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绩溪县立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地点迁移情况

绩溪县立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地点迁移情况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馆史简介清末废科举以前,绩溪县的图书馆业首兴于宗族。废科举后,在办学堂、兴教育的热潮中,1908年,绩溪县在城内办起了图书馆,名为“阅报所”,隶属于县劝学会。绩溪县立图书馆由胡适、汪孟邹、胡运中、胡效颜等倡建,于1926年10月创建,馆址开始设在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的前面,后迁至旧学宫的文昌殿、崇圣祠等地。图书几经分散转移,损失严重。图书馆除藏书外,还设有游艺部,并准备成立讲演部。

绩溪县立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地点迁移情况

(一)馆史简介

清末废科举以前,绩溪县的图书馆业首兴于宗族。1837年(道光十七年),“礼学三胡”(又称“经解三胡”)之集大成者胡培翚与族人商议,购买、募集一批图书,藏于胡氏宗祠特祭祠内的世泽楼,创建了胡氏世泽楼(即民国年间的胡氏图书馆),并兼营胡氏先人著述的刊布,所刊之书至今仍受到出版界、学术界的瞩目。

废科举后,在办学堂、兴教育的热潮中,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绩溪县在城内办起了图书馆,名为“阅报所”,隶属于县劝学会。当时阅报所内备有《学部官报》(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创办)、《安徽学务杂志》《东方杂志》《神州日报》等4种报刊供读者阅览。

辛亥革命后,先是1919年(民国八年)9月黄梦飞任县教育会会长时,曾在教育会内办起了“新闻阅报社”,地点在周家老屋。并在扬溪、旺川、瑞川、洪川、临溪、仁里、黄甲村、霞水村等8处设立了通俗阅报处,悬挂《安徽通俗教育报》,供民众阅读。所有报刊杂志都是捐赠的。

绩溪县立图书馆由胡适、汪孟邹、胡运中、胡效颜等倡建,于1926年10月创建,馆址开始设在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的前面,后迁至旧学宫的文昌殿、崇圣祠等地。创办之初,汪孟邹捐献了亚东图书馆所印的书籍科学图书社所售的书籍,还向上海各书店选购了若干册。嗣后,汪孟邹又与胡适等分函向各地旅外同乡及藏书家征求捐赠,据说还征得若干孤本和珍本书。赠书较多的是唐璋礼(南甫)、胡筹(运中)。该馆成立后,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杜氏图书分类法编目,所用图书分类册、登记卡及卡片袋,均采用中华书局的印制品。在建馆时,还得到邑人、图书馆学专家洪范五(时任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指导,邑人程本海(时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即徽社《微音》月刊编辑)经管月余。因此,该馆在初建时即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图书馆。

1934年8月改组为民众教育馆,此间,适逢邑人周德之出任“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馆长之职,因此又得到他不少的帮助和指导。馆内计设图书、文娱、社教三股,设巡回流动文库。图书、社教两股由胡耘圃负责。每月经费(包括职工薪金)由教育局拨给。(www.xing528.com)

1938年,日机轰炸绩溪,为图书避免遭受损失,便分装若干箱存放乳坑,馆务随陷于中断。图书几经分散转移,损失严重。1939年3月,恢复馆务,购抗日书刊。1945年,书刊13498册、古籍98函,存县立初中,馆留几份报纸供阅。

(二)图书馆藏书及经费

据记载,最初藏书为3000余册,上海亚东图书馆、商务印书馆每出版新书都赠予1部。1930年,所藏新旧图书共有7100余册,其中以丛书及文学书籍为大宗。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馆舍共12间,阅书室4间,平均每日阅者20余人。藏线装书4300余册,其外有寄存书籍700余册。大部有四部丛刊二十四史、万有文库、渊鉴类函。平装书共5000余册,杂志40种,日报10种。1934年馆藏图书2万余册。

(三)组织及经费

1930年,馆内设有总务、编藏、流通、文献征存等四股。图书馆除藏书外,还设有游艺部,并准备成立讲演部。馆长为胡厚哲(涵澄)。1932年,全年经常费1600元,购书费在经常费内支配,全年书报费550元,其外尚有私人捐助购书费年约200元。馆长以下有职员2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