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拥有健康心理,成就无限可能

孩子拥有健康心理,成就无限可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学业、个人或人际关系成功没多大关系的自尊不一样,自我效能与孩子的正面结果有很深切的关联。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较容易自主行动。这显示出,纵使是最年幼的孩子,也会因为独立探讨的经验和不受热心父母干扰而有所获益。青少年越来越必须在健康和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与活动间做出抉择。不觉得“拥有”生活的孩子,那些感觉、思考和行动受到外在和内在影响比重一样的孩子,比较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操弄。

孩子拥有健康心理,成就无限可能

童年青春期一个不变的主题,是一种想让行动出自于内心的欲望,“我们可以自己办到”“我们可以自己想出来”,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或不想要外界的帮助。他们当然需要,可是那股动力,人生的大方向就是要觉得内心是有能力的。孩子有权对能够独力管理自己而感到骄傲,也急着想要拓展自己指挥行动的范畴。孩子们想先学会爬,然后走路,然后跑步,然后骑脚踏车,最后是驾驶汽车。心理学家同意这种驱使行动、好奇心和探索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在小床里唯一躺着不动的时候,不是生病就是睡着,否则,都是忙着东张西望、啃咬、笑、哭、踢腿和动来动去地试着探索及影响周围的世界

这种想要操控事物以便影响我们生活的需要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是原始社会向雨神祈求丰收,或是中上阶层家庭求助于补习班来赢得好的学业考试成绩,一直以来,人类努力试图操控、预测、了解和影响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借由成功地影响事件,我们能够提高获得理想结果的概率,同时降低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概率。

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对人生做出的选择是可信且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别人发号指令给我们。孩子若没有机会自己想通属于他们的价值观、欲望和兴趣,造成的结果往往就只是无止境的依赖,永远都无法达到健康自主。自主的意思是我们能够独立、有能力和充满爱心,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如何运用这些特质。也许我们很擅长写作,但却选择学医,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当医生能帮助更多的人;也许我们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但基于奉养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愿意与父母同住。就是这种选择的能力,帮助我们不只感到自己生来就具有某些特质,而且也能掌控这些特质,让它们支配我们的人生方向。

自我效能是对我们能够成功影响世界的一种信任;它和自尊不同,自尊与自我们价值的判断有关,自我效能则与个人能力的判断有关。虽然自我效能经常掩盖住自尊,两者却不是同一回事。与学业、个人或人际关系成功没多大关系的自尊不一样,自我效能与孩子的正面结果有很深切的关联。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较容易自主行动。这种为争取自己最佳权益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行动能力(agency)。自我效能与信任有关,行动能力则与行动有关;不过两者都可归因于个人的控制感,很清楚地,效能与行动能力是互相关联的;我们越感觉自己能够有效控制这个世界,就越有可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我们可以在主动积极的人身上发现高度的行动能力,他们是“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的“剑及履及者”。虽然“自我效能”这个名词或许念起来还不如“自尊”那么顺口,但是它对健康情绪发展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

同一个班上有两个十二岁的男孩,他们的读书报告都获得很差的评语,这两个男孩都觉得自己很冤枉。第一个男孩什么都不做,第二个男孩却跑去找老师理论,第二个男孩展现的就是行动能力的观念。如果我们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采取行动,能够收到效果的机会就会增加。那个对于改变状况感到无能为力的孩子,可能因为觉得沮丧而无动于衷,但那个找老师据理力争的孩子,比较有机会让人重新考虑他的成绩;而即使成绩维持不变,至少他感觉到自己“已经试过了”。最糟糕也最不幸,且经常发生在争强好胜家庭的情景是,家长打电话去质问老师为什么给这样低的分数。当然,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有时候会需要父母的介入,但是这样的情形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而且目的应该是要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自发地动作。

行动能力的观念打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有些玩具压一下会发出声响,当婴儿发现自己能弄出新奇的声音时,也就学习到行动如何影响环境的初期课程。想想看,如果不是由婴儿自己挤压玩具、发现声音,老是由他的父母挤压玩具、发出声响的话,他会如何呢?虽然说父母不太可能会不停地跟孩子抢玩具、挤压玩具,孩子总会有机会拿到玩具,但那个行动不是由他内心所产生的。这显示出,纵使是最年幼的孩子,也会因为独立探讨的经验和不受热心父母干扰而有所获益。

游戏经验是孩子最早期的内在驱使经验,孩子玩游戏的原因是他们想要触碰、尝试、操纵、探索和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父母为了安全考量而涉人是必需的。不过,当父母太过介入时,游戏本身就不再具有让孩子发展独立性、能力以及一种控制感的功能,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过度依赖。我们曾目睹许多富裕家庭的子女,明白表示他们比较喜欢有组织的运动,更胜过即兴的游戏。当问他们是否曾经随性地到操场,加入场中临时凑出来的比赛时,他们看起来满脸困惑,问道:“谁来当裁判?”其实,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组织起来,简单地定下球赛规则,但这种观念已经被许多中上阶层家庭的孩子们所遗忘,就他们记忆所及的日子里,曾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都是接受大人指导的。虽然因为愿意练习和接受指导,这些孩子可能是优秀的运动员,但他们的操控能力,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大人过度的干预所消磨殆尽。

研究人员发现,帮助婴孩和学步中的儿童建立能力感,能够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虽然有钱的父母能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经验,事实上,与经济较窘迫的父母相比,有钱的父母未必更能提供孩子培养自主和自我效能的心理经验。因此,“社会地位在认知发展上并没有独特的影响”。实际上,富裕社区常见的那种焦虑、保护过度、期望太高、侵人性教养方式,反而会减缓孩子的自我效能和自主权。焦虑和经常伴随而来的过度介入以及侵入,加起来就构成了特别致命的综合体。这样的教养形态会令孩子迟疑,不敢接触父母口中充满危险的世界,结果反而限制了孩子急于想要尝试新鲜和充满挑战经验的天性。

自我效能这个议题对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开始面对成年人的问题,像是友谊恋爱、工作兴趣和独立运作的能力。青少年越来越必须在健康和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与活动间做出抉择。能够成功处理这些议题的青少年,大多数在童年时期就发展出了坚定的自主权。同伴压力会越来越大,迈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他的个人效能是经过妥协的,就更有可能染上不利于自己的行为,譬如滥用药物、滥交、饮食失调和自残。

不觉得“拥有”生活的孩子,那些感觉、思考和行动受到外在和内在影响比重一样的孩子,比较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操弄。你心中可能牢记孩子的最大利益,可是世界不可能对他同样宽大为怀。除了培养自我们控制对孩子的健康自我们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当我们明了过去那个完全依赖我们的婴儿,我们用爱和常识带领的小婴孩,已经长大成可以独立踏进外界的小大人时,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感到澎湃激动。

(一)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让才读儿童园的孩子举起小手跟老师表示想上厕所,让十岁大的孩子不会狠揍漏接失分关键球的一垒手,也让十六岁的青少年跟朋友出去玩之前会先完成部分功课。如果不了解何谓自我管理,以及自我们如何调适以维持自己与他人间的和谐,那么自我们的价值就不够完整。自我管理包括以下这些技能:自我们控制、管理冲动、忍受挫折、延迟满足,以及专注力。这种本事与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不一样,是一套特定的技能,能让孩子管理他们内在的心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最初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管理的是那些外界的人士,尤其是父母亲。透过将外在要求(“你在教室里要乖乖坐着不动”)转换成自我管理的技能(“我们在教室里要乖乖坐着不动”),孩子体验到越来越真实可信的个人控制感。起初,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要求,随后他们发现,只要乖乖听话、照做就能获得父母的爱与认可,因此自然地就把外在的要求及父母的价值观逐渐内化,甚至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到就连身边的朋友、老师或其他成年人也都会因为孩子努力维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奖励他,而越发地加强了这个价值。虽然一开始是为了获得外界的奖励与认同,不过随着孩子越来越可靠和有能力,最后控制自我们本身就成为了孩子最大的奖赏。

从字义来看,“忍受挫折”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孩子必须遭受挫折并忍受它,“控制冲动”则表示有些冲动是被否定的,“延迟满足”则意味着孩子不能什么都想要。根据我们自己教养孩子的经验,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被宠坏(虽然有很多的确是),而是不够成熟。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来培养自我管理的技能,富爸妈很快就限制了孩子的受挫和沮丧。爱庸人自扰、穷操心的父母们,总以为只要屈从于孩子的要求,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坚持立场反而问题无穷,因此常见刚学步的儿童在超级市场柜台吵着要糖吃,或是少女坚称如果不买给她最流行新颖的服饰配件,她的人生就完蛋了。身为父母,要狠下心拒绝孩子的要求和欲望真的是很困难,但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并不是满足孩子无止尽的要求(虽然我们常常这样做,而且乐此不疲),而是要确保孩子们发展出能帮助他们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失望的完整能力。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家戴维·法斯勒(David Fasslei-)博士,同时也是美国佛蒙特大学(IJniversityof Vermont)临床心理学的教授,目前在柏林顿(Burlington)执业。他对治疗富家子弟的形容可谓一针见血:“他们身上发生过的坏事情还不够多。”法斯勒博士并非建议我们鼓励孩子参与不安全的活动,事实上,他认为“为了真正学习到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人生的起伏,我们有必要体验这些经历”。但天之骄子通常被保护得太好,连一丁点儿最轻微的失望和挫折都舍不得让他们承受,也就发展不出重要的因应挫折的技巧。

法斯勒博士讲述到他有好几位富爸妈(都有高度焦虑的状况)曾跟他讨论过陪孩子参加夏令营,甚至陪着上大学的可能性。也许麦克阿瑟将军的母亲能跟着住到西点军校外的旅馆,可是对其他人来说,这真是个非常糟糕的点子。恢复力是由孩子生活中许多因素所造成的结果。身为成年人,我们知道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强有力的盟友,能够帮助我们度过无可避免的艰困时光。当父母一直陪在身边,不断干预孩子发展自主、自我管理和因应技巧,孩子就不可能发展出恢复力。

我们有许多病人上同一所高中,其中几个还是同年级。有天晚上,我们住的社区突然停电,当时,我们有两个小病人都正在使用电脑誊打一份长达十页的历史报告。来电时,这两人都因为停电来不及存档而失去了大部分的作业。其中一个孩子花了整晚时间重新誊打报告,另一个则干脆把作业丢给妈妈,自己跑去睡觉,让妈妈通宵达旦地帮他做作业。懂得求诸自己并发现自己能解决困难问题的青少年,不论在心理或执行力上,都比依赖别人帮他“搞定”事情的青少年,享有更大的优势。决定熬夜重写作业的男孩的母亲明明会因为担忧儿子熬夜写作业而彻夜难眠,可是仍选择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她让儿子知道她信任他的判断也尊重他的积极主动。这位母亲的做法,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将来能继续做出好的决定。

借由设下限制、塑造自我们控制并清楚传达忍受挫折、延迟满足和控制冲动的观念,父母得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心理调适与学业成就的重要预告指标。研究人员发现,能够控制吃的冲动,不理会眼前的糖果的四岁小孩,十年以后更有可能变得品学兼优!

孩子忍受挫折的同时,父母也需要能够忍受,当孩子无法达成愿望,被迫自行解决问题或遭遇挫折时,他们会表达出失望、怨怼,甚至愤怒的情绪。我们治疗过的众多苦恼青少年的父母之间有个共通的问题,他们无法忍受孩子的不快乐。没有一位父母不明了自制力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忍受看到孩子“不快乐”,而觉得必须给他们“一切”,那我们就无法教导孩子养成可以让他们远离麻烦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可能碰到的挫折种类有其自然的进度,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遇到的都是他们能够处理的难题。有时我们会用孩子爬阶梯的比喻来说明让他们体验渐增挫折的价值;譬如说,学步中的儿童在第一道阶梯就绊倒了,我们只要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就好了,毕竟就算跌倒了,也只是轻微的。如果我们立即干预(“喔,他太小了,这样很容易受伤”),反而会让他不敢往上爬。当我们焦虑时,他也会跟着焦虑,于是就丧失了练习百折不挠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假设说他爬了一两级阶梯之后,发现自己因为在儿童园里抢另一个孩子的玩具而“暂停休息”。如果我们马上告诉老师“要对他好一点儿,因为他正在经过这个阶段”,我们会让他接下来的阶梯更难攀登。他不但会觉得焦虑,而且也会失去向外界寻找维持平衡力量的机会,学习失控在真实世界中会造成后果。

孩子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要面对各种挫折、失望、挑战和机会,父母们若难以忍受让孩子承受苦恼,不假思索地插手干预并且接管控制的话,必然会妨碍孩子继续攀爬的能力。孩子们若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管理挫折的方法,即使表面上看似在前进,但实际上并没有累积出诸如自我们控制、不屈不挠、忍受挫折和管理焦虑等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这些能力,他们才能解决爬得更高时将面临的更复杂的问题。那些发现自己内心有能力再站起来,继续向前行的孩子,已发展出一套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弹性

勇于冒险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甚至心向往之的过程,转述著名作者和小儿科医生斯波克(Spock)博士的话:“没贴过创可贴的孩子就没有获得父母良好的教养。”也许父母会很舍不得,但真的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到外面的世界,试试身手、与困难碰撞,以及学习如何跌倒后再爬起来。我们必须了解,当我们允许孩子拥有这样的机会,实际上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发展内在规范和行动能力,这些能力最终能让他们为自己、为他们的健康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做出良好的选择。让他们在童年时偶尔受点儿小擦伤,亦即在帮助他们避免在青春期时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让他们在青春期遭遇一些挫败,也就等于在为未来成年期的成功奠下根基。

半吊子、不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置孩子们于险境,青少年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汽车事故。酒驾、校园霸凌、滥用药物或酗酒的孩子,往往都是些缺乏自律、不知自制的孩子。在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自我们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并进,越来越多的选择体验是来自内心的。没有内在的检验标准,孩子很容易会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而且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受到什么价值观的影响,驱使他们做出人生的选择。年幼些的青少年或许因为害怕父母惩罚而不去碰触药物,但我们可以向你保证,等到了青春期中后期,情况就不是这样了。青少年需要感受到他们的自我们定义并不包括成为用药者,尽管仍有许多青少年会尝试看看药物和酒精。比起那些需要依赖旁人来规范的孩子,能够学会自律的孩子比较不会滥用药物。

感谢老天的是,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能毫发无伤地度过青春期。也许其中很多人时不时会做些蠢事,聪明点儿、想得多点儿的人会觉得那些蠢事对他们来说是有害无利。可是,自律并不是一种零和游戏,当我们面对各种崭新和充满诱惑的机会时,我们就会运用这些自律的技巧。当我们想着要不要拒绝那块蛋糕的诱惑;当我们沉迷于小说,不再去运动;当我们因为怕赶不上电影的放映时间,就算知道孩子自己会拉拉链,却忍不住自己帮忙动手拉。人类似乎就是在成功地解决互相矛盾的渴望,不论是内心的或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渴望。没有人会因为“长大而丢弃”自律,我们大多数人只会越来越擅长此道。(www.xing528.com)

成功教养的关键在于必须对自律的重大失败保持警觉性,小孩子发泄挫折不停乱咬和殴打其他小孩,儿童园的幼童疯狂熬夜重写作业,一到周末就喝得醉醺醺的青少年。我们需要睁大双眼,迅速地针对这些自律问题采取行动,尤其是在青春期,任何失误均可能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如果有可能选出与人类心理学有关的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一定会是婴儿从完全依赖和“自恋”,然后演进到依赖父母和同伴的儿童,最终则是成长为青少年或准大人,发展塑造出与其他人互惠互利、无私无己、充满爱心的人际关系。所谓的“爱”当然不是从青涩“初恋”才开始,而是一呱呱落地就奠定了基础,当孩子踏出这个世界,拥有保持独立自主,融合欲望、需求及目标的能力,父母付出的那些爱心、鼓励、教诲和纪律就都结出了果实。

从母亲(或最主要的照顾人)和孩子间最早的互动,就埋下了影响孩子未来爱人的能力与损害这种能力的因子。婴儿呱呱落地就注定他们未来可能成为怎样的人——安静或好动、随和或暴躁、焦虑或放松。不过这只是开端,最终会长大成人的这个孩子,究竟会变成怎样的人,大致上还是要根据他的社会经验而定。针对脑部发展的最新研究显示,婴儿的脑部在神经上会受到母亲与孩子间关系品质的改变。我们的脑子不断受到经验的塑造,婴儿尤其会把他们大部分心理和情绪上的管理“委托”给照顾他们的人。

婴儿时期备受关爱,与母亲之间情感稳固的孩子,接受到帮助发展出具有才能的脑子。母子双方都借由互惠沟通的初期形式来互相“调适”,细心关怀孩子内在与外在感受与经验的母亲,有助于发展这种称为“协调”的互惠沟通形式。每个孩子的初恋都是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说,母亲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她说的话、脸部表情和手势,反射回去给孩子。当她对孩子的存在反射出兴趣和开心,再加上孩子与日俱增的能力和独立性,她的孩子开始把自己定义成为一个值得引起兴趣、欣赏和关爱的人。

相反,与孩子互动时漠不关心或忧郁沮丧,又缺乏热忱的母亲,可能会妨碍孩子培养爱的能力。父母的介入或疏离会跟着孩子一辈子,或者助长他与别人的关联,或让孩子受阻,对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裹足不前。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一定会有其他明镜可以凝视,他们期望在镜子里找到什么,对将来选择伴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父母的正确协调,对灌输孩子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其他因素(像是离婚、骤失父亲或母亲、性侵害)也绝对会造成孩子与人发展关联能力的损害。

孩子父母本身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养,这个孩子或许比较难培养稳定、关爱的人际关系,但并非绝不可能。钻研情感问题长达二十年的先驱玛丽·梅因(Mary Main)博士,发现即使是与上一代间问题重重的父母,只要能够正视问题,并将早年的烦恼经验整理出头绪,还是能够教养出感情稳定的孩子的。其他研究人员则发现,幸福的婚姻以及其他支援性的人际关系,比方说朋友或咨询顾问,也能提供鼓舞诚实地检视自我们和发展自我们所需的爱与安定的情绪。这样的情形会帮助原本与自己父母情感不合的父母,与朋友、伴侣以及他们的孩子之间发展出稳定的情感。

许多研究人员正在设法找出一开始缺乏安全感的人们发展出稳定的情感的原因。那些能够办到的人应该说是“赢得了情感”。孩子培养稳定情感的最大预测指标是稳定的父母,这些父母无论是透过安定的童年,或是后来的正面经验,达到了梅因、赫西(Hesse)或其同事所谓的情感上“安定自主”的情绪。那时才能在稳固情感的基础上,建立起情感的交流与爱人的能力。父母们可以放心知道,他们不需要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与父母的不愉快经验。与几乎所有人类的发展一样,情感充满活力而且会有开放性的改变。

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其他的重要成年人。他们通过与同伴、朋友早期的约会经验来体验先期的亲密交流。爱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灵性、柏拉图式、人道主义或浪漫的爱情。拥有能力去爱的孩子,可以抛开他们自己的需要、天生的贪婪,反过来照顾别人的需要。这样的爱可以是对男朋友或女朋友,也可以是对祖父母、弟弟、妹妹、挚友、宠物或其他需要同情的对象。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人缘不佳、中学时社交不活跃、大学时不约会,父母往往就会开始担心。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有不同的时间表,尤其是浪漫的亲密关系。父母应该注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开放,也该注意孩子是否有能力维持深厚的友谊,由这两重因素可以预知孩子是否具有维持纯真恋情的能力。仁慈慷慨的身教可以帮助孩子更融入社会,也更有能力了解家庭和校园以外人士的需要。

幼时父母教养经验欠佳的孩子,明显不愿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可是有趣的是,幼年时被宠坏和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热心过度、拼命介入干预的富爸妈,产生的问题不只是可能打造出不成熟的孩子,更糟糕的是可能教养出不愿意踏进艰涩难搞的亲密领域的孩子,因为那意味着必须为了自我们意识而放弃对他人的依赖。健康的浪漫亲密关系有两个特点,既需要安全感,也需要自我们成长。彷徨犹豫的孩子长大时会选择安全感,却放弃了拓展个人的自我们发展,结果那些缺乏安全感青少年的伴侣常会抱怨,“她依赖性太强”或“每次只要我们想跟朋友相聚,他就会让我们有罪恶感”。要让亲密的关系持久,双方伴侣都得享有安全的空间去回避或共处,也需要有同样安全的空间,让双方都可以自由发展各自的特定兴趣。经过“坠入爱河”的最初阶段以后,安全感的需求可能超过自我们发展的需求,如果这两组需求不能获得满足,浪漫的关系可能步人险境。

富裕的文化不会促进对等互惠人格的发展,但它才是成为亲切体贴伴侣的要素。要能健康地爱人,孩子不能相信日月星辰都是绕着他运转。聚光灯会让人盲目,不断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是多么特别,会令孩子看不清楚别人。当他的伴侣不像父母亲一样对他的所作所为显露出同样的热忱时,他一定会感到失望。我们看过无数的孩子,当他们的女朋友或男朋友,为了他们恼人的自恋而跟他们分手以后,他们变得异常愤怒和失望。

此外,富裕的文化强调重视外表,让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总是处于焦虑中,不停地担心衣服、皮肤以及身材是否完美。全美国有一半的少女随时都在节食,三分之一就算上了大学还是持续节食,直至饮食失调。身为执业心理医生并在什里夫波特市(Shrevepon)的路易斯安那科技大学(L0uisiana Techuniversity)任教的厄尼·考吉尔(Emiecowger膊士,曾因厌食症而失去他的姐妹,他把饮食失调列为富家女之间“被轻估的最大问题”。越是关注外表,越会耗费太多的心力和注意力,以致无法致力于发展同理心,关注他人的需求。强调拜金会让孩子沉溺于消费,而非人道主义。健康的关系永远包括慷慨的心,与不那么富有的孩子相比,富孩子尤其不够大方,吝啬的心灵、囤积、自私自利都会阻碍亲爱精诚关系的发展。

备受钟爱而且受到谆谆教诲,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尊重自己的需要,也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这样的孩子渴望与人分享自己发展良好的内心世界,比起眼中只有自己的人,他们会更有希望建立满意且持久的关系。

(二)给孩子一个可以喘息、冷静下来的“内在家园”

什么是“内在家园”?显然不是用砖头和水泥搭建的,而是用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和自我管理的心理建材打造出来的。为了能够取得内在与外界的安心自在,孩子们需要运用到具有欢迎与恢复效用的心理建材,也是当孩子们需要“理出个头绪”“仔细思量”,或只是照顾一下自己的时候的避风港。

这个内在家园的很多层面是在复制母亲与孩子间的互信关系,良好而温暖的亲子关系与爱,为孩子提供了建筑蓝图。日后让他可以为自己设计出安慰舒适的内心所在。拥有浓郁的关爱、体验过高度无条件支持的孩子,一开始就获得慰藉、赢得渡过难关的协助,明白自己的价值并非建构在表现或取悦别人的能力上,能够发展出吸引爱和受尊重的感觉。他值得受到关爱,因此也变得关心自己。

对于许多接受我们治疗的孩子来说,有个危险的状况是,他们并未好好地发展出提供舒适与慰藉的“内在家园”。这些孩子已经被成功地教导、训练得凡事看外表,以至于很难发掘到自己的内心,更无法反躬自省,遑论从被支配的生活中抽取一点儿时间作自我们核对,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这些孩子通常会被内在家园这样的观念搞糊涂,他们需要实例才能感受到某件从未见过或从未体会过的事情的价值感,可是这件事对他们的健康自我们发展却是必要的。

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一种感觉像是童年时,每当我们需要独自回味一段经验或自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就常去爬后院里的大橡树。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曾经花过无数个小时坐在这棵橡树坚固的树枝上,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挑战。我们看到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帮助,建造出仿如我们内心里的大橡树,能为他们提供快乐与慰藉的一个地方。这样的场所是高度私人化的领域,而孩子们一旦抓到个中诀窍,就能发挥创意,想出一个感觉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也许只是一处海滩、一个最喜欢的公园、桥下某个地方、奶奶厨房里的餐桌,或者只不过是一股安详宁静的内在感觉。

许多年幼的孩子非常擅于向内心深处寻找某个“特别的地方”,不幸的是,这种能力到了青春期往往就丧失不见,然而这时的孩子正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退隐的处所,协助他们度过这个阶段不可避免的冲突,帮助他们明察事理。青少年通常倾向于寻找过度的刺激,譬如对成年人痛苦不堪、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他们可以让电视、收音机和电脑全打开在一边写功课,这就是青少年的因应措施,否则他们会被这个阶段的快速需求、改变和冲突整得焦头烂额。他们很积极地把自己抽离出来,才不至于感受到太久逗留在不适心理领域的沮丧。

我们需要向青少年保证,借由建筑一个内在家园,他们并不会面临额外的需求。当我们向一个存疑的小病人解释这个观念时,他脱口而出:“你的意思那是个超酷的地方?”的确,一个“超酷”的地方,让孩子可以抛开加诸在他们身上的多重要求,不论是反省或是“冷静下来”。我们不应该轻视“冷静下来”,孩子之间很流行的这个说法,反映出他们需要在心理上跳脱迫在眉睫的问题,为自己的“电池”充电。没电的电池是没有用的,孩子需要有充沛的能量来面对眼前的许多挑战。

我们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内在资源”以及发展这些资源的必要性,如此才能产生拥有健康自我们的孩子。能够延迟满足、忍受挫折、具备能力感、能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的自我效能,所有这些自制力已经显示,能够发展出一套遗传基因赋予和后天父母教养的混合体;两者组合成一种健康、独立和熟练的内在情境。为什么内在家园会如此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心理上的空间、机会与舞台,让孩子们尝试、练习并强化这些“内在资源”。

父母可能很难去评估他们的孩子是否已成功筑起内在家园的根基,毕竟,这个部分属于内在层面,无法公开检视。因此,孩子是否发展出了内在的反省能力,以及是否过得怡然自得,仅能推论,无法直观。但当孩子告诉你“我们需要想一下”或“我们正在处理这件事”时,我们可以假设他正在开发内在的技巧。对于这种说法,父母只要表示尊重就好,要避免进一步施压,但也要清楚表明父母随时都能够倾听孩子的需要。“我们很高兴你正在思考,如果需要帮忙就跟我们说一声”,这样的陈述不但肯定孩子的自我们发展,也向他保证了你的关心,只要有需要就会陪在身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