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隋唐五代成果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隋唐五代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五代陶瓷制品使用的范围更加宽广,陶瓷器类增多。第三种,高15—25厘米的葫芦形瓷器,有隋代青瓷葫芦形瓶、邢窑葫芦形执壶、黑釉月白斑双系葫芦形瓶、唐灰釉黑彩双耳葫芦形瓶、茶黄釉青瓷葫芦形执壶和贴花龟纹多角葫芦形瓶。整体呈葫芦形,小口、束腰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隋唐五代成果

一、隋唐五代葫芦瓷器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动乱分割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为陶瓷的生产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黄河南北窑口的出现是北方瓷业大发展的重要标志。此时发现了河北贾璧、河南安阳、巩县等地的青瓷窑口及河北临成白瓷窑口,为唐代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在近300年的统治中,生产发达,国力强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目前已在13个省区内发现有唐代窑址,南方8处,北方5处。著名的窑口有:河南巩县窑、河南密县窑、河南鲁山窑、河南黄道窑、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河北定窑、安徽寿州窑、江西洪州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浙江越窑和婺州窑等,出现了南青北白及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时期的瓷器生产都是在唐代南北著名瓷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南方浙江的越窑以及北方的河北定窑为主要的烧瓷基地。隋唐五代陶瓷制品使用的范围更加宽广,陶瓷器类增多。新的器物如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大量出现。

该时期的葫芦形瓷器品种比较丰富,两晋以来以葫芦为主体结构的五联罐已消失,各种釉色的葫芦形瓷瓶首次出现,定窑、邢窑、黄堡窑、磁州窑鹤壁窑、巩县窑、鲁山窑、磁村窑、寿州窑、长沙窑、邛窑和越窑等,几乎当时出现的窑口都生产葫芦形瓷器。其品种有白釉、黑釉、酱釉、黑白釉、白釉绿彩、花釉、三彩、棕红釉、黄釉、茶黄釉、淡青釉、宝石蓝釉、青釉绿斑、青绿釉、青黄釉和深青釉等。唐五代的葫芦器造型多小巧,浑圆古朴,双腹间几乎无腰,多施半截釉,底为平底(微内凹)、饼足或圈足,唐代葫芦形瓶很少有耳,只是唐代黑釉白斑双系葫芦瓶是特例。中晚唐以后出现了曲柄长流执壶(图6-1)。这个时期南方出现了多角葫芦形器。长沙窑的葫芦式壶很有特色,分为两节,上节小,下节饱满,一面为长寸许的方形流,另一面为3字形曲柄,造型新颖。稍晚又有带盖执壶,上腹一分为二,盖占一半,有子口,盖可密合于壶口,下腹椭圆形,整个器型较高,壶流细长,柄的高度与流平行,设计秀美而精巧。唐五代葫芦形瓷器分三种形式:第一种,高3—10厘米极小巧的葫芦形瓷器,有白瓷葫芦形壶、三彩葫芦形瓶、黑白釉小葫芦形瓶和黑釉双耳葫芦形壶,釉色有白釉、三彩、黑釉、黑白釉,底有平底或内凹底。第二种,高10—17厘米的葫芦形瓶,有青釉葫芦形瓶、唐三彩黄釉葫芦形瓶和邛窑青釉绿斑葫芦形瓶。釉色有青釉、三彩、黑彩和青釉绿斑等,足有饼足和圈足。第三种,高15—25厘米的葫芦形瓷器,有隋代青瓷葫芦形瓶、邢窑葫芦形执壶、黑釉月白斑双系葫芦形瓶、唐灰釉黑彩双耳葫芦形瓶、茶黄釉青瓷葫芦形执壶和贴花龟纹多角葫芦形瓶。釉色有青釉、白釉、黑釉加月白釉、灰釉加黑彩和黑釉等,多平底或圈足。17厘米以下的小葫芦在该时代最多见,25厘米以下的较少,小葫芦(图6-2)最多,其流行是有原因的。

img36

图6-1

img37

图6-2

举例如下:

1. 隋青瓷葫芦形瓶

通高10厘米。口小腹大,呈葫芦状。隋墓出土[1]

2. 隋青釉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3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10.8厘米。

圆口,圈足微撇,灰胎,体施青釉,厚薄不均,有细密开片。上腹壁较瘦,两腹以弦纹为饰,整体瘦长。

3. 唐青釉葫芦瓶残件

西安李爽墓出土,发现在棺床东北部。

高17厘米。

口残,腹稍大,平底,胎质坚硬,青灰色,全身深青釉[2]

4. 唐青釉葫芦形小瓶(图6-3)

img38

图6-3

1977年湖北省荆州市张家山出土,现藏于荆州市博物馆

高11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厘米。

器呈葫芦形。小口内敛,上腹呈椭圆形,束腰,下腹较圆硕,平底。下腹上有三道弦纹。灰白胎,青釉,釉面有细密开片,底部有四个支烧痕[3]

5. 唐青釉点彩釉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2厘米,口径1厘米,足径3厘米。

小口内敛,上腹上宽下窄,细腰,下腹呈橄榄形,平底。施青釉并点褐彩。

6. 唐白瓷葫芦形瓶(图6-4)

img39

图6-4

高4.5厘米,口径0.6厘米,足径1.7厘米。

瓶呈葫芦形,敛口,假圈足,胎质细白,壁薄,约厚1毫米。施白釉不到底[4]

7. 唐邢窑葫芦形执壶

高20.1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7.6厘米。

小口,尖圆唇,细颈,溜肩,短流,颈肩有环状鋬手,鼓腹,圈足,通体白釉,施釉不到底[5]

8. 唐白釉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6.4厘米,口径0.8厘米,足径2.7厘米。

小口,内敛,上腹小,下腹大,平底,白胎。施乳白釉至腹,器物小巧玲珑可爱。

9. 唐三彩葫芦形瓶

高10.7厘米。

瓶呈葫芦形,圆口,短颈,两腹圆鼓,细长腰,施黄釉[6]

10. 唐三彩葫芦形瓶

高7厘米。

小口,圆唇,束腰,平底,周身施红釉[7]

11. 唐黑釉月白斑双系葫芦形瓶

高21.5厘米,口径3.1厘米。

瓶为葫芦形,小圆口,肩部有双系,鼓腹下接圈足。黑釉,有片状月白斑,极似窑变效果,应为河南郏县黄道窑所产[8]

12. 唐花釉彩斑双耳葫芦形瓶

1966年山东青岛市博物馆征集并收藏

高24.6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5厘米。

胎体厚重,灰白胎,施灰釉不到底。器呈葫芦形,小口外翻,上腹小,呈球形,下腹大,呈椭圆形,束腰,并附双耳,实足较平。施黑斑彩,呈团云状,形象自然而雅致[9]

13. 唐黑白釉小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8厘米,口径0.4厘米,足径1.2厘米。

瓶敛口,平底。双腹丰满圆鼓,两腹之间基本无颈,十分小巧。

14. 唐黑釉双耳葫芦形瓶(www.xing528.co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1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5厘米。

瓶小敛口,短腰,有双带耳,圈足,施黑釉至下腹,灰白胎,器物饱满。

15. 唐黑釉双耳小口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4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6厘米。

小敛口,短腰,并有双环耳,上腹小,下腹圆鼓敦厚,平底、微凹。施黑釉,胎白。

16. 唐邛窑青釉绿斑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0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3.7厘米。

小口,饼足,施绿斑釉,上腹小,下腹长圆,足上饰弦纹。

17. 唐邛窑贴花葫芦形瓶

十方堂古瓷窑遗址出土[10]

高7厘米,口径0.7厘米,足径3厘米。

整体呈葫芦形,小口、束腰,上部圆鼓,下部呈四棱瓜瓣形,饼足。红褐色胎,敷米黄色化妆土,施青黄色釉,贴花,上部三组贴五叶合成的竹叶纹,下部四组,一组粘“W”形纹,余三组贴竹叶纹。

18. 唐邛窑花斑葫芦形瓶

口径0.9厘米,足径2.9厘米。

整体呈葫芦形,小口,束颈,鼓腹,饼足。砖红色胎,釉色白中泛青,施灰白色化妆土,腹部饰绿、赭、黄三色彩斑[11]

19. 唐越窑青瓷小口葫芦形瓶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16.4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0.6厘米。

瓶敛口,束颈,溜肩,大平底,底部露胎,有五个小圆孔。釉色青黄,色泽细匀温润[12]

20. 五代青釉葫芦形瓶

1975年浙江省鄞县洞桥出土。

高12.1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5.1厘米。

瓶呈葫芦形,敛口束颈,圆腹平底,釉色青黄。

21. 五代越窑青釉葫芦形瓶

浙江上林湖出土。

高9厘米。

敛口,平底,颈口间饰弦纹二道。釉色青黄[13]

22. 五代青釉葫芦形瓶

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9.5厘米。

弇口,小平底,釉色绿[14]

23. 五代黑褐釉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6.8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2.7厘米。

瓶呈葫芦形,敛口,平底,鼓腹,施黑褐釉。

24. 五代黄釉双耳葫芦形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6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7.2厘米。

瓶小圆口,上腹小鼓,下腹垂,腰部有双耳,平底。土黄色胎。黄褐釉,釉薄,有开片。

25. 五代青釉葫芦形执壶(图6-5)

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22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厘米。

壶呈葫芦形,荷叶形盖,叶蒂根为盖纽,叶缘饰半环形小系,子母口,束颈,溜肩,橄榄形圆腹,器底内凹,肩置管状长流,颈腹之间有曲柄,通体施茶黄釉[15]

26. 五代青黄釉葫芦形执壶

1970年浙江省温州市西山砖墓出土,温州市博物馆藏。

高2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8厘米。

壶体呈葫芦形,杯口,束颈,平底微内凹。颈腹间有对称的弯曲的管形流和扁条形长鋬。壶盖圆顶隆起,有圆纽。胎骨坚细,白中泛灰,施青中闪黄釉。

img40

图6-5

2 7. 五代越窑多角葫芦形罐(图6-6)

img41

图6-6

1 9 7 4年浙江省上虞市章镇洛头村出土,现藏上虞市博物馆。

通高28.7厘米,底径8.5厘米。

罐作三级葫芦形,圆形盖,有兽形纽。腹部贴等距离的菱角状尖角,相邻的上下两层参差排列。平底,胎呈灰褐色,施青黄色釉,不及底[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