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隋及初唐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隋及初唐诗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隋及初唐诗人隋朝只存在了短短38年,不过,它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文学上,主要在诗歌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初唐约一百年,这一百年是唐诗发展的准备期。由隋入唐的虞世南也是初唐时著名的宫廷诗人。他们对初唐以来流行的浮艳文风极为不满,批评上官仪等宫廷诗人“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要求革新。他是初唐四杰中诗文成就最高的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隋及初唐诗人

第一节 隋及初唐诗

隋朝只存在了短短38年,不过,它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文学上,主要在诗歌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从北朝诗向唐诗发展的过程中,隋诗是过渡的最初阶段。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实施了一系列开明政策,经济有所繁荣。文帝不是文学家,但他提倡“斫雕为朴”,要求文体革新,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在一定意义上引导了隋代前期诗歌沿着健康道路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南北作家合流,如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来自北朝,江总、许善心、虞世基来自南朝,他们的创作突破了齐梁诗歌狭窄的题材范围。边塞诗和思妇诗成为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北朝的刚健和南朝的清丽风格呈现出合流的趋势,如卢思道的《从军行》用南朝歌行体,既有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的描写,又有对思妇思念亲人的情感刻画,很好地将边塞诗与闺怨诗联系起来,诗中北朝诗风和南朝诗风也自然融合。

隋炀帝杨广当政的14年,隋代诗歌出现了与前期健康发展背道而驰的倾向。隋炀帝本人是诗人,其生活荒淫奢侈,诗作的内容虽也有一些清新之作,但多是写奢靡的宫廷生活,辞藻艳丽,与南朝宫体诗极为相似。上行下效,宫体诗再度泛滥,像虞世基、虞世南等就是当时宫体诗的主要作者。不过也有像杨素等一批作者不趋时风,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还有一些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心声。

初唐约一百年,这一百年是唐诗发展的准备期。这一时期诗歌总的趋势是摆脱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影响,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在最初的几十年内,唐诗依旧受齐梁绮艳文风的影响,宫体诗、应制诗占据诗坛的主流。唐太宗时期诗人不少,如太宗李世民是当时宫廷诗人中作品最多的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作共98首。由隋入唐的虞世南也是初唐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像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都是当时的文学侍从之臣,诗的内容多不出宫体诗的范围。上官仪因为地位显贵,写的诗被当时很多人效仿,称为“上官体”。这些人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不在于诗的题材,而在于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的促进。上官仪为了写好应制诗,对六朝以来诗的对偶方法进行了总结概括,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承前启后,促进了律诗形式的发展。沈佺期、宋之问总结了前人诗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沈宋”之称一并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当然,在初唐齐梁诗坛余风弥漫之时,还是有一些诗人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如王绩,他的诗作朴实无华,写景自然冲淡,开后来山水田园诗派之先声。不过,在由齐梁绮丽诗风向健康文风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因为人生际遇的悲惨,他们的诗作表现出与宫廷诗人不同的一面。他们对初唐以来流行的浮艳文风极为不满,批评上官仪等宫廷诗人“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要求革新。他们的实际创作也确实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雕琢浮华诗作。在他们的诗歌中,出现了市井、江山、塞外大漠,离别、思乡、风光、边塞、市井生活等成了他们诗作的题材,诗歌的内容充实了,感情也更加真实。他们的出现给诗坛带来了一丝清新。而且,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形式也有一定的贡献,王勃、杨炯初步定型了五律,卢照邻、骆宾王发展了七言歌行。

王勃(650—676),字子安,今天的山西河津人。他自小即被誉为“神童”,但在仕途上不太顺利,最后在省亲途中溺水惊悸而亡。他是初唐四杰中诗文成就最高的诗人。诗歌中最有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杜姓朋友去蜀川上任时写的送别诗。诗虽写送别,但和传统送别诗的悲惨凄恻不同,诗人没有停留在一般分手常见的同情与感伤中,而是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对方,只要两心相知,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这两句尽显诗人的豪迈之情,诗的境界也因之扩大。不仅如此,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言生动凝练,初步形成了后来律诗常见的起、承、转、合结构。除了诗以外,王勃的文也很有名。他的骈文滕王阁序》借登高之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文中情景交融,词采绚丽,如“渔舟唱晚”、“萍水相逢”等至今仍被人广泛使用,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杨炯(650—694),今天的陕西人。10岁举神童,做过官,但官职都不是很大。他的作品文多诗少,五言律诗是他的擅长,代表作《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写一名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结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普遍意义,表现了唐初知识分子渴望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热切心情和豪情壮志。

卢照邻(634?—683),字升之,今天的北京大兴人。他自小学习经史,曾做过四川省一个地方的县尉,后因为身体有疾病,辞官隐居,最后不能忍受病痛,自沉颍水而死。卢照邻擅长写七言歌行,现有诗近百首,代表作《长安古意》借写汉代一些历史情况来讽刺唐朝统治者的奢侈淫逸和互相倾轧,并以“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暗示他们的奢靡生活最终必将导向衰败的命运。诗的最后四句“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表现出诗人清高纯洁的高尚情操,同时与前面的贵族豪奢生活进行对比,更加有讽谕意味。这首诗前面尽力写娼家生活,残存着六朝宫体诗的痕迹,但诗作表达出来的感情和思想内涵已完全不同。

骆宾王(623—684?),今天的浙江义乌人。7岁就作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的仕途坎坷,一直不得志,最后弃官而去。684年,徐敬业兴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他起草军中书檄,著名的骈文《讨武曌檄》即出于那一时期。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杀死了,有人说他出家成了僧人。在四杰当中,骆宾王的作品留存最多,有诗100多首,文30多篇。他的七言歌行《帝京篇》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同是初唐少有的长篇,内容也较为接近。《在狱咏蝉》是他的五律代表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www.xing528.com)

诗人以蝉自喻,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性,同时写出了无罪被捕入狱的不幸遭遇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愤心情。诗歌语言简洁,感情充沛,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借咏物来咏怀

初唐四杰的作品虽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六朝遗风,但他们在唐代诗歌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正如杜甫诗《戏为六绝句》所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的诗坛除了王、杨、卢、骆之外,还有一些诗人,如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名句的刘希夷和以一篇《春江花月夜》赢得“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他们也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技巧和形式。

初唐诗坛另一位重要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659—700),字伯玉,今天的四川射洪人。他性格豪爽,胸怀大志,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一生屡次受到排挤,不曾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反为人所害。陈子昂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在诗歌创作上都有革新,并为唐诗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修竹篇序》一文中指出齐梁诗坛“采丽竞繁,兴寄都绝”,从而坚决要求抛弃这一浮艳诗风,回归汉魏风骨和风雅传统,他要求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高尚的思想感情,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生。他的理论表面看来是复古,实际上却是一种革新。因为初唐诗坛确实有一种沿袭齐梁的不好诗风,而经过初唐四杰等人的努力之后,诗坛要求革除齐梁之宫廷诗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陈子昂提出的理论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唐朝诗歌指明了健康的发展方向,开启了唐诗繁荣昌盛的局面。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正是他诗歌理论的体现。他现存诗歌120多首,多首诗歌中都充满了追求理想,但理想又不得实现的痛苦之情。如他那首历来为人称道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自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寂寞苍凉。他的代表作是《感遇》38首。这是一组诗,但非作于一时一地,这组诗不仅上承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下启张九龄《感遇》20首和李白古风》50首,更重要的是,这组诗多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或面对现实,或感慨身世,或讥时讽世,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情感,极好地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如《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人以兰草、杜若比喻,写自己空有出众的才华,也只能在寒气逼人的环境中独自凋零,诗中弥漫着一股因年华流逝、理想破灭而产生的哀愁。虽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形象不够丰满,艺术技巧不够纯熟,较少运用当时新起的律诗,但还是可以认为,他的诗歌完全摆脱了齐梁绮丽诗风的影响,为唐诗的正确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了发展方向。

思考题

1.请列举“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

2.请谈谈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理解。

3.请简单谈谈陈子昂为唐朝诗歌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