.5公里,那么我明天应该可以跑6公里”;“如果我按下微波炉的1-1-1模式而不是1-0-0模式,就可以更加高效地规划做饭时间了”。对于不尴尬的人们来说,这些规划谈不上让人开心,但对于尴尬者来说,这种系统化的安排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满足。

虽然系统化可以帮助社交尴尬者将铁人三项训练坚持下去,或者在使用微波炉的时候节省1秒半的时间,但是当这种高度程序化的思维风格遇上那些对系统性与程序性要求相对较低的事情,结果就会差强人意了。因此,当社交尴尬者的大脑以高度系统化——有人谓之“超体系化”(hyper-syssteization)——的方式工作时,那些不在线性发展之列的情况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别扭了。对于那些持有“超体系化”世界观的人来说,没有比人更富于变化、比社交互动更缺少系统化的东西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电影院里咔嚓咔嚓地吃爆米花?在哪里才能看一场全是对白的电影?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对自己特别不好的人?为什么人们要相互祝福“做个好梦”而实际上谁也不能决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梦?这些都是让尴尬者的线性大脑备感折磨的典型情境。(www.xing528.com)

尴尬者往往会在辨别社交信息的系统化模式上遇到困难,因为这个缘故,社交情境在他们看来常常是不可预知的乱麻一团。但实际上,常见的社交模式都遵循着可以预知的脚本。来自麦克吉尔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马克·鲍德温(Mark Baldwin)和其他研究者发现,人们常常通过建构“如果-那么”脚本来理解社会信息。这些脚本部分是情境性的,比如,“如果你是个男人,那就不应该由你来教女人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或者“如果你乘坐地铁,那么你不应该放纵自己独占两个座位的冲动”。如果人们遵循了这些社会广泛接受的“如果-那么”脚本,那他们就不大会去做社会不接受的事情。

“如果-那么”脚本的运行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就像长串的计算机代码在网页背后悄然运行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尴尬者总是很难跟得上这些脚本的原因。社会文化假定每一个人都自然而然地理解社交互动背后无声运行着的“如果-那么”代码,但是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这个假设并不合理。他们违反社交脚本之后可能经常会说,“可是从来都没有人告诉过我哎!”倒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他们只是就“从没有人曾经教过我如何识别那些隐藏脚本”这件事情,在坦率地表达心中的愤怒。社交流畅的孩子很容易就能通过观察学会成千上万个脚本,但社交尴尬的孩子却需要许多直接、额外的指导。

如果尴尬者愿意花些工夫记住一些社交脚本并有弹性地去执行,他们就能够更加自如地驾驭一些社交场合。无论对于尴尬儿童还是社交流畅的儿童,一旦他们自己找到一些可供依循的规范,父母也能一贯而公平地贯彻与强化这些规范,他们就能从容地应对许多社交场合。运转良好的家庭就像一个运作高效的部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角色,都相信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正是这种确定与信任将大家凝聚起来,从而实现通力合作。在那些角色分工明确、例行程序清晰的家庭里,没有人会迟到,家中也不会因为饭后收拾的问题吵架,彼此之间会在对方需要的时候欣然给予支持。数不清的家庭教育自助书籍给出了各种各样相互矛盾的建议,其中有一项经历了几十年时间考验的建议来自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只有当养育者用坚定、始终如一的合理期望来引导孩子,才最有可能把孩子养育成健康的成人。

当然,让家庭像运转良好的机器一样高效而少出差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即使功能良好的家庭也常常会遭遇成长的痛苦与冲突——为孩子早上起不来床而火冒三丈,为解释为什么当天的餐具不能放到明天才洗而苦口婆心。在尴尬家庭中,这种意志之战可能更为激烈,因为孩子极有可能和父母一样固执己见、油盐不进,要知道,在他们身上可是有着共同基因烙印的。

尴尬儿童的父母必须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社交互动的“过程”非常重要,花点时间去展示一些微妙而精细的体态姿势和语言,会慢慢累积出一些对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东西。尴尬儿童很容易被社交情境搞得精疲力竭,父母需要冷静地表达对他的同情,同时想办法帮助这个不怎么配合的孩子习得一些社交脚本,从而帮助他们恰到好处地适应各种社交情境。对于那些志在把孩子养育成受人喜欢和尊重的人的父母来说,帮助孩子在各种社交情境中且行且修炼将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