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树谣》教学反思及学生参与技巧

《小树谣》教学反思及学生参与技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玉霞《小树谣》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同时,让学生画出第二节描写小树变化的句子,培养学生圈画重点词句的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鸟向小树表达感谢之情的时候,漂亮头饰的出现其实更能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致,让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可以采用。

《小树谣》教学反思及学生参与技巧

张玉霞

《小树谣》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写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第二节写小树在春风里摇红了花蕊和花苞;第三节写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课文通过结构的反复,叠词叠句的运用,使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想从抓好字词,读好课文,背诵课文,拓展练习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中以读促悟,重在体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来理解课文。

第一环节——导入。通过观察、欣赏、指名说春天的图画内容,再带学生走进春天,去认识那一棵棵可爱的小树。这一设计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做到了教学的适用性。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的设计意在带着学生感悟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就是分小节来理解课文内容,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进入状态,说说小树在春天有什么变化,用“小树……”说完整的句子。再通过反复地读课文,孩子们体会到了小树在春风中变绿的喜悦心情,从而对课文学习有了兴趣。第二节的教学中通过对比前两节诗歌,发现句式结构相同,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画出第二节描写小树变化的句子,培养学生圈画重点词句的习惯。第三节内容较多,通过学生的读,引出小树召唤小鸟是为了让它筑温暖的巢。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解释了“召唤”的含义。

第三环节——口语表达。现在我是一棵坚强、勇敢、无私奉献的小树,你们就是一只只会唱歌的小鸟,你们听了我的话,会说什么呢?(拓展思维,想象说话)同桌之间确定角色,编排对话,全班进行汇报表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第四环节——背诵课文。语文课堂就应该扎扎实实,该掌握的、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完成。课后要求背诵课文,因此我通过填空、配乐背诵这两种方式进行了课文背诵的训练。熟读成诵之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第五环节——总结。把课堂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知道爱护小树。

在环节设计中我渗透了一些自己认为在设计上比较说得过去的优点,那下面我总体说说这堂课的优缺点。

优点:(www.xing528.com)

1.重视了语文教学的扎实性。在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背诵、形近字的区别、词义的理解上都做到扎扎实实。

2.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而生本对话才是阅读教学的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表演、想象、说话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课堂环节紧凑,教学内容连贯,其中贯穿了学生的一些小活动、小想象,让课堂比较活跃,学生学习有兴趣。

4.教师的评价语比较有个性,基本脱离假大空。

缺点:

1.教学设计有些中规中矩,整个课堂虽无大碍,但比较缺乏创新精神。现在再回头看,我应该争取下次上出新的语文韵味。

2.课堂的“活用”体现不明显。低年级字词是重点,会写的目标达到了,但是在会用方面做得不到位。比如本节课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树,举起双臂摇啊摇,营造小树在春风中摇摆的氛围,理解“摇”的含义,同时复习“摇”和“谣”的区别。区分了“谣”“摇”,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去运用。如果在这里加上一个选字填空练习,我相信能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在小鸟向小树表达感谢之情的时候,漂亮头饰的出现其实更能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致,让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可以采用。

3.教学中杜绝做一个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像一个旁观者,没有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营造好师生间的氛围,影响到了教学效果。以后我会争取让自己成为“学生”,用情绪、动作、语言打动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授课的反思,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您的意见会让我在教学中有所提高,让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