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理问题的曲直技巧

处理问题的曲直技巧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理问题时,有时要直言其事,有时需曲道而行。邓芝的话为处理说吴联蜀的问题铺平了道路。朱棣寥寥数语,句句击中实质和关键,从而使问题按照自己的主张得以恰到好处的处理。

处理问题的曲直技巧

处理问题时,有时要直言其事,有时需曲道而行。在充分掌握对方情况的前提下,可以抓住要害单刀直人,直接触及问题的实质,使对方失去平衡;曲言是把大道理包含于不显露的语言之中,让对方去领会。同直言相比,这种方法可以给对方留下思考的余地,也为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

一、用实话实说的方法处理问题

事实怎样就怎样说,在某种情况下,可能犯上而招祸,但是以实相告,却体现了为人的正直无私和忠贞不二,是忠诚的直接表现。唯其如此,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花言巧语,奉承阿谀固然可以博取别人的欢心,但只能欺瞒于一时,而不可能欺瞒于长久。

刘备死后不久,魏乘蜀汉新丧,派遣大将军曹真以及孟达联合羌、蛮等少数民族分兵五路伐蜀,局势对蜀颇为不利。以往,蜀汉与曹魏相持,因众寡悬殊,总是依靠与孙吴结盟以求得力量平衡。可是,荆州之变,蜀失去了大将关羽;彝陵之战,吴蜀联盟已彻底决裂。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要与曹魏抗衡,只有不计前嫌,才能转危为安。于是,命令邓芝出使东吴,说吴联蜀。

邓芝到了吴以后,向吴王孙权说明了联蜀抗魏的利害,孙权大喜,慨然应允与蜀汉结盟,共拒曹操。孙权对邓芝说:“从此,吴蜀同心,共灭曹虏,分国而治,重归清平,这正是我的意愿。”邓芝应声答道:“自古以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民无二主。灭魏之后,不知道天命何归,但愿为君的各修其德,为臣的各尽其忠。那样,战事就可以止息了。”邓芝这些话,既说明了吴应当联蜀,又没有向吴王保证蜀永远不攻吴。孙权听了以后,抚掌大笑,说:“君所说的话很在理。”于是,派人隆重地把邓芝送回了蜀。

邓芝的话为处理说吴联蜀的问题铺平了道路。

二、用直言关键的方法处理问题

处理问题,有时可以抓住关键点位,针对对方思想上的症结加以点破,使其无话可说,不得不做出“让步”。

战国时,魏国有两位名臣,名叫吴起和商文。一天,吴起对商文说:“侍奉君主真是靠命运吧!”商文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吴起说:“治理国家,完成教化,改变习俗,使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秩序,您跟我比哪一个强些?”商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一旦献身于君主当他的臣子,君主的地位就尊贵;一旦交出印玺辞去官职,君主的地位就轻微。在这方面您跟我比,哪一个强些?”商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兵士战马已经排列成行,即将发起进攻,只要拿起鼓槌一击鼓,三军将士便勇往直前,在这方面您跟我比哪一个强些?”商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这三样您都不如我,职位却在我之上,侍奉君主真是靠命运啊?”商文说:“好!您问我,我也问问您。世道改变,君主年少,臣子们疑虑重重,百姓们很不安定,遇到这种情况,把政权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说:“托付给您。”商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

一句话点到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使问题很容易得到了处理。

燕王朱棣率军渡淮河、陷扬州、克盱眙的消息传来,京城惊恐不安。一些封疆大吏只求自保,屯兵守城,京城防卫非常空虚。建文帝一面令使者四处奔走,恳请救兵;一面与大臣商议对策。方孝孺说:“事情到了现在已经危险了,只有割地议和权作缓兵之计,拖延几天,待招募的各路兵马赶到时,再和燕王决一胜负。”

建文帝流着泪问道:“谁可出使议和?”方孝孺答道:“派庆城郡主去最合适。”遂以太后之命,派庆城郡主前往燕营。燕王问周王、齐王近况如何?郡主答:“周王已被召还京城,恢复爵位,齐王仍在狱中押着。”燕王听后痛心不已。庆城郡主乘机缓缓说出朝廷要割地议和之事。朱棣说:“皇上分给我的土地尚且保不住,怎么敢企盼着割地呢?我兴兵无非是要捉拿奸臣,进谒孝陵,面见天子,请求恢复先皇的章程,赦免诸位王兄王弟的不白之罪,使奸臣不得蒙蔽天子。达到目的后我马上就解甲归田,永做皇上的臣民。倘若以割地议和假言来拖延我的进兵,待救兵来时再战,那是妄想。”方孝孺的缓兵之计被朱棣一语识破,庆城郡主不便多言,只好起身告辞。

朱棣寥寥数语,句句击中实质和关键,从而使问题按照自己的主张得以恰到好处的处理。

三、用隐语暗示的方法处理问题

隐语,即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是借别的词语或手势动作作出暗示。隐语不但可以把话讲得生动、脱俗、婉转,而且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易为对方接受,也易于使问题中的矛盾不致于太露骨和太激切。

楚庄公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成公贾进宫规劝他。庄公说:“我禁止臣下进谏,你来干什么?”成公贾说:“我不敢进谏,只想和您猜猜谜语。”楚庄王说:“那好。”成公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猜道:“有一只鸟,停在南方山上,它三年不动,那是为了磨炼坚定自己的意志;它三年不飞,是为了练好自己的翅膀;它三年不叫,是为了考察如何才能调动百姓。这鸟虽没飞,一旦飞起,就将冲天而上;虽没叫,一旦叫起来,就会一鸣惊人。贾,你出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第二天,庄公临朝听政,当即提拔了五人,贬斥了十人。大臣们都很高兴楚国百姓也互相祝贺。

成公贾用隐语暗示的方法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钟离春原来是齐国无盐地方的一个女子,她奇丑无比。年过四十,尚未出嫁。听说齐宣王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就略加打扮修饰,前往求见。

她到齐国先见了管事的官员,毛遂自荐地说:“我愿意进入齐王后宫,做一个打扫卫生的仆役。”别人听了都笑话她说,真是一个厚脸皮的女子,半开玩笑似地把她求见的事上达于齐宣王。谁知,齐宣王竟破格接待了她,问道:“宫中的侍妾已经满员,今天你这个妇人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上求万乘之主,莫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成?”钟离春回答说:“我没别的才能,仅能会用隐语预示吉凶罢了。”齐宣王说:“你可以试着演练一番,让我来猜猜看。”钟离春应命,就做出扬目、露齿、一再举手、轻拍手腕等动作,然后问道:“危险吧?危险吧?”齐宣王不知道她这话是什么意思,钟离春说:“扬目的意思是我代替大王察看烽火之变,是否将有战乱;露齿的意思是代替大王打开群臣之口,鼓励他们犯颜直谏;举手的意思是斥退奸佞之徒,使贤臣在位;拍手腕的意思是替大王拆毁游乐饮宴之台,以崇尚节俭。”宣王听了大喜,要立钟离春为王后。钟离春推辞说:“不采纳妾之言,怎么能受用妾之身呢?请大王以治理国家为当务之急,以选贤任能为头等大事。”(www.xing528.com)

齐宣王从钟离春隐语的暗示中受到启发和教益。从此,他礼贤下士,疏远佞臣,遣散游客,用田婴为相国,孟轲为客卿。齐国大治。

四、用反语进言的方法处理问题

反语规劝是在正面劝说不一定有效的情况下而采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反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要能让对方听懂你的意思就可以了。反语规劝还有一个要求,即反语必须幽默风趣,气氛必须轻松,使别人生不起气来,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规劝。如果态度生硬粗暴,只能引起对方的愤怒,其效果正好相反。

辛京皋英勇善战,唐代宗时升为左金吾大将军,曾经因为私忿用木杖打死了部曲。有关部门将此事上报朝廷,认为应将京皋处死,皇上即将批准执行。

李忠臣对皇上说:“辛京皋早就该死了。”皇上问为什么,李忠臣说道:“辛京皋的父亲和众兄弟都战死了,唯独辛京皋一人活到今天,所以臣以为他早该死了。”皇上一听,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对辛京皋只作降职处理。

处理问题时利用反语既能达到进言的目的,也能使问题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

有一次,宋太祖答应要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张思光非常高兴,但是始终没有任命。张思光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故意骑着瘦马去见宋太祖,宋太祖问他:“你的马这么瘦,你一天喂它多少饲料?”张思光回答说:“一天一石。”“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么会这么瘦呢?”“我是答应每天喂一石啊,实际上并没有给它吃那么多。”宋太祖听后,理解了他的用意,于是马上下旨正式任命他为司徒通史。

五、用不言不语的方法处理问题

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可乱说话,该说则说,不该说不说。有些问题,用不吱声的办法处理,效果会更好些,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1863年7月,美国北方联军打了一场漂亮仗,迫使南方军队溃败。7月4日晚,败退的南方军队被一条突然涨满洪水的大河阻挡住了。此时,后面的追兵已经逼近,南军已经陷入绝境。总统林肯立即命令联军前线指挥官米德将军,抓紧战机,即刻进击南方军队。米德将军没有听从林肯的命令,因召集军事会议而延误了作战时机,使得已成瓮中之鳖的南方军队趁水退之机安然脱逃。林肯得知消息后大怒,在深深的失望中,他给米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及贻误战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信的结尾林肯写道:“你的良机业已失去,因为这个,我无限的伤痛。”这是信中最严厉的话。但是米德从未见到这封信,因为这封信林肯并未发出。

林肯为什么没有发出这封信呢?原来大怒之后写封信,是他的息怒妙法。他曾对部下说:“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完之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这是林肯从自己的痛苦经验中引出的教训:尖锐的批评、斥责,将会引起恶感,于事业不利。林肯的宽容、和善不是天生的。年轻时他不但任意批评人,而且还写信作诗讥笑人,甚至因此引起别人要和他决斗。这件事给林肯留下了难忘的教训。从此,林肯再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过任何人,也再没有写过措辞激烈的信。

西奥多•罗斯福早有当总统的雄心。在纽约警察局长时,他就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办案力求公正。罗斯福的这一野心被《纽约邮报》及《纽约太阳报》的记者雷伊斯和斯谛芬识破了。他们在背后议论道:“看来罗斯福有当总统的野心,这一切只是为了下一步棋打基础而已。”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这两个记者竟直接跑到罗斯福的警察总署办公室,单刀直人地问:“罗斯福先生,我们二人在底下私议,认为你准备有朝一日出来竞选总统,你说对吗?”平时一向十分和善的罗斯福一反常态,脸色骤变,突然跳了起来,抓起一根鸡毛帚,不问青红皂白,就向他们打来。二人见势不妙,马上转身就逃。罗斯福还在后面高举鸡毛帚,怒气十足地追逐,直到二人逃出警察总署。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罗斯福想当总统的事了。几年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记者问及罗斯福的野心,使他进退两难。如果如实回答,则使人们认识到罗斯福办案公正是为了竞选总统,这就使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公开否认,则以后竞选时会被人批评为出尔反尔。这就是他拿出鸡毛帚的原因。对这个进退两难的问题,罗斯福的处理办法是非常高明的。

据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班子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获悉了日本在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但此时一个多事的记者获悉此情,便作为独家新闻登了报。这很可能促成日本人换用密码并调整作战部署,可以说是惹了大祸。但罗斯福总统来了个装傻之计,对这泄密事件一不派人追查,也不兴师问罪。这则独家新闻被日军首脑看到,但见美国对此泄密事件毫不追查,便误以为是美国在报上使用诈骗计,谎称美军破译了日本密码。这便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罗斯福骗过了日本人,日本人继续使用原来的密码,不断被美军破译。罗斯福对日军行动了如指掌,所以在中途岛之战中大获全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