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壳:中国东南沿海的珍贵财富

贝壳:中国东南沿海的珍贵财富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贝壳源自中国的东南沿海,辗转运到中原,稀缺且珍贵,在那些先帝们的各种祭品、贡品、赠品中,贝壳最为常见。民间公认的各种可以度量价值、交换并储存的物资都是货币的雏形。与丝绸相比,茶是更重要的必需品,因此也就成了来自草原武装骑士梦想从中国取得的稀缺资源之一。

贝壳:中国东南沿海的珍贵财富

世界的文明进程中,茶不断地适应着历史发展的需求,悄然改变着自身的属性和定位。它不仅是某些地区或民族每日的必需品、帝王将相的朝贡品,而且还是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消费品。进入封建社会之后,随着中原崛起,帝国日益强大,民族间文化交流及贸易的日趋频繁,也让茶的货币属性逐步放大。茶在古代商贸之路上的角色越发重要,其需求也逐步超越了西北亚及欧洲地区对于香料的需求。一片不起眼的树叶,不断地改写着地区间的文明史

自地球有生命诞生,便有了对资源的渴望及追求。上古人类及现代智人通过迁徙来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随着文明开化,人口剧增,社会史无前例地高速发展。面对激增的人口和有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人类开始了关于资源分配的博弈

基因繁衍的本质就是竞争,唯有获得足够的食物与资源才能够更好地生存。战争与贸易是平衡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当回首人类千年鲜活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在一场场血腥战争背后所流露的是对资源掠夺的野心。中国黄帝时期的涿鹿之战,英法战争,石油之战,战争的核心皆是资源,为土地、为水源、为盐矿,为各种珍贵稀缺的资源。随着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人们不忍看到无休止的战争带来的种族灭绝,于是和平的贸易成为了战争最好的替代品。现代文明中虽仍有依靠战争掠夺资源之事,和平、开放的全球化的贸易系统却早已取代野蛮战争,成为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矛盾的重要手段,维护着世界的和平。

茶叶,曾是中原大地独有的自然资源。反观历史,不管在哪个时代,无论是由茶引发的鸦片战争、美国独立战争、英缅战争,还是以茶易马、茶马互市、中英两国之间的巨额茶叶贸易,茶叶的全球化进程等等,茶都是资源分配天平上至关重要的砝码,世界的格局也曾因茶而几度改变。

印度恒河滋养了肥沃的土地及人民,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卡内罗(Robert L. Carneiro)曾提出“界限理论”(circumscription theory),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比如山脉、海洋对于人类的自然阻隔产生了文明。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而土地又没有扩张的余地,人类开始争夺有限的资源,这样便导致地界内阶级的产生。统治者对内控制仅有的资源,对外孕育扩张的野心,并由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来严密组织。久而久之,以国家为形式的社会秩序逐渐建立起来。中原大地东南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北方是人迹罕至的大漠草原,西南部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层峦叠嶂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天际的喜马拉雅山系,自然形成的天然屏障孕育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国度。

华夏文明、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等依靠充沛的水源及肥沃的土壤在原始社会早期便进入了农耕文明,资源得以富足。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食物富足的生存状态促生了手工业以及其他社会分工的快速发展。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资源的差异化引来了杀戮与掠夺。文明早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资源分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选择和平的贸易或是武力的掠夺,不同种族在历史的不断碰撞中寻找着平衡。(www.xing528.com)

茶是中国特有的资源,发源于云贵川地区,中国人的先祖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视其为有灵神物。距今三千年的周朝,茶已作为贡品献于周武王。汉武帝时期,自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国通往欧洲的贸易之路彻底贯通。茶叶贸易开始沿着丝绸之路及众多交通路径,向外发展出纵横交错的贸易路线,向北延伸到西伯利亚,向西远播到中东伊斯兰文明。当茶传播到了中亚高地邻近的游牧民族地区,更是改变了这里的游牧民族长达几个世纪的饮食习惯。约12世纪前后,茶已普及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在茶马古道乃至整条丝绸之路上,茶已取代了中国的货币,且距离原产地越远增值幅度越大。北宋熙宁年间,河湟地区以茶一驮(100斤)以上,易马一匹,良马需要茶两驮;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西宁茶马的交换牌价为“上马1匹给茶40斤,中马30斤,下马20斤”。

茶叶其货币属性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贸易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不同部族之间用相对过剩的物资换取自身缺乏的资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以粮食换取金属铜,沿海寄居的部落以贝壳换取牛羊,靠近火山地区的人们用黑曜石换取生活必需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足,各得其所”,传说神农氏炎帝最早创造集市,让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换所需物资。随着民间交易活动的日益增加,交换的物品日益增多,贸易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物易物常会出现交易不平等的矛盾,比如,一头牛究竟应该换取几斤粮食?如果同时有粮食、水果、织物等一起交易,那么可以换几头牛?物品价值的折算常常变得非常复杂。智慧的人类逐渐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物品作为交易中间物,这些中间物开始有了最初的货币功能。

原始货币,这种由人类创造出的普遍“公信物”解决了交易对等、交易平衡的问题,而茶也处于其列。在不同文明的发祥地早期均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原始货币,比较普遍的是贝壳。考古发现约4 000年前整个欧洲、南亚、东亚和大洋洲都是用贝壳来完成交易,甚至到了20世纪初,乌干达仍然可以用贝壳来缴税。中国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使用珍贵的贝壳作为交换中介物。贝壳源自中国的东南沿海,辗转运到中原,稀缺且珍贵,在那些先帝们的各种祭品、贡品、赠品中,贝壳最为常见。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系的文字,多带有贝字偏旁,如货、财、贷、贡、费、贾等,可以说贝壳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货币。当冶炼技术引领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铜这种金属便替代贝壳,作为统一交换的货币。

民间公认的各种可以度量价值、交换并储存的物资都是货币的雏形。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盐、用以抵御寒冷的动物皮毛、解毒提神的茶叶,这些珍贵且重要的物资,扮演着信用货币的角色。艾伦·麦克法兰及艾丽斯·麦克法兰合著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就曾写道:“茶叶货币制度非常完美、贴切地表现出了金钱的核心功能。即计算价值的单位、交换媒介与财富积累和储蓄等。它很轻,可以做成规格化的茶砖,而且很有价值。茶还有一点优于银币和纸钞的是,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拿来食用和饮用。”与丝绸相比,茶是更重要的必需品,因此也就成了来自草原武装骑士梦想从中国取得的稀缺资源之一。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iam Ukers)也在他所著的《茶叶全书》中提到茶叶作为硬通货币的重要属性:“在中国,以茶当作钱的历史几乎就跟茶本身一样古老,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开始使用纸钞,但对于身处远方内陆,大部分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的人群来说,纸钞对商业上的交易来说没有太大用处,其他种类的钱币,依照神秘主义者的价值,也同样没有太大用途。但茶叶压成的茶砖,就可以当作钱。用来作为消费物资,或作进一步的以物易物。不像钱的价值会随着远离它的发行点和流通而降低,茶砖作为钱的价值反而因它被带离中国的产茶区而上扬。”茶叶这种独有的货币形式,在中国人的生活里自出现后再未消失,直至今日,茶砖、茶叶在中亚一些游牧地区仍然被当作货币使用着,用以交换生活物资。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亚细亚海边的贝壳,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中国的丝绸茶叶,这些人类最初的文明与发现,在各自文明发祥地分别构成了人类最早的原始货币,担任了物物交易中的媒介。起源于中国的茶叶,就如同苏丹的咖啡、土耳其的葡萄酒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上所创造出的宝贵财富中为数不多,且可被饮用的“液体黄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