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红山文化玉器特点概述

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红山文化玉器特点概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红山文化玉器受沁情况并不严重,大多还呈现出玉的本色,即有蜡状光泽。红山文化玉器以佩饰为主,多数器物上有钻孔,以方便系带。几何型与动物型是其主体,而器物造型与纹饰的合一,又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纹饰红山文化玉器器形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雕刻手法。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及其造型极为丰富。

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红山文化玉器特点概述

红山文化玉器

玉材

红山文化期的玉器多以岫岩玉中的细玉沟玉(古代称之为医无闾玉)为主要选材。这种玉材的特点是:玉呈黄绿色、深沉、精光内蕴,迎光半透明或微透明,有脂肪光泽,而无耀目的贼光。这种老玉矿的玉种与现代的岫岩玉(蛇纹石)的玉质绝然不同。老玉矿的玉质是透闪石、阳起石的集合体,学术上称之为“闪玉”或“软玉”,即俗称的“真玉”。

另外,红山文化玉器中还有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玉髓和煤玉等。

东汉 出廓璧

东汉 玉把杯

沁色

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石棺墓一般在辽宁朝阳市境内较多发现,土坑墓多出现在内蒙古赤峰一带,全都属于较为干旱的地区。石棺墓用石板结合粘土夯实而成,结构坚固,保存较好,墓中渗入沙土很少,不容易受沁;土坑墓容易坍塌,殉葬玉器容易和沙土混合在一起,但所处的环境比较干燥,有受沁现象,但并不严重。

总体来说,红山文化玉器受沁情况并不严重,大多还呈现出玉的本色,即有蜡状光泽。少数有受沁情况,有的表面有很浅的一层雾状白色水沁,有的有黄褐色土沁,还有的白玉作品上呈现出黑色的水银沁。良渚文化普遍存在的鸡骨白沁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很少出现。

东汉 玉龙

造型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多为扁平体。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粗大厚重的兽形摆件,都是现代人主观臆造出来的。

红山文化玉器因开料方法和琢磨技术的原始,所以除玉龙等圆雕器物外,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扁平状的玉器全都是中间厚边缘薄,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

红山文化玉器以佩饰为主,多数器物上有钻孔,以方便系带。几何型与动物型是其主体,而器物造型与纹饰的合一,又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

纹饰(www.xing528.com)

红山文化玉器器形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雕刻手法。纹饰简洁疏朗,且多为抽象图案。纹饰比较简单,仅在动物的口部、眼部做精细雕琢,动物形佩饰的眼部和口部用阴刻线表达。常用的纹饰为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表现方式。

工艺

红山文化的刀工朴拙、粗放,从工艺上分为片雕、圆雕、透雕,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瓦沟纹,勾云形玉器上面的纹饰即为典型的瓦沟纹。而玉龙、玉鸟上面用减地阳起的方法刻画出阳纹和斜面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后期出现了阴刻线,阴刻线无起止痕迹,入“刀”浅,若断若续,但能出现曲线流畅、转折圆润、直线挺拔的效果。

汉 仙人瑞兽

汉 玉杖首

红山文化玉器大多用于悬挂、佩戴,几乎所有的器物都钻有孔洞。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孔壁上都有螺旋打磨痕迹,古朴自然。

一般为单面钻孔,两端孔径大小不同,呈喇叭状,俗称“马蹄孔”。可能是为了减少钻孔难度,有的孔洞打在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双面钻孔通常用在较厚的大型器物上,孔径两端大、中间小,呈腰鼓状,俗称“蜂腰眼”。有的穿孔对接时有误差,因而孔径内有台阶式痕迹。

倾斜对钻是红山文化玉器琢制工艺的独特技艺,也叫“双眼穿洞单面成孔法”,因似牛鼻孔也叫“牛鼻穿”。通常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器物一面倾斜打两个孔,深处对穿;一种是在高起的脊棱两侧各打一孔,倾斜对穿;再一种是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

种类

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及其造型极为丰富。就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装饰品是主要的玉器品种,另外还有生产工具等,作为礼器的玉琮等没有发现。

红山文化的玉璧、玉环均为素面,形制较小,制作也不很规整,在边廓上多钻有一小孔,双联、三联璧是红山文化的独特器形。

肖形玉佩的品种很多,主要为玉龟、玉鱼、玉鳖、玉璜、玉鸮、玉鸟、玉鹰、玉蝉等动物形佩饰,另外还有勾云形佩饰、圆孔方形佩及马蹄形冠饰等装饰品。

红山玉器中的礼器和其他新石器时代有所不同,主要有丫形玉饰、玉勾形龙、玉猪龙等。玉钺、玉斧等玉兵器也可以归纳到玉礼器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