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叠篆——承古启今的印章字体

叠篆——承古启今的印章字体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宋代的印文书体历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多年来意见相左,至今尚无定论。宋代的叠篆,更类一种印章格式而非制度,金、西夏的官印,也深受这一格式影响。可见“九叠篆”之名,直到明代才产生,也正是在此时,叠篆成为了官印用字的制度。从实际的印面表现来看,叠篆最主要的功能是平衡印面,增强印面整体的整饬感。

叠篆——承古启今的印章字体

在北宋以前的史料中,并没有关于“叠篆”的记载,“叠篆”一词在北宋方才首次出现在史料中。关于宋代的印文书体历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多年来意见相左,至今尚无定论。近些年有人将宋代官印书体通体称为九叠篆,也不妥。按《宋史·舆服志》[1]载:“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伊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当时人们确实将“屈曲缠绕”形式的书体称为“缪篆”。有的学者为了将它与汉代的缪篆相区分,承认其演化与发展的新特点,而将其称之为“后期缪篆”,两宋的大多数官印也为这种书体铸造。此可以看作叠篆之初始形态。

“叠篆”一词的正式运用或者说定名,是在宋徽宗大观年间。在《舆服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但此时的叠篆,只是一种形态上的概称,并未成为一种制度,更称不上“九叠篆”。从现存的宋代印章实物来看,两宋的官印都是盘曲较多,而加叠较少。入印文字整体上已经开始归于统一,但依旧没有形成规范。宋代叠篆使用的范围,根据现存实物来看,只限于皇帝玺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师衙署用印,其余官印中的叠笔,叠数并不多。

叠篆的滥觞,大致应该始于金代,在历史领域金、宋是并称的,在印学领域更是从未将金代等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朝代独立过,金代的印章几乎也全都归于宋印当中,这也造成了后世对于宋印认识上的误差。

现存所有金代官印,入印文字全是叠篆,但这些在史籍中并没有记载。叠篆入印在宋、金两代开始发端,并大量使用,但其方法几乎不见于史籍,现在所有的关于叠篆方法的论述,都是通过实物进行的倒推。叠篆的构成方式大致来说,是有直线变曲线、单线变复线、改变字形结构以及字中减笔四种。

宋代的叠篆,更类一种印章格式而非制度,金、西夏的官印,也深受这一格式影响。契丹文、西夏文在创立之初,都从形式上借鉴了不少汉字内容,与汉字关系密切。因此在辽与西夏的印章中,可见其印文依旧是盘曲折叠的形式。(www.xing528.com)

自宋以后,叠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官印的象征,但直到明朝,叠篆才正式成为一种制度,明代中期的著名文人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著有《世摘录》《式斋集》《菽园杂记》十五卷。)就曾在他所著的《菽园杂记》[2]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本朝文武衙门印章,一品二品用银,三品到九品用铜,方幅大小,各有一定分寸。惟御史印比他七品衙门特小,且用铁铸,篆文皆九叠。”与这一记载相对应的,还有《明史·舆服志》[3],其中说“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九叠篆文……洪武二十三年,巡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可见“九叠篆”之名,直到明代才产生,也正是在此时,叠篆成为了官印用字的制度。

在这些史料中,还可以看到,除了“九叠”之外,还有“八叠”之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无论“八叠”还是“九叠”在印章中基本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一个笔画真折叠这么多次,所形成的文字完全无法辨识,因此“八叠”“九叠”应该都是概称,应是取其“多”之意。这一说法,在明末文人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明代文学家,他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并保存了一些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除《野获编》外,他的著作还有《清权堂集》《敝帚轩剩语》三卷、《顾曲杂言》一卷、《飞凫语略》一卷、《秦玺始末》一卷。)的记述中得到了印证,他在其所著《野获编》[4]中说:“臣下印信,则文武一品二品衙门,得用银造,三品以下俱用铜,惟以式之大小分高卑,两京兆虽三品,印亦银铸,则以天府重也。以上俱用九叠篆文,不知取义谓何,唐宋以来并无此篆法,盖创自本朝,意者乾元用九之意乎?”

沈德符对于“叠篆”的历史认知并不正确,但他所言“乾元用九”确实可信。清代对于叠篆的记述则多属文人臆造,并无甚实际价值。关于叠篆最初的源头,在《宋史·舆服志》中说“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为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暗示叠篆出于汉代的缪篆。但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考察今天传世的汉印,只是印文方正,印面较为饱满,从未见到反复重叠的文字笔画,这当是时人的托名之说,只是为了给这种篆法寻找一个出处而已。

从实际的印面表现来看,叠篆最主要的功能是平衡印面,增强印面整体的整饬感。使得印面平均、饱满,产生威严感。这与宋代之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需要权威的历史条件相一致。

关于叠篆来源,至今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受到大众认可的说法。有言其出于唐代篆书者,有言其出于道教印章者,皆有一定可信度,但同时也都没有寻找到确凿无疑的证据。又或者说叠篆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存在,虽然来源已几乎不可考,但并不影响其在中国印章史中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