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句连贯表述的重要性及技巧

语句连贯表述的重要性及技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流畅的目标。如果将前一句改为“选择在春节长假出游,是个高兴的事情”,这样读起来就连贯顺畅了。列举是先用一句话概述几种情况,分承是分别对几种情况加以解说。然后通过“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主次顺序的词连接三个原因。这样的构段,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读起来语句连贯流畅。第一句主语是“波浪”,第二句主语是“狂风”,与前一句中的“跟狂风争鸣”连接。

语句连贯表述的重要性及技巧

语言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流畅的目标。其具体表现是表述的中心明确、意思前后贯通、条理层次清晰、结构协调匀称、关联词插入语运用得当。

(一)表述的中心明确

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均要有明确的表意中心,即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例如:“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萧红以儿童的视角写了自家花园的一系列景物,但都围绕一个中心,即自由自在的欢快。

(二)意思前后贯通

句子表达时要求上下句之间紧密衔接,不能出现转换话题、改变叙述角度、上下句脱节等现象。例如:“白色垃圾是一种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应该处以批评教育。”前一句在讲“白色垃圾”,后面却转换话题,提出对乱扔“白色垃圾”的人要批评教育。又如:“屠教授没有把青蒿素当成一个发财致富的摇钱树,而是一种自主研发的抗击疟疾化学药。”前句的叙述角度是赞美屠教授淡泊名利的品质,而后句的角度是回答“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两者的叙述角度变化了,读者读起来也就不顺畅了。再如:“春节外出旅行是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的结果,但是在出游前和出行中一定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产生不愉快甚至伤亡。”前一句讲春节外出旅行与人民富裕的关系,后一句讲旅行中注意的问题,显然两者语意脱节。如果将前一句改为“选择在春节长假出游,是个高兴的事情”,这样读起来就连贯顺畅了。

(三)条理层次清晰

有时为了上下衔接,将内容通过列举和分承进行表述,效果十分明显。列举是先用一句话概述几种情况,分承是分别对几种情况加以解说。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这样表述:“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第一句是列举,是总说。第二句和第三句解说假山,第四句一直到段尾均在解说池沼。这样表述条理层次非常清晰。又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提出本段的中心: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然后通过“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主次顺序的词连接三个原因。这样的构段,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读起来语句连贯流畅。

(四)结构协调匀称

一句话中叙述的对象要一致。例如:“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第一句主语是“波浪”,第二句主语是“狂风”,与前一句中的“跟狂风争鸣”连接。如果改为“狂风与波浪争鸣”,那么第一句中出现了两个主语,结构就破坏了。

在排比句中,每个分句结构要相同,否则就表意不流畅。例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个“也许”分句的结构相似,都是一组动作,长短都差不多,读起来连贯匀称。(www.xing528.com)

(五)关联词和插入语运用得当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

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为了引起听话者的注意。“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看吧”就是插入语,引起读者注意。有的插入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口气,表明说话者那种不容置疑的态度,例如“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有的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口气比较委婉,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不做完全的肯定,例如“看来、看样子、说不定、算起来、我想、充其量、诚然、少说点”;有时候为了表示消息来源,例如“听说、据说”;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方接受自己的建议,例如“请看、你想、你瞧、你说”;有的表示总括性,对上文归总结论,例如“总之、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有时表述相反或相近的例子,例如“相形之下”“无独有偶”等。还有一些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

2.称呼语

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3.感叹语

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阿尔丰斯·都德《最后一课》)

4.拟声语

模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