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牍学教程:甲骨文、金文到合文

简牍学教程:甲骨文、金文到合文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文在甲骨文里已出现,两周金文、战国秦汉简牍中合文习见。

简牍学教程:甲骨文、金文到合文

第三节 简牍中的合文

早期简牍中合文用的比较多,也是简牍文字的一大特色。合文也称合书,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合写为一个整体,其形式上像一个字,而实际上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或词的书写形式。合文在甲骨文里已出现,两周金文战国秦汉简牍中合文习见。合文记录的多是常用的、固定的词语,以名词和数量词居多。因为这些词汇常用,运用合文形式记录也不会导致误解。合文的实质是一种简化,其简化借助的手段主要是“借笔”,就是两个字共用同一笔画、偏旁或形体。

一、简牍合文的结构及特点

简牍中的合文主要集中在战国楚简,秦汉简牍中合文已经比较少见,汉以后趋于消失。合文与借笔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就简牍合文的借笔情况,作简单分类:

1.非借笔合文

也就是所谓“并体合书”,是将两个字浓缩、拼合书写在一个字的位置上,有上下合写、左右合写等。

(1)上下合写

2.借笔合文

(1)借用笔画的合文

指组成合文的两个字,共用某一笔画。例如:

img22(郭店·老子乙5)“之”、“所”共用中间横画“一”。

img23(上博简·孔子诗论4)“上”、“下”共用中间横画“一”。

img24(上博简·柬大王泊旱6)“上”、“帝”共用中间横画。

(2)借用构件的合文

是指构成合文的两个字共用某一相似构件。例如:

img25君子”合文,也作img26img27,因“君”下所从的“口”与“子”上所从相似而共用。

img28“公孙”合文,“公”下所从的“厶”与“孙”所从“子”的上部相似而共用。

(3)借用形体的合文

或称“包孕合书”,是指构成合文的二个字,其中笔画少的字完全包含在笔画较多的字之中,前者既是后者的构件或偏旁,又独立成字。例如:

孔子:img29(上博三·中弓1)

箸(书)者:img30(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6)

子孙:img31(上博四·柬大王泊旱10)

大夫:img32(上博四·曹沫之阵26)

草茅:img33=(郭店·唐虞之道16)

驷马img34=(曾侯乙竹简154)

img35馬:img36=(曾侯乙墓竹简173)

img37 車:img38(曾侯乙墓竹简204)

珪玉:img39(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3)

先之:img40(郭店·尊德义16)

先人:img41(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14)(www.xing528.com)

之时:img42(上博五·三德18)

之志:img43(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6)

志心:img44(郭店·语从一52)

昊天:img45(上博一·孔子诗论6)

之岁img46“(包山236)

七十:img47(银雀山汉简843)

革:img48(包山273)

竹:img49(包山260)

不伓(背)img50(上博一·缁衣13)

季子:img51(上博五·弟子问1)

佩玉:img52(天星观楚简)

饮酒:img53(上博四·昭王毁室1)

土地:img54(郭店·六德4)

甲骨文的合文一般不用合文符号“=”,金文和简牍中的合文多用合文符号。简牍合文数量比较大,构成形式以包容式合文为主体。

二、简牍合文的内容

甲骨文、金文中的合文主要记录神祗、祖先、职官、方国、名物、时间、数量等,简牍合文所记录的内容主要为:

1.称谓:小人、子孙、兄弟、君子、先人、圣人、上帝

2.姓氏:公孙

3.官职:大夫

4.名物:竹菨、佩玉、白犬

5.数词:二十、六十、七十、八十

6.时间:七日、八月、爨月

7.其他:之所、之岁、之志、之市、饮酒、并立、上下等

也有些合文仅仅是相邻的两个字,有的甚至分属于上下句。如:

之所:简文为“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郭店·老子乙5)

之市:简文为“鄵之市里人殷”(包山63)

志心:简文“司”(郭店·语从一52)

三、合文消失的原因

合文是早期汉字书写的一种独特形式,是由书写者的趋简心理所致,合文虽然起到了简化书写的作用,但这种记录方式有悖于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不符合文字精密、准确记录语言的要求。从上举例证可以看出,同样的合文形体会有不同的释读结果,表达截然不同的含义。如img55,或读为“先人”,或读为“先之”;img56,或读“志心”,或读“之志”。另外合文形式上是一个字,常带“=”号,这就和重文很难区分,难以确定其究竟是合文还是重文,给简文释读带来障碍。例如,img57(郭店·语从四18),文例为“若蚈img58(蛩)之足,众而不割=而不仆”。有学者将“割”当重文处理,读为“众而不割,割而不仆”;也有学者将“割”看成合文,把该句读为“众而不害,割而不仆”。[9]又如“img59其也”(郭店·语从一61),学者或将img60解为合文,把该句读为“教,学其也”、“学,教其(己)也”;或解为重文,将该句读为“学,学其(己)也”。[10]可见合文存在诸多弊端。在秦代出现规范用字的“书同文”政策后,汉字书写渐趋规范,合文便渐渐走向消亡,汉晋简牍中合文就非常罕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