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

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以兵要地图测绘活动为例,就参谋本部对单项谍报活动的组织和计划情况加以考察。参谋本部直接实施的对华兵要地图测量活动,从组织和计划角度看,可以分三个时期。以上规定无疑旨在强化参谋本部对临时测图部工作的监督,促使其彻底履行自己的职责。

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

参谋本部在对华谍报指导方面,除了制定有《对支军事谍报计划书》《支那军事调查参考书草案》和年度谍报计划之类的“宏观性”指导文件以外,对于亲自组织实施的单项谍报活动,也会制定具体计划。以下以兵要地图测绘活动为例,就参谋本部对单项谍报活动的组织和计划情况加以考察。

参谋本部直接实施的对华兵要地图测量活动,从组织和计划角度看,可以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日军来华谍报员虽有各自的侦察计划,但在对华测量上还未有统一计划。从现有史料看,日军在华秘密军事测绘即盗测,至晚始于1873年。是年,福岛九成来中国南方收集情报,结识日本画家安田老山后,伪装其学生跟着潜入台湾,以绘画为掩护绘制地图数月,为1874年日本侵台立下汗马功劳。1878年末参谋本部成立后,管西局长桂太郎向山县有朋参谋本部长上书认为:“现今弄清清国、朝鲜沿岸地志和地图,供有事之日参考,应为当务之急。因此需派遣若干有能力的将校赴清国。”[58]明确提出了收集地理情报的建议。本有强化对华谍报之意的山县对此深有同感,开始大量派员来华活动,其中有些人的主要任务便是收集地理情报。

由于参谋本部当初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给谍报员的命令中仅指定了测量地区,但未制定统一的测绘标准和比例尺,测绘的地区也缺乏统一规划,加上是秘密测量,都是靠简易目测,至1883年,虽然获得了数十万张地图,终因所测比例尺、测绘方法和粗细因人而异,无法拼接成一整张地图,仅能作为局部图使用。桂太郎发现上述问题后,于1883年12月起草“邻邦地图编制条规制定之建议”上书大山本部长指出:“作为邻邦侦察第一要务,最难的是编绘地图。清国还没有其国所绘制的可靠地图,欧洲人在清国实际测量的不过是沿海地区。因此,要获得我国所希望的地图,就必须实地测绘。但是由于在外交上嫌疑颇多,加上该国猜疑很深,现在无法一展实测身手。秘密派遣的将校刻苦勤勉,使用各种手段测绘,但一开始就根据一定的方法,而且对同一局部地区多次派遣数人测绘而获得完整的地图,是难事中的难事。因此,已经绘制的数十万张图纸终究难以整理。要将所绘地图合编起来,必须制定统一章程,还需巨大的版面。……需制定长期不变而能依据的章程。”[59]

作为对策,桂太郎提出制定统一的测量标准。不过,由于来华者只能盗测,技术上受到很多限制,加上1886年后参谋本部缩小在华谍报规模,其建议没有付诸实施。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参谋本部组织人员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公开测量(详见第四章二、1)。这次测量可谓组织严密、计划细致,但时间很短。战后,参谋本部组织的测量活动,依然以目测等简易测量为主,仍未有全盘计划。如1899年起参谋本部多次派员潜入福建、浙江、安徽、京津地区盗测,虽然每次都有详细的测量计划,但测量方法、比例尺等各异。

1904年2月日俄开战,参谋本部又一次公开派遣大量测量员进入东北地区,在临时测图部指挥下测绘(详见第四章二、3)。战后,参谋本部决定保留临时测图部,以113人的规模继续测量东北和蒙古地区[60]。由于战争已经结束,测量无法公开进行而转入秘密状态。自此,作为专门在华从事盗测的指挥和实施中心,临时测图部一直在华活动到1913年解散为止。日军的在华盗测也由此进入了第二期。

临时测图部的测量活动转入地下后,测量员们都是分组秘密潜入目的地,如何使他们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成为难题。参谋本部在1907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其一,制定《临时测图部测图规则》,对临时测图部的隶属关系和职责作了以下规定:“临时测图部隶属于参谋本部,以测量指令地区内的经纬度和地形,提供编辑兵要地志所需的资料为己任。”“临时测图部应该测量的地区和使用的比例尺等由参谋总长指定,有关其他工作由陆地测量部长负责。”临时测图部长“总体负责部内工作,指挥和监督制定指令地区内测绘作业的计划及其实施”。

规则还明确规定了临时测图部的“报告”和“通报”义务:部长需要“每月将人马、现有人员表及任务进度状况,经陆地测量部长向参谋总长报告”。“临时测图部将部署地区、移动及测量地区内发生的显著事情,根据情况由部长经陆地测量部长向参谋总长报告,并且向其所在地管辖官及最邻近的部队长官报告或通报。”“完成一地区测量后部长迅速将其原图呈送陆地测量部。”以上规定无疑旨在强化参谋本部对临时测图部工作的监督,促使其彻底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二,参谋本部长每次都以给临时测图部长下达“训令”的形式来布置测量任务。“训令”的内容为出发时间、目的地详细地名、测绘比例尺、测绘方式、前往目的地的交通手段。这种“训令”的下达可以确保盗测有计划、有步骤、有标准地统一进行。

其三,参谋本部每次都要求临时测图部长以“训令”为基础进一步制定具体的测图计划。这种计划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编制、部署、测图地域”,列名单说明测绘人员分班情况,说明计划测绘的整个地区和各班负责的区域名称、比例尺、测绘类型、测绘起始和结束时间、实测面积,并且预设提前完成计划时可扩大测量的后备地,或者遇到变故无法进入目的地时的候补地。(2)“测图能力”,预计测量班的实际工作日以及每人每天平均可测面积,预估经纬度班每个测点的所需时间。(3)“测图着手概要”,说明各班、组、小组的分工、始测地、测量顺序、要点。(4)“测图班的掩护”,说明测量地的安全要点、自我保护(隐匿身份)方法、携带武器规定。(5)“出发”,说明各班在中国的登陆地点、时间,分散还是同时出发等[61]。临时测图部长制定好计划上报参谋本部和陆地测量部备案。以上工作是对参谋本部任务的进一步细化,是将具体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参与者,可以说是对盗测工作的量化管理。

其四,在各测量班进入目的地前,参谋本部都会下达“训示”,规定各班班长用指定用纸详细报告行动状况,交通方便时十天一报,遇到紧急事情则要迅速报告,尤其是班长到达测绘地后八天内必须用电报报告抵达情况。“训示”还会对进入中国后如何应对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其注意事项,例如身份隐匿、保密工作、测绘、宿营、日常生活、卫生等仔细说明。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种“训示”实际上也是一种行动指南或应急手册。

此类“训示”每年都有,基本上都是针对计划测量地区的特点加以提示。例如1908年给赴长江一带盗测的“南清班”的“注意事项”是:雨具和冬夏两季所需穿着的准备,饮食上的习俗,对当地海关、外国传教士、官员、平民应采取的保密措施,如何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图纸如何防潮,夏季如何防止流行的传染病等。另外还提供了当地汽船航班表、上一年获得的气象[62]

1907年参谋本部又采取了一项重要的举措——统一对华测绘的比例尺,要求自1908年起,除了特殊地区外,在华盗测均使用十万分之一的比例尺[63]。这一决定结束了至此为止盗测比例尺的混乱局面,为参谋本部绘制十万分之一中国实测兵要地图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1909年参谋本部开始制定统一的年度测量计划。此前参谋本部是根据测量地一一下达测量命令和计划的,如1907年对东北有《北满洲略测图计划》,对华北有《有关北清地方的测图计划》。但1909年改为《明治四十二年度外邦测图计划》,即以年度计划的形式将当年在中国各地的测绘计划全部包括在其中。自此,参谋本部的测量计划基本上都以这一形式下达,直至1935年仍能看到这种计划的存在[64]。年度计划的出现说明参谋本部在对华盗测方面,已经十分注重计划的体系性和连贯性。

以上测量组织规章制度的建立、测量比例尺的统一、年度测量计划的制定,为临时测图部以及测量员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盗测任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从1913年起为第三期,参谋本部成立了长期稳定的对华测量组织,并且进一步细化了测量计划和要求,有关组织结构、计划内容、管理制度基本成熟。

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名优秀测量员成立所谓“土地调查班”(以下简称调查班),隶属于华北军司令部,在华进行盗测活动。此举意味着参谋本部对华盗测的长期化。调查班分为数个小组活动,有时还需单人行动。如何有效指挥、监督、管理测量员的工作,确保任务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依然是参谋本部的课题。

参谋本部依靠的是更为严格的规定、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分工。从1909年按年度制定计划实施盗测后,参谋本部每年都事先制定年度计划,然后以“训令”的形式下达。1913年起也是如此,这是调查班成立后首次执行任务,参谋本部的计划更为周密。(www.xing528.com)

1913年的“训令”主要由任务概要、“测图实施要领”、“兵要地理调查要领”、“大正二年度外邦测图规定”构成。任务概要为年度参加测量员人数、出发时间、测量所需时间、测量区域、经费来源,还附有实施兵要地理调查和提交报告的要求。

“测图实施要领”共七条,要求测量员伪装成行商或旅行者,不得暴露真正身份,表面上与日本军事部门断绝一切关系,以个人身份去领事馆取得护照;需以十万分之一比例尺秘密完成指定地区的测量;测量员两三人为一组,以技优者为组长;测量以三个月为一期,回到根据地后,收藏好完成的图纸,获得费用后再次进入测量地;以福州和厦门为根据地,与当地驻在武官保持联系,获得帮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迅速回到东京。

“兵要地理调查要领”要求调查测量地的道路、地形、宿营力、给养力、运输工具、水运状况、铁道、气象、卫生、杂件。不过,由于测量是主要工作,要领强调对于以上项目只要简明扼要记下要点,注明出处就行。

作为任务概要和“测图实施要领”的补充,参谋本部同时制定了“大正二年度外邦测图规定”,具体内容为:(1)总则,说明此规定的适用任务范围是测量福建东部和浙江南部。(2)调查班人员的构成,按职位列表说明分组名单。(3)测量员的职责,明确组长与组员各自的职责范围。(4)备带地图,指定带入测量地作参考用地图的种类。(5)测图的实施,以附图规定测量的地域范围、面积、时间、提前完成任务后应扩大测量的地区、测量的顺序和方法、各组具体分工和任务。(6)地理调查,要求根据所附“地理调查要领”调查,回东京后整理汇报。(7)根据地,指定各组的根据地和策应人。(8)通信联络,规定电信联系用密码和书写用暗语,并且要求不同时间节点使用不同的联络方法向东京总部报告。具体为:其一,从日本到达及从测地返回根据地时,以电报报告。其二,以书面报告汇报到达根据地后至赴目的地期间的行动。其三,每次完成测绘工作后,书面报告测量概况。包括工作情况、完成面积、测绘误差及处理方法、当地官民情况、天气和卫生状况、组员的行动、杂件。其四,从根据地撤退时,以电报报告。其五,遗失电信秘密表和暗语表等重要文件时,需书面报告。其六,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以电报报告。各书面报告则都通过日本邮局邮寄,非重要事情尽量少拍电报,以免用密码发电报时引起当地官方警觉,应按照指定的民间地址向日本邮寄报告等。回东京后,除了要上交测绘的地图外,还要提交以上第三项规定的各种报告。(9)财务,规定各种费用(薪金、补贴、邮资)的支付方法、标准。

因为是调查队成立后首次潜入测绘,为了防止意外,参谋本部还下达了多达42条的“给特别派遣员训示”,详细规定或说明了测绘、保密、安全、生活等方面的要求或注意事项。主要内容有:“旅行的准备”,包括如何准备留在根据地和带到实测地的物品、如何藏匿图纸、如何对付海关检查测绘工具等;“在根据地的行动”,即提醒不能把根据地当作休息地,应隐匿自己在根据地的行动,巧妙雇佣当地人,对其做好保密工作等;“在测绘地的活动”,包括衣食住行方面如何做好伪装,如何应付突发事件,对付中方的盘查等;“卫生”,包括如何保持卫生健康,防止疫病等;“杂件”,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买卖方面的[65]

设立根据地是1913年出现的一种新举措,测量员单身或数人化装进入目的地,人生地不熟,加上是违法的秘密行动,需要有接应人和可靠的落脚点。分布于中国各地的驻在武官和应聘将校等成为最佳选择。1913年的测量地有福建,因此,参谋本部选定派有驻在武官等的福州和厦门作为根据地,并且在调查班出发前,电告其具体到达时间和化名以便接应。

与以往的各种规定相比,1913年的主要变化还有:大量增加了秘密行动准则,附加了调查兵要地理的任务,细化了报告的类型、方法和节点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规定了回东京后,除了要上交测绘的地图外,还要书面报告工作情况、完成面积、测绘误差及处理方法、当地官民情况、天气和卫生状况、组员的行动等。

提交这种报告,实际上是从侧面对测量员实施任务的过程进行检查,而汇报组员的行动则可以形成互相监督机制,又能验证组员的行动过程。同时,这种报告还能让参谋本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种经验包括两方面:一是测量技术方面的,例如如何处理误差,如何因地制宜测量;二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如何骗过警察、中国佣人,如何与当地官员、警察打交道等。此类经验可以成为今后行动的借鉴。

从以上各项举措看,参谋本部为保证年度计划的充分贯彻执行,从调查班的分工、实施人数、方法、时间,到报告的种类、方法、时间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测量员的职责和行动准则,并且提前进行各种风险教育,从计划、组织、心理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

至1921年,参谋本部每年下达年度计划时,除了具体测量地、分组等有区别和部分规定进一步被细化外,计划的基本结构、内容和相关措施与1913年的大致相同。

1921年4月,陆地测量部长松村法吉针对在华盗测因基准点偏误及缺失引起的各种问题,上书参谋本部总长上原勇作,建议在“蒙支”实施基准点测量,认为“基点的测定不仅对今后计划测绘的地区,而且对既成地图的地区,可以通过实测核查测绘是否精确,根据需要对既成图加以订正”。并且提出了计划测量的范围:“本计划是针对属于外邦测图计划中第一期计划的地区和既成地图中需要修改的地区的基准点进行测定。”计划还对测量的仪器和方法、根据秘密测量的特点作了说明,对需要测量的基点数、时间、费用作了估计。

参谋本部批准了其建议,《大正十年度测图计划》除了以往的基本内容外,增加了“外邦基点测量实施要领”。要领主要构成是:(1)实施要领,为实施人员姓名和职衔,年度实施测定的基准数量和具体城市名称。(2)选作基点的理由,说明本年度选择这些基点的理由。(3)实施方法、行动路线和顺序,包括根据不同地点的不同测绘目的,规定具体的测定方法、行动路线和测定顺序。(4)实施时间,即指定测定、往返的时间。(5)携带设备,规定需要携带的仪器和测定用参考资料。(6)作业实施纲要,即从技术的角度说明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方法测量的具体要点和注意事项[66]

基准点的确定关系到骨干线和平面等能否准确测量,是测量的根本。因此,参谋本部制定的以上实施要领,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更细致周详。

这一时期,因为参谋本部针对中国划定了“预定作战地域”,该地域也就成了测量重点。从相关史料看,“预定作战地域”可能是指东北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直隶省至广东省一线以东地区及该线以西的一些要地。对此地域,参谋本部准备分期测量,第一期计划至1926年[67]。重点测量地域的划定,使得今后的工作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通过上述盗测活动,可以看到参谋本部在具体谍报项目的组织和计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参谋本部事先制定有详细的计划,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使之渐趋完善。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参谋本部制定的这种计划,从任务的内容、范围和性质,到实施方法、参与人员、行动路线和时间等都作了具体规定,甚至还有预案。因为是测图这种需要长期进行的谍报活动,年度计划及其相关规定的制定可以确保盗测工作的统一连贯,使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职责分明、任务分工明确、行动有序。

其次,建立有严格的报告制度。参谋本部对于报告的节点、途径、形式、类型、内容、对象等都有具体规定。这种根据不同节点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提交不同报告的要求,可以保证各种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确保报告内容的规范准确。

最后,形成多重监督制度。为实施谍报计划,参谋本部所制定的各种规定本身就是对行动主体的一种规范和监督。严格的报告制度,尤其是要求对行动的过程一一报告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而参谋本部所要求的对组员行动加以汇报更是明确的监督命令。这种监督制度的形成无疑是对贯彻任务的又一种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