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长安城的宫廷防卫体系及重要性

唐代长安城的宫廷防卫体系及重要性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证唐王室的安全,唐代的统治者以皇宫的城垣设施、门禁制度和禁军力量等诸要素构建起长安城严密的宫廷防卫体系。隋代大兴城的修筑,为后来唐代宫廷防卫系统的构建奠定了物质基础。唐太宗为了防范此类事件重演,为了使皇权、皇室的安全不受侵害,必须加强宫廷的军事防卫。

唐代长安城的宫廷防卫体系及重要性

王效锋

宫廷作为古代帝王的日常居所,是至高皇权的重要象征,其军事安全关涉王朝的存亡,因此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唐代的宫廷,主要集中于长安城的宫城之内,但后来营建的大明宫兴庆宫两大宫殿群也属于宫廷的范畴。为了保证唐王室的安全,唐代的统治者以皇宫的城垣设施、门禁制度和禁军力量等诸要素构建起长安城严密的宫廷防卫体系。本文以唐代长安城宫廷的防卫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拟就唐代宫廷防卫体系的产生、构成要素和对唐代不同时期宫廷防卫体系的评价等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管窥之见,并请方家指正。

隋代的大兴城始建于开皇二年,次年主体工程即完毕,但一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安城的外郭城才最终完工,断断续续的工程长达半个世纪。隋代的大兴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典范,其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构成,宫城即大兴宫,位于大兴城的北部正中位置,南面连接皇城,北抵内苑。宫城中部为宫殿区,皇帝的大兴殿位于此区的南部。东面为东宫,是皇太子的居所。西面为掖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宫城在整个隋代大兴城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其自身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建筑系统之中,对于保证宫廷的安全,极为有利。隋代大兴城的修筑,为后来唐代宫廷防卫系统的构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了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攻占大兴城,改名长安,将其作为唐王朝的都城。在大明宫营建之前,长安城虽有建筑,但整体布局并无改变。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威逼高祖退位,通过军事政变登上帝位,《资治通鉴》记其事曰: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兵,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隽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1]

从宫廷防卫角度而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发动和成功,暴露出李氏王朝草创时期在宫廷防御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太宗之所以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一个重要的优势,是控制了玄武门,先下手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其军事上并不占据优势。唐太宗为了防范此类事件重演,为了使皇权、皇室的安全不受侵害,必须加强宫廷的军事防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积极吸取了此次事件的教训,开始加强宫廷防卫体系,主要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宫廷防卫体系的构建以唐太宗原秦府亲信将领作为主体,在其即位不久,就将控制南衙禁军作为头等大事。唐太宗“以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又“癸巳,……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2],通过这些任命,唐太宗控制了南衙禁军。2.按照中国古代南北军传统,唐太宗时期为了增加宫城北门,即玄武门的防卫力量,如设置了“二番于北门长上”的“百骑”和“月以一营番上”的“北衙七营”,并于贞观十二年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领以诸卫将军,号曰“飞骑”,北衙禁军的创建对于加强长安的宫廷防卫,意义极为重大。3.营建大明宫,客观上使唐代的宫廷摆脱了原有长安建筑格局的影响。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原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用作避暑的宫殿,但在李渊病死后,尚未完成的工程就中断了。唐初旧有的隋代长安城格局,使得宫城受到南衙十二卫的保护,宫城又与太子的东宫毗邻,这一格局无异是一把双刃剑,禁军和太子可能会对宫廷构成军事威胁,而位于龙首原的大明宫,则改变了隋代大兴城宫城的这种封闭格局。

唐王朝为了捍卫皇室安全所构建的宫廷防卫系统,是由宫城防御设施、军事力量和门禁制度等要素构建的完整防御系统,在护卫宫廷安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统并非固化的安全体系,随着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和变化,其在不同时期对唐代的宫廷防卫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有差异。

(一)宫城的防卫设施

中国古代所谓的“城”,一般是指用高大的城墙和坚固的城门围起来的军事据点和要冲,“城”主要是用来防御的,“城”的主要功能,也是保障“国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墨子·七患》中就讲:“城者,所以自守也。”[3]唐代的宫城其作用是在保卫皇帝及其王室安全的同时将皇室和国人隔离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室的安全。作为唐代宫城的军事防御设施主要有以下这些:1.城墙。唐代长安城宫城的城墙,据文献记载:“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其崇三丈五尺(和今天10.3米)”[4],唐长安外郭城高度只有一丈八尺,可见宫墙要比外郭城的城墙高出一倍左右。宫城的墙垣高大、坚固,尽管是古代礼制所规定,但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军事防御角度的考虑。2.城门。唐代长安城的宫城分为三部分,为东宫、太极宫和掖庭宫,其中东宫三面有门,太极宫四面有门。宫城的城门也同样巍峨、高大,在诸门中,太极宫的西门玄武门,在军事上最为重要。玄武门是太极宫和禁苑沟通的孔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也是唐代统治者发动军事政变时的必争之地,唐太宗李世民政变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制了玄武门。3.复道。玄宗时期,为了沟通宫城和兴庆宫和大明宫而营建了复道。通过这条秘密通道,“君主自某宫门而出,沿夹城复道往另一宫城外围,再通过城墙重门进入,由此形成一组互相协约的掩护路线。只要在各主要的夹城通门附近配备禁中兵马,君主便可在极速时间内,选择最佳的行动快捷方式,亦能防范宫廷事变”[5]

除此之外,宫城北边的禁苑和南边的皇城,无疑也对拱卫皇室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其防卫作用不可小觑。而且,唐代先后增筑了大明宫和兴庆宫两大宫殿群,其规模完全不次于太极宫,一方面有利于宫廷防卫的加强,另一方面这也彻底改变了隋代已有的宫城格局,必然会对唐代的宫廷防卫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二)军队防御力量

军队无疑是构成宫廷防卫体系的核心力量,其作用是通过中央禁军的具体职掌所决定的。《旧唐书》卷44《职官三》在介绍十二卫的职责时,云:左右卫掌宫禁宿卫,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左右骁卫凡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左右武卫,掌同左右卫。左右领军卫知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及门籍,左监门卫将军判入,右监门卫将军判出。左右(武)候卫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6]。唐代前期,十二卫军事系统在宫廷防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府兵制的消亡,十二卫逐渐被北衙诸军所取代。在太宗建立“百骑”和“飞骑”的基础上,北衙禁军系统在以后各朝不断发展壮大。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玄宗置左右龙武军,到了唐代中后期,北衙系统的神策军逐渐成为隶属于中央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唐建国之后不断壮大的北衙禁军,逐渐在整个宫廷防卫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南衙与北衙禁军的此消彼长,对于唐代宫廷防卫系统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门禁制度

宫廷作为皇家之重地,门禁极为严格,唐代亦不例外。唐代的宫廷实行通行证制度,《唐律疏议》卷7《卫禁》规定:“宫门皆有籍禁,不应入而入者,得徒二年”[7],此处的“籍”又称为“门籍”,就是给允许进出宫门人的通行凭证。凡是出入宫禁的人员都必须有通行证,且定期进行更换,以防止不法。不同人员通行证的有效期不一样,如九品以上文武官员,要出入宫禁,必须将姓名、年龄、职务、事由、个人特征等登记为簿,报送有司,如监门卫,一月更换一次,即所谓“其籍月一换。若大驾行幸,则以卤簿之法,率其所属与牙门之下以为监守”。如果相关人员临时有事要出入宫禁,则要有专门的批准手续,否则“门司有罪”。如果是夜里出入宫禁,一般即便有特殊的通行证也不可以,除非经过皇帝的批准,经过严格检查,方可。严格的门禁制度,是保证唐代宫廷安全的必要保证,在整个唐代宫廷防卫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唐代的门禁制度是完备的,但制度的执行必须依靠职守之人来完成,在唐代前期,执行宫城门禁的主要是南衙禁军,然而到了唐代中后期,门禁的执行更多是由宦官来完成,故其执行力度和效果也是有差异的。

在专制的皇权时代,唐代的宫廷防卫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宫廷的军事威胁。有唐一代,皇朝统治阶层发动的宫廷政变时有发生。而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表面禁卫森严的宫廷,有时也会遭致外部下层叛乱者的侵入,对唐代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本节笔者将选取几个典型案例,对唐代不同时期的宫廷防御系统进行评价。

(一)李重俊军事政变

唐代前期,宫廷所遭遇的军事威胁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自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后,到了睿宗、中宗时期,朝内派系争斗不断,最终爆发多次的军事政变。其中,以中宗时期太子李重俊发动的这次失败的军事政变最为典型。《资治通鉴》载其事:(www.xing528.com)

秋,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党十余人。又使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及其子天水王禧分兵守宫城诸门,太子与多祚引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叩阁索上官婕妤。婕妤大言曰:“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上乃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使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帅飞骑百余人屯于楼下以自卫。杨再思、苏、李峤与兵部尚书宗楚客、左卫将军纪处讷拥兵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多祚先至玄武楼下,欲升楼,宿卫拒之。多祚与太子狐疑,按兵不战,冀上问之。宫闱令石城杨思勖在上侧,请击之。多祚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为前锋总管,思勖挺刃斩之,多祚军夺气。上据槛俯谓多祚所将千骑曰:“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于是千骑斩多祚、承况、之、忠义,余众皆溃。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门,将杀宗楚客、纪处讷,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骑走终南山,至西,能属者才数人,憩于林下,为左右所杀。上以其首献太庙及祭三思、崇训之柩,然后枭之朝堂。更成王千里姓曰蝮氏,同党皆伏诛。[8]

有唐一代,爆发多次军事政变,最早的有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后又有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两次成功军事政变之间则有这次“流产”的李重俊发动的政变,这次军事政变失败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其正好反映了唐代前期所建立宫廷防卫体系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玄武门之变”由北向南的路线不同,李重俊发动军事政变的路线是从南到北,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北衙禁军占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这一路线就注定处于军事上的劣势。2.李重俊只是依托于南衙禁军的有限军事力量,尽管其已经控制了整个宫城诸门,但却没有控制驻屯与玄武门的北衙禁军的全部,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3.依托于玄武门的中宗君臣,占据了玄武门这一有利的宫城军事据点,进则可攻,退则可守,太子李重俊必然不能持久,最终必然走向瓦解。从中可见,在唐代前期的宫廷防卫中,北衙禁军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发动政变者能否获得北衙禁军的支持,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叛乱者闯入宫禁

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崛起,其逐渐控制皇权,皇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转为其次,宫廷所遇到的军事威胁主要是叛乱者的闯入,在门禁森严、宫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这样的事件在唐代并不多见,但在穆宗朝却离奇地发生了。

卜者苏玄明与染坊供人张韶善,玄明谓韶曰:“我为子卜,当升殿坐,与我共食。今主上昼夜球猎,多不在宫中,大事可图也。”韶以为然,乃与玄明谋结染工无赖者百余人,丙申,匿兵于紫草,车载以入银台门,伺夜作乱。未达所诣,有疑其重载而诘之者,韶急,即杀诘者,与其徒易服挥兵,大呼趣禁庭。上时在清思殿击球,诸宦者见之,惊骇,急入闭门,走白上;盗寻斩关而入。先是右神策中尉梁守谦有宠于上,每两军角伎艺,上常佑右军。至是,上狼狈欲幸右军,左右曰:“右军远,恐遇盗,不若幸左军近。”上从之。左神策中尉河中马存亮闻上至,走出迎,捧上足涕泣,自负上入军中,遣大将康艺全将骑卒入宫讨贼。上忧二太后隔绝,存亮复以五百骑迎二太后至军。张韶升清思殿,坐御榻,与苏玄明同食,曰:“果如子言!”玄明惊曰:“事止此邪!”韶惧而走。会康艺全与右军兵马使尚国忠引兵至,合击之,杀韶、玄明及其党,死者狼藉。逮夜始定,余党犹散匿禁苑中;明日,悉擒获之。时宫门皆闭,上宿于左军,中外不知上所在,人情骇。丁酉,上还宫,宰相帅百官诣延英门贺,来者不过数十人。盗所历诸门,监门宦者三十五人法当死;己亥,诏并杖之,仍不改职任。壬寅,厚赏两军立功将士。[9]

表面看来,穆宗长庆四年五月发生的苏玄明事件似乎极为荒诞,但其暴露了唐代中后期长安宫禁之松弛,和唐代宫廷防御体系自身的一些缺陷:1.正如前文所言,在宫廷门禁方面,唐代有着严重的制度,但是到了唐代后期,由于此时唐王朝统治者的沉溺于玩乐,疏于国事,致使这一制度逐渐废弛。苏玄明等众之所以能够迅速进入大明宫,首先在于监门宦官的疏忽和失察。尽管其最终察觉,但为时已晚。穆宗年间的宫廷门禁废弛,并非偶然事件。事实上,早在唐德宗“贞元八年二月,许州人李狗儿持杖上含元殿,击栏槛,又击杀所擒卒,诛之”[10],就已经暴露出了这一问题。而在苏玄明事件发生后的敬宗年间,又出现了“编徐忠信阑入浴堂门,杖四十,配流天德[11]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暴露了长安宫廷门禁不严的弊病,但其并未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2.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唐代中后期宫廷防卫系统的自身缺陷,禁军力量和门禁制度无法有效衔接所造成的问题。唐代前期,南衙十二卫负责宫城门禁,北衙禁军则屯驻于玄武门外,可见此时门禁是由禁军控制的。但是到了唐代中后期,太极宫逐渐成为皇帝的主要寝居之地,此时南衙禁军的作用不断削弱,北衙禁军又屯驻于宫廷之外的禁苑之中,这有利于削弱禁军对宫廷的军事威胁。但是门禁改由宦官掌管,假如门禁不严,外敌通过门禁侵入,则战祸起于萧墙之内,宫廷安全必然受到威胁,但由于内外沟通不便,就会导致禁军军事干预的滞后性,又反过来不利于宫廷的防卫。

综上所述,唐代的宫廷防卫系统是建立在隋代已有的宫城建筑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唐太宗李世民鉴于“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加强了宫廷防卫系统。唐代的宫廷防御系统由宫廷防御设施、禁军、门禁制度等构成,但是由于唐代宫城的曾筑,禁军系统不同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门禁制度的变化,都使得唐代的宫廷防卫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唐代前期的军事政变,中后期的叛乱者的侵入,是对唐代宫廷防卫系统的严重考验,其产生的后果也反映出了唐代的宫廷防御系统的特点和缺陷。

注 释

[1][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九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010-6011页、第6016页。

[3] 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

[4]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

[5] 赵雨乐:《唐玄宗政权与夹城复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6] 刘:《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898-1902页。

[7]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第153页。

[8]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8,中宗景龙六年条,第6611-6612页。

[9] 《资治通鉴》卷243,穆宗长庆四年条,第7836-7837页。

[10] 《旧唐书》卷37《五行志》,第1375页。

[11] 《旧唐书》卷17《敬宗本纪》,第509页。

(王效锋,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历史学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