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中产阶级化的背景及社会空间机理

中国中产阶级化的背景及社会空间机理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中产阶层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构成中国城市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由此出现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化现象。

中国中产阶级化的背景及社会空间机理

2.2.1 中国中产阶级化现象产生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阶层按职业分为工、农、兵、学、商,社会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几乎没有差别。1958—1978年间,中国城市的公共投资来源单一、总量不足或缺乏,因此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城市空间呈现高密度、低强度的紧凑形态[21],城市发展极为缓慢,内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这使旧城改造成为必然。旧城改造的进行提升了内城土地的价值,营造了CBD生长所需要的空间与投资环境,内城开始复苏(恢复)并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增加,中国出现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阶层分为新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贫困阶层。[22]中产阶层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构成中国城市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

城市中心区经过旧城改造,被房地产开发商重新组装,被迁出的工业企业和仓库区的原址成了高档住宅的诞生地。人们发现环境正在改善的城市很有吸引力。作为收入较高的群体,中产阶层有能力购买城市中心区房屋质量和生活环境较好的住宅,而原来居住在此的居民在旧城改造后无力回迁。这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居民在年龄、家庭构成、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中产阶层的特征,中产阶层开始集聚,由此发生了中产阶级化现象。

2.2.2 中国中产阶级化过程的社会空间机理(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后,受各种政策影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产阶层构成了中产阶级化的需求方;而在旧城改造之后,房地产商在市中心大量建造的高档住宅构成了中产阶级化的供应方。由此出现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化现象。这一社会空间过程可以作如下理解:

(1)1978年以后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先富起来的人具备购买城市中心住宅的经济能力;而拆迁补偿中隐含了对内城区低收入阶层的剥夺和回迁歧视的产权转移措施,则保证了居住隔离的实现,最终导致了内城社会空间的重构

(2)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使原来许多位于中心区的工业、仓储、居住用地转变为收益更高的商业、贸易、金融、零售等第三产业用地,城市中心成为高等级商业、贸易、金融活动密集的区域。新兴或重生的城市CBD提供了更多的白领就业岗位

(3)中国人在投资理财方面有低风险取向,一般是储蓄或是不动产投资。城市富有阶层更乐意投资增值较快的不动产。加之媒体的运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逐渐浮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强烈。高质量、环境和区位较好的住宅成为城市新兴中产阶层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