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幼儿科学游戏目标与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科学游戏目标与年龄特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小班幼儿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求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在“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内容,同时在每个年龄层次,对科学教育制定了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目标。说明小班幼儿对物体前后变化的比较感到困难。2.游戏方法多以操作过程反复为主,规则意识较差小班幼儿在进行科学游戏中以无目的地动手、玩的成分多。

小班幼儿科学游戏目标与年龄特点

(一)小班幼儿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求

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在“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内容,同时在每个年龄层次,对科学教育制定了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目标。

1.科学探究

2.数学认知

(二)小班幼儿科学游戏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对问题的思考多依赖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关联性没有太大的关注,逻辑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随意性较强,这就使得他们在科学游戏中表现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1.探究事物视角小,不懂得使用多种感官同时观察,并且习惯于单线联想

小班幼儿探究事物的方法单一,不懂主动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事物,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的介入才能观察到事物的更多性质。例如教师打开蛋,请幼儿观察蛋的内部,大部分幼儿只看了看,回答:“有蛋黄;黏黏的;有黄黄的蛋;圆圆的蛋;有水。”教师继续引导:“拿出小手,轻轻地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儿回答:“滑滑的、软软的、黏黏的。”而如果教师没继续提问,科学游戏有可能进行不顺利。

小班幼儿对事物变化的前后不会记录。比如教师用生熟鸡蛋做对比,请幼儿尝试分别说出观察到的蛋清和蛋黄的变化,幼儿的回答:“蛋清煮完颜色变成白白的了。蛋黄变硬了、裂开了、像橡皮泥。”从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对蛋清和蛋黄煮过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可是幼儿只能说出当前看到的。说明小班幼儿对物体前后变化的比较感到困难。

2.游戏方法多以操作过程反复为主,规则意识较差

小班幼儿在进行科学游戏中以无目的地动手、玩的成分多。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以行动、动作为主,不会用语言和他人交流,提高幼儿注意力就要给幼儿一定的动手操作时间。同时由于小班的科学活动趣味性都比较强,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这时教师的提问就非常重要,要简单且有针对性,能让幼儿的注意力跟随问题的节奏前进。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听不懂游戏规则,在游戏时常常是盲目随意的,所以游戏的趣味性非常重要。他们探索能力不够,不能对材料进行适当加工,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游戏。幼儿在拿到一个新玩具时就喜欢摆弄它,但是对玩法的创新并不多,游戏时的兴趣时间也很短。对材料的操作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所以像智力游戏、结构游戏等需要个人主动探索的游戏受幼儿喜爱的比例较低。

4.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精力容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小班幼儿稳定性差,无意识,容易受到其他事物干扰。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关注与探究的兴趣,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和喂养哪种动物时,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和故事与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另一方面,小班幼儿的选择常具有无意识性,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三)小班幼儿科学游戏指导要点

1.鼓励小班幼儿大胆开展活动

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不要过多地干涉或评价,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如“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你再来一次会成功的”。这样,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

2.教师介入的针对性

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总会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把握好游戏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的方式,适时地为幼儿提供语言支持、材料支持或者是参与幼儿的游戏。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有意无意之间,对幼儿的游戏施加影响。

3.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讲清楚操作的程序;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于技能性问题,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结果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就采用讲解示范的方式,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4.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www.xing528.com)

(四)小班科学游戏案例指导与分析

案例1:

科学探索、数学认知游戏——猜猜它是谁

【游戏目标】

1.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游戏,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能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拼出来。

3.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

【游戏准备】

动物图片(长颈鹿大象兔子、猴子、斑马、狮子、熊猫)、拼图图片、相框(粘有双面胶的拼图板)。

【游戏玩法】

1.幼儿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动物。

2.和动物玩捉迷藏游戏,请幼儿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找一找不见的动物。

3.取出动物拼图猜猜是哪种动物,并将动物拼图送到相应的筐中。

【指导策略】

1.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洞察力,准确分析幼儿的兴趣走向。

本次游戏是数学认知和科学探索活动。在谈话中,在与幼儿一起游戏探索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如说一说喜欢的动物、找一找喜欢的动物、猜一猜喜欢的动物,再到拼一拼喜欢的动物,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关系。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才能更好把握游戏的走向,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发展。

2.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以前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因此在设计科学游戏时候,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任务让幼儿自己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哪些方面,幼儿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不要一下子布置难度很大的任务,幼儿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很小。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通过“和动物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动物身体部分的特征,为接下来的拼图活动做准备。

3.创设轻松自由的探索环境,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科学游戏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尽量为幼儿创设轻松、自由的探索环境,允许幼儿自由寻找伙伴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可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如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教师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选择静观其变,给幼儿留出自由交流、讨论的空间,这样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者:山东省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 刘肇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