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元代龙泉窑葫芦形瓷器,高达30厘米以上

中国古代元代龙泉窑葫芦形瓷器,高达30厘米以上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的葫芦形瓷器,全国很多窑口都有生产,如景德镇、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和钧窑等。元代龙泉窑青瓷葫芦形瓶,釉厚,釉色为粉青或翠青,器高达30厘米以上,有的还有贴花装饰。

中国古代元代龙泉窑葫芦形瓷器,高达30厘米以上

一、元代葫芦瓷器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民族统治的王朝,地跨亚欧大陆,蒙古统治者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元朝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有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文化的因素,还包含着蒙古文化、佛教文化的因素。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陶瓷生产在继承宋、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北方地方名窑—钧窑、磁州窑霍州窑、龙泉窑和德化窑等主要窑场,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产品的烧制范围较前扩大。而南方景德镇,据文献记载曾有窑“三百余座”。景德镇创烧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红釉、蓝釉、釉上彩和孔雀绿釉,结束了元以前瓷器似玉类银的单调釉色。元代的瓷器多是日用瓷,如碗、盘、罐等,还有梅瓶、葫芦瓶、执壶、高足杯、三足炉和枕等。元代的大型器物增多,釉色品种富有创新。

元代的葫芦形瓷器,全国很多窑口都有生产,如景德镇、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和钧窑等。不仅供应国内,还出口海外,新出现了多棱葫芦器,器物胎厚,既有小巧的器物,也有的高于宋代的较大器,元代的葫芦形瓷器分四种:

第一种高2.5—10.9厘米,主要是葫芦形执壶;第二种高11—19厘米,葫芦形壶和葫芦形小瓶;第三种25—30厘米,主要是葫芦形瓷瓶;第四种高约60厘米。这种器型是本朝首次出现,器型较大,而且还是八棱形,与中亚、西亚多角棱边的金属器接近,当是受中、西亚影响的结果。元代龙泉窑青瓷葫芦形瓶,釉厚,釉色为粉青或翠青,器高达30厘米以上,有的还有贴花装饰。另外景德镇生产的青白釉小葫芦形执壶,通高仅为12厘米,有流、有柄,带圈足,有褐色点彩的,在新安海底沉船和菲律宾都有出土,属贸易瓷。元代葫芦形瓷器主要有:元青花花卉草虫八棱葫芦形瓶、元代青花莲菊葫芦形小瓶、元龙泉青釉葫芦形执壶、元影青葫芦形壶、元影青铁斑葫芦形壶、元景德镇窑青白釉螭龙纹葫芦形执壶、元青釉褐斑小葫芦形执壶、元耀州窑青釉葫芦形龙流壶、元青釉葫芦形瓶、元钧窑葫芦形瓶、元龙泉窑青釉贴花纹葫芦形瓶、元黄釉葫芦形瓶和元磁州窑白釉剔花缠枝牡丹纹葫芦形瓶。

举例如下:

1. 元钧窑红斑葫芦形执壶(图10-1)

img69

图10-1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嘛里古城出土。

高15.5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5.5厘米。

壶呈葫芦形,口内敛,束颈,矮圈足。上腹小而扁圆,下腹呈梨状。两腹之间有柄。土黄色胎,施天蓝色釉,有两处紫红色斑[1]

2. 元钧窑天蓝釉葫芦形瓶(图10-2)

img70

图10-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25.7厘米。

小口,圈足,双腹饱满,通体施灰蓝釉,釉厚而垂,釉面有柔和光泽,器足部露胎,不上釉,此瓶胎体极为厚重。

3.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花卉纹葫芦形执壶

重庆市博物馆藏。

高2.5厘米,口径1.6厘米。

器身呈葫芦形,小直口,长直流斜向上,贴附在下腹上。另一侧有带形曲柄,小平底,圈足。胎厚,施灰白釉,上下腹印折枝花。造型秀美。

4. 元青白釉葫芦形注壶

残高10.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4.8厘米。

壶呈葫芦形,小圆口,流口稍残,略高于器口。柄高与器口齐平,实足。施青白釉,不匀,呈乳浊状,不很透明,胎釉粗糙,近底和足外素胎,呈淡红色。反映了元代龙泉窑生产面貌和工艺水平,是元代晚期中上层权贵人物用器[2]

5.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葫芦形执壶

通高10.8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足径4.5厘米。

器身呈葫芦形,圆口,圈足,直流,弯柄,胎质细白,施青白釉, 釉厚处闪绿,呈青碧色。内壁多渣眼,与内地精美的青花、影青风格不同,应为赤峰县缸瓦窑系的制品[3]

6. 元景德镇青白釉螭龙纹葫芦形执壶

1954年重庆市上清寺元墓出土,重庆市博物馆藏。

高13.1厘米,口径2.5厘米。

器身为葫芦形,小直口,圈足,长弧流,相对为带形曲柄,柄上端为螭龙首,柄下端饰螭尾,造型生动有趣。胎厚坚硬,施青白釉,外底无釉。青白瓷葫芦形执壶是元代青白瓷中新创烧的品种[4]

7. 元影青铁斑葫芦形壶

台北胡侗清先生藏。

高10.9厘米。

壶体呈葫芦形,葫芦藤做把手,加缀藤须,再用竹节弯转做流,一切皆取诸自然物象,下为圈足。通体施以影青釉,其上任意涂以铁质褐斑。该类器多出于东南亚各岛,相传为福建窑烧造。

8. 元影青葫芦形壶

台北陈昌蔚收藏

高11.7厘米。

器身呈葫芦形,直口,圈足。前有竹节状流,后有螭形把手。通体施青白釉,极肥润。

9. 元青釉褐斑葫芦形执壶(图10-3)

img71

图10-3

韩国沉船出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高11.8厘米。

小口,圈足,长流,曲柄,通体施青釉,并点褐斑[5]

10. 元青釉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0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

瓶葫芦形,圆口,长颈,斜肩,双腹圆鼓,胎白致密,通体施豆青色釉,釉层肥腴滋润,圈足露胎。

11. 元黄釉葫芦形瓶

赤峰市博物馆藏。

高28.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5厘米。

瓶呈葫芦形,侈口,束腰,矮圈足。胎体较厚,施白黄釉近底部,釉色浑厚凝重。

12. 元耀州窑青釉葫芦形龙首壶(图10-4)

img72

(www.xing528.com)

图10-4

高12.7厘米。

呈葫芦形,青色釉,其流塑造成龙头状,龙头雕塑得简练生动,与执壶整体粗壮圆润相互衬托,体现出元代豪放的制作风格[6]

13. 元龙泉窑青釉贴花纹葫芦形瓶

1972年大同市西门外富强里市民捐,大同市博物馆藏。

高26.8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9.3厘米。

瓶葫芦形,直口,长颈,圈足。通体施柔和淡雅晶莹的青玉釉,上腹贴四组菱形菊花,下腹为大波浪式的缠枝菊花纹饰。外底光滑满釉[7]

14. 元龙泉窑青釉葫芦形瓶

浙江省青田县百货公司基础工地窖藏。

高30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

瓶体呈葫芦形,胎白质坚,通体施豆青釉,釉层肥腴滋润,下腹釉面有开片。圈足内有两层台,亦施釉,足际露胎,火石红明显[8]

15. 元龙泉窑青釉葫芦形瓶

上海博物馆藏。

高33.9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7.5厘米。

该瓶呈葫芦形,侈口,卧足,通体施粉青釉,釉厚而滋润,足际无釉处呈赭红色。制作精细。

16. 元龙泉窑青釉葫芦形执壶

高10.6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4厘米。

执壶葫芦形,小口,曲流,耳状宽柄,圈足。通体施青绿釉,有冰裂纹。上腹印火焰纹,下腹印缠枝牡丹纹,纹饰纤细。

17.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葫芦形执壶(图10-5)

img73

图10-5

img74

图10-6

1982年歙县人民银行基建工地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

高24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7.8厘米。

壶身呈葫芦形,圆形盖隆起,其上有一圆形纽,壶有细长流,壶柄为耳朵形,盖与柄上端各有一圆环,可穿绳。施卵白釉,釉致密,外底无釉,边沿粘窑渣,露火石红。此壶带盖十分罕见[9]

18. 元磁州窑白釉剔花缠枝牡丹纹葫芦形瓶(图10-6)

赤峰市喀喇沁旗博物馆藏。

高22.4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8厘米。

瓶体呈葫芦形,小口,矮圈足,胎土较粗,呈灰白色,上腹饰以两组相对花瓣纹,下腹剔刻出缠枝牡丹纹。此瓶花纹流畅,釉色光亮,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0]

19. 元黑釉葫芦形执壶(图10-7)

img75

图10-7

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东胜州故城出土。

高19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5.8厘米。

器体呈葫芦形,小口,圆唇,短颈,圈足。壶一侧为柱状直流,另一侧为柄,柄上捏塑一老妪,弯曲着身体,双手合抱于壶口。胎呈黄白色,施黑色釉至底,圈足未施釉。

img76

图10-8

20. 元青花花卉草虫纹八棱葫芦形瓶(图10-8)

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藏。

高60.6厘米。

瓶八棱葫芦形,平底,足边露火石红,青花为饰。上腹八个长形开光内绘缠枝花,下腹四个开光内绘花卉,胫部为莲瓣纹[11]

21. 元青花凤凰草虫纹八棱葫芦形瓶(图10-9)

img77

图10-9

日本山形掬粹巧艺馆藏。

高58.1厘米。

瓶八棱葫芦形,通体青花绘凤凰穿花和草虫纹。青花发色浓翠,花纹勾画细腻[12]

22. 元代青花莲菊纹葫芦形小瓶

菲律宾私人博物馆藏。

高13.5厘米。

瓶呈葫芦形,小口,青花为饰,上腹绘莲花,腰画卷草,下腹绘缠枝花和莲瓣纹。此瓶十分小巧,为外销到菲律宾的小件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