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诗人王禹偁,开启宋代诗歌新风气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北宋诗人王禹偁,开启宋代诗歌新风气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初期唯一能突破白体束缚的诗人是王禹偁。他的诗歌语言平淡,古体长篇直抒胸臆,并有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所以有人认为王禹偁开启了宋代诗歌的新风气。到北宋中期,欧阳修举起诗文革新运动的大旗之后,宋诗发生了较大的转型,开始走向成熟与繁荣。

北宋诗人王禹偁,开启宋代诗歌新风气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第二节 北宋诗人

北宋建国后的七十多年,因为宋初的许多文人都是从五代十国入宋的,诗坛基本上是在中晚唐诗风的影响下,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个流派,即“宋初三体”。第一体是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的“白体”,他们推崇白居易,主要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和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的唱和之作,写一些流连光景、应酬唱和的诗。这一派学习了白居易诗歌浅易流畅的风格,诗作也浅切清雅,但却忽视了白居易诗歌关心现实的一面。北宋初期唯一能突破白体束缚的诗人是王禹偁(954—1001)。在遭贬谪之后,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写出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作品,如讽谕现实的《感流亡》、《对雪》等诗。他的诗歌语言平淡,古体长篇直抒胸臆,并有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所以有人认为王禹偁开启了宋代诗歌的新风气

“宋初三体”中第二体是“晚唐体”。“晚唐体”的盟主是寇准(961—1023),代表诗人有“九僧”、隐逸诗人林逋等。这批诗人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喜欢写五律,并在写诗时反复推敲,崇尚白描,少用典故,诗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但全篇意境往往不够完整。这一派诗人写诗时喜欢写自然意象,诗歌内容狭窄,缺少现实性。林逋(967—1028)的咏梅诗十分有名,像《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早已成为咏梅绝唱。

“宋初三体”中最盛的是西昆体。这一派别因为杨亿等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974—1020)、刘筠(971—1031)和钱惟演(977—1034)。他们的作品大致有这样几个题材:一是怀古咏史,一是咏物,一是写流连光景的生活,还有极少的闺情之作。虽然西昆体诗人也有一些作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但总的来说,这一派的诗多吟咏他们的馆阁生活,很少有真情实感,作品思想内容贫乏,脱离社会现实生活。西昆体诗人学习了李商隐的雕润密丽,追求用典和华丽的辞藻,给当时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新风,但他们的诗中没有李商隐诗歌的真挚感情和深沉感慨。狭窄的诗歌题材和过重的模仿痕迹使得这一派渐渐衰微。

到北宋中期,欧阳修举起诗文革新运动的大旗之后,宋诗发生了较大的转型,开始走向成熟与繁荣。在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诗人的努力下,西昆体的流弊得到矫正,诗歌的题材范围得到了扩大,由单纯对唐人的模仿转变为独创,古淡平易的诗风取代了华丽纤秾的诗风,宋诗自身的风格开始形成。在这场诗歌革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欧阳修,后来的王安石苏轼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这一革新成果,特别是苏轼,将宋诗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容量都推向了极致,他的诗歌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上的成就要高于诗歌创作,但他在积极变革文风的同时,对诗风也进行了改革。他尊崇韩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生活。他的创作就是他理论的最好实践。他的诗内容丰富,有同情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如《食糟民》、《边户》等;有表现个人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的作品,这是他诗歌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类,如诗人被贬为夷陵县令时作的《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在对早春种种物候的描写中抒发了自己谪居乡间的寂寞和苦闷。诗中有身处困境的乐观与豁达,还有深层的象征寓意,如春风不到比喻皇恩不到,橘和笋不怕雪压雷鸣的精神象征诗人高尚的节操。诗中的情绪由低沉失落转向欢快,再又陡然下落,最后再次走向激昂,抑扬交错,跌宕起伏。欧阳修还在诗中写他的日常生活,表现士大夫的优雅生活情趣。这类题材多数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能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寻找诗材,这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创作才能,诗歌的表现领域由此得到进一步开拓。另外,他还作有大量的酬唱题赠诗。总的来说,欧阳修的诗平易畅达,直抒胸臆,语言清新活泼,诗歌中有散文的气韵,议论、说理和写景、抒情极好地融为一体,显露出宋诗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他出身农家,屡试不第,后以门荫入仕,一生沉沦下僚。梅尧臣专力写诗,现存诗歌2 800多首。梅尧臣主张诗歌要有兴寄、美刺,因此他的诗歌就有强烈的批判现实色彩。他非常关心政治,诗中常常反映当时朝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如为正直大臣鸣不平的《书窜》;讽刺吕夷简的《猛虎行》等。在关心民瘼这一点上,他的诗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欧阳修,如《汝坟贫女》、《田家语》等充满着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甚至在写景小诗如《小村》中都有对民生疾苦的反映。梅尧臣也创作了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之作,如《鲁山山行》、《东溪》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梅尧臣的创作对宋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先驱作用。他的诗中出现了平凡化的题材,如写日常生活的《食荠》、《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等。虽然有些作品如《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极其恶俗,但他在诗歌中引入一些琐屑与怪异的事,使诗歌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解放了诗体,充分体现了宋人的开拓精神。同时他的诗歌语言古硬怪巧,偏离了唐诗的风韵,开宋诗好以新颖工巧取胜风气之先。梅尧臣的诗歌风格有一种不同于陶渊明韦应物自然而然的平淡,梅诗的平淡是一种锤炼后的平淡。

为革新宋代诗风、开创宋调作出贡献的,还有一位与梅尧臣并称“苏梅”的苏舜钦(1008—1049)。他字子美,祖籍四川,河南开封人,进士出身,做过县令等职,后被人诬陷,削职为民。他为人豪迈,诗歌风格豪放。他的诗歌创作以削职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他前期的诗作多是反映社会政治生活,有着强烈的政治热情。他在诗中指责时弊,批评朝政,大胆直露,痛快淋漓。如《庆州败》抨击将帅无能,丧师辱国;《城南感怀呈永叔》痛斥空发议论误国的达官权贵;《吾闻》诗抒写驰骋沙场、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爱国情怀。后期的诗歌以写景和写闲居生活为主。他诗中的景色多是雄奇壮阔的,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神奇力量的赞美,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也有些写景诗意境开阔,但语言清淡,如名作《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颇似唐朝韦应物的诗风。而在闲居生活的描写中则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和不平,如《维舟野步呈子履》、《天平山》等。正因为如此,苏舜钦诗中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他的诗雄奇奔放,想象奇特,比起梅尧臣,他的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当然,这也使得他的有些诗不够含蓄、凝练。

在宋诗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是王安石(1021—1086)。他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神宗年间,主持变法活动,遭到保守势力和苏轼等人的反对,引起北宋政坛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1076年罢相退居江宁,从此远离政坛。王安石在散文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还要超出散文。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前期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是他议论时政的工具,如《河北民》写人民在灾年的悲惨生活、《兼并》批判贪官污吏等诗,作者借这些诗表达他的政治见解。前期也有一些抒情诗,语淡情深,十分感人,如《示长安君》、《思王逢原》等。写得最好的是他的咏史诗。在这类诗中,他借咏史来述志抒怀,并勇于翻案,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新颖的见解,表现了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和不一样的政治胆识,如《贾生》、《商鞅》等,特别是《明妃曲二首》传诵一时,如其中一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中一反过去常见的主题,不写王昭君眷恋君恩,反写君恩寡薄才导致昭君含恨离开祖国,不指责画工毛延寿,反说昭君之美本来就难以画出,同时指出明妃塞外的失意凄苦未必比在汉宫更为不幸,结尾点出失意无南北的普遍性更是深化了主题。这些都是道前人所未道,见解独特,议论精警,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罢官归隐之后,因为生活和心态的改变,王安石的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期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转为重审美,诗歌中关心现实的一面减少,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增多,思辨色彩和长于议论的特点减弱,诗歌含蓄深沉,特别是那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有回归唐诗的趋势,这些诗也让他在诗坛上获得很高的声誉。人们将他的诗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主要就是指他晚期的诗歌,如名作《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www.xing528.com)

还有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等都有种深沉的韵味。

北宋后期诗坛主要受苏轼影响,但有一些人如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2)的诗歌主张和艺术风格都与苏轼不同。虽然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黄庭坚却是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后来甚至形成了江西诗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苏轼作诗完全凭着自己的才情,一般人很难模仿,而且北宋后期党争激烈,文字狱频繁发生,所以不少人自觉摒弃了苏轼敢怒敢骂的作风,写诗开始注重形式。这样,后期的诗坛由中期的重视内容转向对形式的片面追求,诗歌中干预现实的一面被吟咏性情取代。

黄庭坚的诗和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主张学习杜甫,反对西昆体,特别注重学习杜甫诗歌创作的形式技巧。他要求创新,要求诗歌有独创性又不落常人窠臼,即使学习古人,也要以故为新。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既要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又要“无一字无来处”。他因此总结了两种学诗的方法:一种是模拟古人时改换成自己的言词或另有发展的“夺胎换骨”法;另一种是将前人陈言重新加工以获得新的意蕴的“点铁成金”法。黄庭坚现有1 900多首诗流传下来,只有少数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三分之二的诗或写自己个人的生活,或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或描摹山水景物,或题咏书画、咏物论诗等,题材多是日常化的。黄庭坚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从哲学或精神层次处理这些题材,文人气和书卷气深浓,而且诗歌中有着他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审美。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和高洁志向,显示出深厚的人文意蕴,具有一定的新意和深意,像《演雅》、《双井茶送子瞻》等都是如此。

黄庭坚的诗风格鲜明,自成一体,当时人称之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他的诗构想奇特,不落俗套,章法回旋曲折,如《次韵裴仲谋同年》中的“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上下句意思相差很远,但在出人意料的转折中自有一定的艺术张力,像《过家》、《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等也是如此。他的诗注意炼句,修辞手法奇特,如《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中的“煎成车声绕羊肠”形容煎茶的声音,《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中用“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比喻竹子。他还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广征博引,如代表作《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全诗几乎无一字无来处,但却如盐在水,不露痕迹。当然,他也有像《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8句诗有12个典故,反损坏了诗歌的形象性。黄庭坚在诗中好押险韵,音律拗峭,这些都典型地体现了宋诗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黄庭坚完成了宋调的创造。当然,晚年的黄庭坚诗歌风格有所改变,出现返璞归真的倾向,诗风平淡质朴。

苏轼门下另一位重要诗人是陈师道。虽然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但他没有苏轼的挥洒自如,实际上他的诗歌受黄庭坚影响很大,与黄庭坚并称“黄陈”。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江苏徐州人,家境贫寒,性格狷介,因为不满新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35岁时经苏轼的推荐做过几年州学教授,48岁才任秘书省正字。49岁冒寒参加郊祀,因为妻子从品质不端的亲戚那里借衣服,他宁可受冻也不肯穿,后来因受冻得病而死。

陈师道的生活圈子狭窄,喜欢闭门觅句式的苦吟,诗歌内容狭窄,多写自己个人的贫困生活和人生感慨。他没有黄庭坚那样的学养,诗歌境界凄冷,不够开阔,但诗歌真挚感人。特别是那些写亲情的诗,如《示三子》、《别三子》等,不加雕饰,任真情流露。陈师道的诗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他和黄庭坚一样,重视技巧、法度,追求意象的生新和语言的锤炼,但他又认为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黄庭坚作诗过分追求奇险的弊病。他不少的诗都朴拙无华,简洁而又意味深长,如《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朴素的语言下有无穷的韵味。当然,陈师道有时作诗过分追求简约,反而破坏了诗的语意,甚至质木无文,没有情韵。

“黄陈”二人中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影响巨大,在他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青年诗人,陈师道也曾是其中的一个,后来陈师道脱颖而出,也受到青年诗人的推崇,北宋后期诗坛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黄陈二人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他们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这一派诗人不都是江西人,只因为黄庭坚和诗派中的二谢都是江西人,其他人都是学习黄庭坚的,因此这一派就叫“江西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名单的取舍和排列都很随意,25人中只有韩驹、饶节、洪朋等人有作品流传,其余的要不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要不就没有作品。这个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吕本中、曾几、赵蕃等人也被看做是江西诗派的人。到了宋末元初,方回因为江西诗派的诗人多数学习杜甫,就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这是两宋之交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思考题

1.宋初诗坛有哪几个流派,请简单谈谈他们的影响。

2.请简单谈谈欧阳修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3.请简单谈谈“苏梅”二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4.请举例论述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成就。

5.请简单谈谈“黄陈”二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6.什么是“江西诗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