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前后七子及其他

中国分体文学史:前后七子及其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治、正德时的“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嘉靖、万历时的“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发起并展开文学复古运动。而到明朝立国前后,日本进入南北分裂状态,内战不休。有的作品在风格乃至意象上,虽逼近盛唐,然而,却使人感到似曾相识。

中国分体文学史:前后七子及其他

三、超元越宋,直攀唐人:前后七子及其他

明诗的繁荣,出现在从弘治到万历百余年间。弘治初期,明孝宗曾尝试政治改革,广开言路,斥逐奸邪。嘉靖前期,明世宗亦励精图治,较为开明。虽然这些改革并未坚持下去,后来导致宦官和权臣的专权,但文学创作的环境还是有所宽松。弘治、正德时的“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嘉靖、万历时的“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发起并展开文学复古运动。他们相继登场,以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一时云从景合,名家不下数十”(《诗薮》续编卷一)。

前后七子的主体风格是追求盛唐的雄浑豪放,又沿于谦、李东阳的阳刚之美一脉而发展。他们又都是京师官场中的“文人兼气节者”(《诗薮·续编》卷一),刚直不阿,桀骜不驯;他们或指斥阉党,或弹劾奸臣,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忧虑边塞安危,充溢着浩然正气。要之,从弘治到万历这段时期,明诗形成一种超元越宋、直攀唐人的气象。无论何种题材,都能仿佛唐音,比元人雄浑,比宋人富于情韵。最能体现明诗气象、得盛唐之遗风、而又具时代气息的作品,莫过于以国防为题材的边防诗。

从总体上说,明代的国威没有唐代那样强大,却也不像宋代那样孱弱。明代外来的威胁,主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蒙古鞑靼部、瓦剌部,和来自日本的海上倭寇。当时称为“南倭北虏”。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修武备,谨边防,来则御之,去不穷追”的以守御为主的国防政策,成功地抵御了外来的入侵。明代的国防现实,反映到诗中,形成两个系列:一是针对北部边防的边塞诗,基本上沿袭了唐代边塞诗的传统,在内容和手法上,都处在唐人边塞诗的延长线上;一是针对东南沿海的海防诗,则在唐人边塞诗外另辟一境,从内容到手法上不是简单摹仿唐人,而有更多的新意,成为明诗中光彩夺目的部分之一。

唐代的中日关系相当亲善,宋元时代也没有大问题。而到明朝立国前后,日本进入南北分裂状态,内战不休。战败的南方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与朱明境内的不法商贾相勾结,经常入侵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活动。因此,明代开国即加强海防建设,长期进行抗倭斗争,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其杰出代表便是戚继光(1528—1587)。他兼资文武全才,其诗多描写军旅生活,抒发报国情怀,诗风豪迈沉著。沈明臣以秀才为抗倭名将胡宗宪掌书记,亦颇有佳作。(www.xing528.com)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戚继光《盘山绝顶》)

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沈明臣《凯歌》)

这些明代的边防诗,与唐代边塞诗比较,虽然一样写战斗,一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却更多地偏于东南海疆,如沈明臣《凯歌》之类,明显带有海风和里巷气息,直开唐代边塞绝句未有之意境,令读者耳目一新。

不过,从总的情况看,前后七子从唐诗学到了重情主气的一面,所作富于情韵,蔚为气象,在相当程度上纠补了宋、元以来诗歌创作中平庸纤巧之偏弊。然而“视古修辞,宁失诸理”(李攀龙《沧溟集·送王元美序》)的理论偏颇,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成就。只承认盛唐,而否定元和以下诗歌,从而使明诗的风格比较单调。有的作品在风格乃至意象上,虽逼近盛唐,然而,却使人感到似曾相识。初读若“高华杰起”,但终不耐读,“人但见黄金、紫气、青山、万里,则以于鳞体”(《诗薮》续编卷二),其实多半因袭唐人。因其模拟多创辟少,明诗总体上不能新开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