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弃疾: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八节,赋闲八年后重出仕途

辛弃疾: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八节,赋闲八年后重出仕途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赋闲在家八年后,63岁的辛弃疾再度出山,不过还是没有得到重用。辛弃疾词作内容丰富,他继承了苏轼的传统,用词抒情言志,表现自我。辛弃疾的这类词涉及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人的苦闷,拓展了词的心灵世界。辛弃疾是宋词史上划时代的作家,他的词境界阔大,情调悲壮。

辛弃疾: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八节,赋闲八年后重出仕途

第八节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亲眼目睹了沦陷区汉人的屈辱生活,少年时代就有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志向。作为一名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在22岁那年趁济南人耿京聚众反抗金朝的机会,揭竿而起,带领2 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任掌书记。23岁时,他去南京见宋高宗,在回来的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杀害,他立刻率50名骑兵,直奔有5万士兵的金兵营地,将叛徒张安国生擒,送到南京处死。26岁时,辛弃疾向孝宗献上《美芹十论》;31岁时又献上《九议》,向皇帝陈述他的复国大计;41岁时,在湖南创建飞虎军,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和胆识。

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为重,但当他抱着救国热情毅然南归之后,却没能有机会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建议不被一心议和的朝廷采纳,而他“归正人”的身份,又让他在南宋小朝廷饱受歧视和不信任。从他南归之初,就只做了一个小官,后来也都是在地方任职。在29岁到42岁之间,被调了14次官职,根本没有机会有所作为。42岁时他被别人弹劾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一带闲居十年。52岁时被任命为福建提刑,但三年后就又一次遭到诬陷。赋闲在家八年后,63岁的辛弃疾再度出山,不过还是没有得到重用。66岁时回到故居,最后含恨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确立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今天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首。他的词和他的人生道路紧紧相连。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没有词作流传下来;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他要收拾重整旧河山的愿望;而带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罢职前,他的词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名篇就作于这个时期;晚年东山再起之后,直到临终前,他虽然没有创作多少作品,但词中关心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没有消失。

辛弃疾词作内容丰富,他继承了苏轼的传统,用词抒情言志,表现自我。他有不少词写他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况,表达他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连在梦中也不忘沙场征战,可见作者渴望收复故田家园的心是多么迫切。又如《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些词中的主人公都英勇神武、智勇双全,这是他自我形象的展示,因为他的人生理想本来就是要成为一名将领,建功立业。他词中的英雄形象拓展了词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不过,实际情况是,一个有着强烈报国心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用武之地。辛弃疾曾被闲置多年,空有满怀壮志也无处施展,所以在他的词中就有了英雄失意的悲愤和焦虑,如《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作者35岁时写下的名作,在词中有着对故土沦陷、国耻未雪的焦虑,也有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和知音难遇的孤独,整首词显得慷慨激昂。还有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整首词托古喻今,充满悲愤。再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www.xing528.com)

词中充满了对中原地区的怀念和怀志不酬的苦闷。辛弃疾的这类词涉及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人的苦闷,拓展了词的心灵世界

辛弃疾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的词中,他理性地分析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投降派的无能,既拓展了词境,又大大增强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作于1179年,写惜春、留春到怨春的情感,但在对春天的情感下却有一种家国身世之感,时间无法挽回,而生命又是有限的,作者在有限的人生中想建功立业,但因为一批妒忌贤能的人当道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对那些玉环飞燕之流的痛恨,尖锐地指出他们终将化为尘土的必然命运。整首词在比兴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辛弃疾在这类词中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作了深刻批判,直接影响了刘克庄等辛派词人。

多年的闲居生活也为辛弃疾的词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他的词中,有不少作品写农村生活,写田园风光,写他的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又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用清新的语言白描出平凡又亲切的乡村生活。在乡村生活中词人暂时消解了他的英雄失志之悲,但是词人并没有真正忘记自己的爱国理想,有时即使流连风景也不能避免有英雄不甘沉寂的心态出现。所以,不管哪种题材,词人的英雄失意之悲和不平之气都深蕴其中,而词人的英雄本色也没有丝毫减少。

辛弃疾是宋词史上划时代的作家,他的词境界阔大,情调悲壮。他创造性地将战争军事活动写入词中,这就使得宋词在以文人日常生活、官场生活或自然风物为意象的传统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意象,词中常见的女性柔婉秀美被男性力量美和崇高美所取代。辛弃疾的词中有多种艺术手法,有比兴寄托,有直抒胸臆,有议论,有叙事,纵横开阖,词的表现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经史子集中的语言、章法都移植化用到了他的词中,既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又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言。同时,辛弃疾的词虽然以豪放为主,但也不失清新婉约,刚柔相济。他是南宋词史上成就最高、创作数量最多的词人,无论词的内容、表现方法还是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等方面,他的词都让后人无法启及。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完成了词体和词风的大解放。南宋词坛的爱国词派在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像陆游、陈亮、刘过等人都是这一派的成员。而后来的宋末遗民词人、金代的元好问清代陈维崧、近代的梁启超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

思考题

1.请举例论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2.为什么说辛弃疾是宋词史上划时代的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