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有效地倾听和表达

怎样有效地倾听和表达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有人说,爱德华王子身份高贵,辛普森夫人是平民百姓,而且离过两次婚,为什么王子愿意跟她在一起?绝大多数人天生就有听力,但听得懂别人说话的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学习才会具备。

怎样有效地倾听和表达

沟通的王道是听得懂,说得清。

一、听的艺术

“不爱江山爱美人”,说的是爱德华王子和辛普森夫人,很多人说他放弃王位跟她归隐山林,是因为这个女人漂亮,实际上辛普森夫人长得很普通。也有人说,爱德华王子身份高贵,辛普森夫人是平民百姓,而且离过两次婚,为什么王子愿意跟她在一起

我在这里告诉大家,真正的秘密是因为辛普森夫人懂得沟通。一个身居王宫大院的人,身边很难有知心朋友,别人跟他的沟通基本都是站在政治和利益的角度。但是爱德华王子每次和辛普森夫人沟通时,她真正让他感受到了红颜知己的味道。每次爱德华王子说话,辛普森夫人都是手托香腮,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爱德华说得高兴她比他还高兴,爱德华说到忧伤处她比他哭得还欢,以至于王子最后放弃王位跟她过平常人的小日子。这就是倾听的魅力。

也有倾听不当闹出笑话的故事。

一天,美国某知名主持人访问一名小朋友,他问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这位主持人逗趣地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小朋友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对哄笑的观众说:“为什么要笑我?我不是逃命,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顿时,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听了小朋友最后这句话都惊呆了。如果观众们多一些倾听的姿态,耐心一点,听完小朋友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此尴尬的一幕。

消极倾听是沟通的障碍杀手,我们再来做一个测试,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成年男子是否可以娶其遗孀的姐妹为妻?

第二句话,根据国际法规定,一架飞机在起飞的国家起飞,在将要到达的国家与起飞的国家的边境坠落失事,请问飞机上幸存者的遗体应该被安葬在起飞的国家还是到达的国家?

第三句话,有一栋房子四面墙,每面墙上都有一扇窗,这个时候有一只熊来敲门,请问这只熊什么颜色?

答案是:

第一句话,既然是遗孀,表示这个成年男子已经死亡了。

第二句话,飞机上那些幸存者的遗体——幸存者有遗体吗?是没有的。

第三句话,我说过有门吗?既然如此,怎么判断熊的颜色呢?

做完测试,我们得出三个新的思考:第一个思考,我们平时与人沟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我说的话你听得懂吗?”而对方会回答:“我怎么听不懂?”事实上,我们真的听懂了吗?第二个思考,你们平时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能够用足够清晰的发音来说话吗?第三个思考,你们会对别人说的话做哪怕只有1分钟的小组讨论吗?

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听得懂,实际上没有听懂。人们常说:“雄辩是银,倾听是金。”生活正是因为充满了倾听,才有沟通,正是因为有了倾听,才有了解。

我们来看一对母女的故事:

彤彤开学了,老师要求这学期每个孩子在课本上学着做笔记。

开学一周后,妈妈看到她的课本洁白如新,一个笔记都没做,就问:“怎么不记笔记,老师没教你们记笔记吗?”彤彤说:“老师要我们记笔记,但是我不想在书上记笔记。”

妈妈问:“为什么不在书上记?是不是要单独记在笔记本上?”彤彤说:“不是的,我就是不想记在课本上。”

问到这里,有些性急的家长可能会跳起来:“老师让你记笔记,你不但不记,还有理由,不记笔记怎么能学好功课呢!”

妈妈说:“那彤彤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在课本上记笔记呢?”

彤彤接着说:“要是在课本上记笔记,书上都是字,乱七八糟的,到了暑假,就没有人借我的书了。”

这时候,妈妈听懂了孩子的意思:以前暑假、寒假的时候,妈妈要借比彤彤高一年级小孩的课本,帮助她预习新学期的课程,有的小孩对课本很爱惜,课本上很干净,没有写什么字。妈妈就对她说:“你看人家多么爱惜书啊,多干净啊,你以后也不要乱写乱画啊。”所以彤彤就认为不能在课本上写写画画。

妈妈理解了彤彤,于是这样说道:“以前你是一年级,老师怕你们在书上乱写乱画,所以才不让你们在书上记笔记。现在你长大了,也不会乱写乱画了,现在你们学的东西多了,你们记不住,所以老师要求你们记笔记,只要在书上认真记笔记,写得工工整整的,就不是乱写乱画,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不会批评你。如果你的笔记记好了,以后比你小的小孩来借书,一看你的笔记记得好,一学就会,人家还会向你学习怎么记笔记呢。”

彤彤说:“那我以后记笔记,记得不对的地方,我就擦掉,重新记。”

妈妈说:“对,你用笔记下老师说的重点,以后复习时,看看笔记就知道那天上课时老师说了些什么,你说记笔记重要不重要?”

彤彤说:“是的,重要!我以后要好好记笔记。”

小孩子的想法大人根本想不到,所以先要去倾听,尽量了解孩子,才能进一步理解小孩的意图和想法,这样才能跟孩子有好的沟通。倾听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有耐心,态度要温和,否则,孩子不但因为害怕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彤彤的妈妈因为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记笔记,一开始就指责,而没有耐心先听孩子的想法,无疑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达不到她想要的沟通效果——这个效果就是要彤彤以后上课要记笔记。

丘吉尔说:“站起来发言需要勇气,而坐下来倾听,需要的也是勇气。”真正的成功者善于倾听。

倾听,你准备好了?左手一本本子,右手一支笔,记录是倾听的“秘密武器”,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子和笔拿出来了,但你心里是否准备好了?如果只有笔和本子,而心里没有做好倾听的准备,仍会漏听、少听或者充耳不闻。

平安保险公司的一个经理曾跟我分享过他的一个案例,我们暂称他M先生吧。M先生手下有一帮“90后”员工,有一天,一个女孩子跑过来跟他说,她被客户骂了。他跟她说被客户骂是很正常的,然后他就走了。后来他听说小女孩当时就哭了,觉得莫名其妙,但不管怎么样他觉得应该去安慰她一下,于是给她买了两根棒棒糖。

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嘴里说原谅他了,但从此以后再也没和他说过心里话。M先生问我:“张老师,我哪里出问题了?”我告诉他是倾听出问题了。绝大多数人天生就有听力(听得见声音的能力),但听得懂别人说话的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学习才会具备。

就M先生的问题来说,他应该做的有两点:第一信息的记录,第二情绪的接收。当你的员工跟你诉说时,你只有两种方式可以回应他:第一种方式是拿出本子和笔说:“你讲。”给他一种感觉你很尊重他;第二,你告诉他我现在没空,30分钟以后在会议室会跟他好好谈。你有空就坐下来认认真真听他讲,你没空就先忙你的。

请记住:不管对方的观点你是否认可,一定要认真倾听,让人把话讲完,吸取有益部分,充分肯定,再拿出你的观点一一论证,让对方心服口服。这样做一是可表现对对方的尊重,体现你有素质和修养;二是可兼听则明,把对方有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学会积极倾听,不管和什么人沟通你都会成功。

倾听的技巧——倾听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很重要的途径

所谓倾听,就是用耳听,用眼睛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换句话说,倾听就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搜寻的行为。

二、说的技巧

说话是一门艺术。克林顿的首席谈判顾问罗杰·道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会谈判,一种人不会谈判。”在沟通上,同样也是这样:一种人会说话,一种人不会说话。

说话的艺术,首先必须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3分钟说清楚想说的事情。

公司交给你一项产品研发的任务,并要求6个月完成。研发工期将要结束时,你的上司把你叫过去问话:“新产品研发得怎么样了?”

你怎么回答?有人是这么回答的——

“刚才质检部送来一份报告,说有一些零部件不太合格,经过产品部一番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可能是设计上的缺陷吧。后来向设计公司咨询,对方主持我们这个产品设计的员工正在休假,我们已经要求设计公司尽快召回此员工……”

说了这么一大堆,上司却皱着眉头,一脸迷茫。这样的回答,肯定不是好的回答。好的回答应该先说结论,开头第一句不是“质检部”,而应该是“设计公司”,比如——

“看来是设计上出了点问题。”

接着再报告——

“设计公司的主管正在调查,今天下班前会查出原因。”

上司的时间是宝贵的,浪费上司的时间,在任何公司都是可耻的行为。好的沟通,应该把“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以及“解决方案”这些信息传达给上级,而且要求3分钟内条理清楚地把话说完,而不是废话连篇,说得越多越糊涂。麦肯锡公司有一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它来源于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为一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他:“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30层到1层的3分钟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客户。从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这就是如今在商界广为流传的“电梯演讲”。

有效沟通中关于“说的技巧”最有用的一招——站在对方的立场,说对方想听的。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问题条理化,简洁地表达出来,才能将人的这种说服能力推向极致。如果能长期地进行这种自我培训,不仅沟通技巧能有很大的提升,人的智慧也会有很大的增长。

其次,说话必须有层次感,必须清晰。

事例:月底表彰大会上,上司要你去买一些日记本,上司说:“钱公司出,表现好的员工每人送一个日记本。你愿意去买吗?”

问题:这句话是模糊的还是清晰的?(www.xing528.com)

在日记本买回来之前,谁都不知道上司满意不满意,所以模糊的还是清晰的无从谈起。只有买回来后,看上司给你的反馈才知道。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况: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当然无话可说了——不满意呢?

——怎么买这种样式的?

——怎么买这种颜色的?难看!

——怎么能买这种价位的呢?档次太低了(或者:太贵了!)

在我们工作当中,经常会有这种问题出现,承担责任时你怨我没有说清楚,我怨你没有听清楚,互相扯皮。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

如果你面对的是你的上级或者是平行单位,那么沟通过程中一定要边听边记,对方说完后,还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重点复述一遍,并且问他这样理解对吗?还有没交代清楚或者是我没有理解清楚的地方吗?如果你面对的是你的下级,那么你要让他记完以后按照他理解的复述一遍。如此,双方才会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不对称,这叫清晰化。

三、苏格拉底引导式提问——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沟通离不开听、说、问。你想听懂对方的话,说出别人愿意听的话,还必须学会问出你想要的内容。在这里补充一下问的技巧。

▲苏格拉底

传统意义上的问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开放式提问,一种叫封闭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的难点在于,你说了一堆,如果对方抓重点的能力不强,就会搞不清楚重点在哪。

封闭式提问只要求对方说是或不是,有点强势。

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苏格拉底的引导式提问。什么叫引导式提问?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答案都在问题中。”

我曾经在给一家企业做咨询时,他们的老板跑过来说他们公司里面扯皮现象特别多。举个例子,工程部要招一个工程师,于是通知人力资源部说:“我要找一个工程师。”人力资源部的人很自然地就问了一句:“你要找个什么样的工程师?”

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他们通常只会看着你,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有可能憋了半天说句这样的话:“找个什么样的人你问我,这是你们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人力资源部经理听他这么一说,不爽了,于是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说话,当然要问你,不问你问谁?”两个人开始扯皮,到下班都无法解决到底要招聘什么样的人。

工程部的人一直在做技术,和人打交道的机会相对而言较少,他们往往是精于行而讷于言,所以,作为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最好的提问方法是引导。比如可以这样问——

“请问你要找的工程师,和你们部门的人比,跟谁最像?”

这样问,从抽象变成具体了,工程部的人脑海当中就出现某某某的图像,于是会告诉你说:“跟某某某差不多吧。”

接下来,再问他第二个问题——

“你要找的工程师,岗位的要求之类你能不能给我5个关键词?比如是否要求适应经常出差,再比如对技术有什么要求,等等。”

5个关键词对做技术的人、逻辑分析能力强的人来说并不难,所以,他很快就能回答你。

这一问结束后,再让他确认一下,没有问题了,制作好招聘启事,打印出来再让他确认,一次跨部门间的沟通完美达到预期目标。

再来看一个扑克牌游戏,表演者邀请一人参与,先洗牌,然后让参与者任意摸出一张牌,而且不能看,然后游戏开始:

表演者:“帮我检查一下扑克牌好吗?”

参与者:“好的。”

表演者:“有问题吗?”

参与者:“没有。”

表演者:“洗一下好吗?”

参与者:“好的。”

表演者:“洗好了吗?”

参与者:“洗好了。”

表演者:“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同意吗?”

参与者:“同意。”

表演者:“而且只有两种颜色同意吗?”

参与者:“同意。”

表演者:“如果让你选,你选哪种颜色?”

参与者:“红色。”

表演者:“红色又分两种,一种叫红桃,一种叫方片,你会选哪种?”

参与者:“红桃。”

表演者:“红桃里面又分两种牌,一种叫数字牌1到10,一种叫花色牌JQK,你会选数字类的还是花色类的?”

参与者:“数字。”

表演者:“数字里面有一个你比较喜欢的数字对吧?数字里面又分奇数和偶数,按照你的思路1是奇数对吗?你会选择奇数牌,那么奇数牌里面又分小奇数和大奇数,1、3、5是小的,7、9是大的,1是在小奇数里面,去掉小的奇数剩下可供选择的只有大奇数了同意吗?只有7、9两种选择了对吗?红桃系列、奇数牌里面去掉1、3、5就只有大的奇数,7和9里面让你选,你选哪种?”

参与者:“9。”

表演者:“选9的理由是什么?”

参与者:“大一点。”

表演者:“大一点,凭感觉吗?一个人可不能凭感觉走——”

参与者:“噢……那我选7吧。”

表演者:“选7你确定吗?确定了就不能改,虽然7比9小,但7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数字,而且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吉祥数字——”

参与者:“不改了。”

表演者:“真的不改了吧?红桃7就是你想要的牌?好的,请看答案——”

扑克牌翻开来,一定是红桃7。这个过程中,表演者一直在引导参与者——这张扑克牌是他要的吗?不是。我做过17年销售,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有太多的客户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把这条理论运用在人际沟通中,发现人与人之间也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人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想得到什么,关键看你怎么引导——这才是最重要的。

苏格拉底说所有的答案都在问题中,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如果你的沟通对象到最后同意你所希望的沟通结果,那是因为你连续给他5遍(概率)以上点头的机会,每一次点头不仅仅是对答案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产生的行为的肯定。扑克牌游戏中,参与者至少连续5遍以上点过头了,他点头点习惯了,所以最后环节,他要的是9,不是7,这时表演者稍加追问,他就自动放弃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已经认同你的意见了。反之,不用这种引导式的提问,而直接要你选7,你的权位再高,人家也不一定听你的。

第二层意思,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最后不选择你期待的沟通结果,那是因为你给了他5次以上(概率)连续摇头的机会,因为他每一次在摇头不仅是对这个答案的否定,同样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肯定的态度。

请注意,沟通时不要用太多的主观思想去让对方勉强点头,因为勉强地点头,其实内心是摇头的,你给了对方多少次勉强点头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多少次的摇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