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三国志演义》《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奇书”,分别代表了明代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怪小说和世情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志演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罗贯中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在《三国志演义》一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形象来表达他的理想。《三国志演义》艺术成就很高。而且《三国志演义》的语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奇书”,分别代表了明代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怪小说和世情小说的最高成就。

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志演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成书之前,三国的故事就已经在社会上流传。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北朝时裴松之的注是这部书的主要历史依据;在南北朝时期有30多种关于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作品;隋代的文艺表演中有“三国”这一节目;唐朝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李贺、杜牧等人都用诗歌咏叹过三国的历史和人物;宋代的“说话”艺术中,有“说三分”的专门艺人和专门科目,“拥刘反曹”的倾向明显;金元时期也有大量的与三国有关的戏在舞台上表演;元代与元明之际有60多种与三国有关的杂剧剧目,从剧目与现存的剧本来看,以蜀汉为中心的占半数以上,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和民间作者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了《三国志演义》这一著作。

有关罗贯中的生平资料非常少,一般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东东原,后来流落到杭州生活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除了《三国志演义》以外,他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如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也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三国志演义》有不同的版本,现在保存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时期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称为“嘉靖本”,共有24卷,240则。明万历年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嘉靖本”的240则被合并成120回,回目由单句变成双句。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其中有详细的评点,正统的道德色彩更浓厚,但在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成了后来最流行的本子。明代的个别本子、清代的个别笔记小说和毛氏父子曾经用过《三国演义》这个称呼。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用《三国演义》作为书名,一些工具书、文学史著作和电视剧也用《三国演义》称呼《三国志演义》,所以《三国志演义》就被简称为《三国演义》了。

《三国志演义》一共120回,主要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近百年间的历史,重点是魏、蜀、吴三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书从汉末动乱、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壮大开始着笔,接着写刘备蜀集团的崛起壮大,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争雄,最后写三国的衰落,西晋建立。作者以历史的记载为主要依据,又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同时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心理,书中大大小小的斗争无数,人物有四百多个,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爱憎,既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又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残暴统治者的痛恨,还有对明君贤臣的赞美,对和平统一的渴望以及因历史变幻带来的迷惘,而书中那些斗争又给了人们许多经验和智慧总结。

罗贯中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在《三国志演义》一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形象来表达他的理想。比如刘备就是作者极力赞扬的人物,在刘备身上代表着罗贯中对“仁政”的追求。刘备“织席贩履”出身,文武皆不强,但后来却成为一国之君,靠的就是他的“仁德”。刘备坚持“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一直以仁待人。当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在新野时,待民如子,即使在弃襄阳带着十几万百姓逃难的途中,面临曹操的追赶也不肯丢下百姓。刘备对百姓以仁,对朋友则以诚,比如宁可牺牲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赵云有闪失。在他身边君臣上下团结一致。正是凭着“仁德”,刘备从一无所有到与曹操、孙吴政权鼎足而立。

奸雄曹操则是作者塑造出来和刘备相对比的形象。和刘备的仁德不同,曹操工于心计、狡猾残暴、嗜杀成性,奉行“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一信条。官渡之战,他一次坑杀袁绍的降卒十多万人;为了报杀父之仇,他攻打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直至尸横遍野;“衣带诏”事件,他一口气杀死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多人,手段极其残忍;行刺董卓事败以后,他去投奔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因为怀疑吕伯奢告密而杀光了吕家八口人。他会因疑而杀人、酒中杀人、借刀杀人、梦中杀人等。曹操虽然也有宽仁大度、爱护百姓的举动,但那些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考虑,和刘备完全不同。作者在对曹操的痛恨中表达了对“仁政”的渴望。(www.xing528.com)

同样,在诸葛亮关羽等一批忠臣义士身上也寄寓着作者对“忠义”和“智慧”的追求。特别是诸葛亮,是作者塑造最成功的一个形象。小说中一半以上的文字都与诸葛亮有关,作者用了差不多70回来写这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人物,难怪有人说一部《三国志演义》其实就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在诸葛亮身上集中了所有的美德,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料事如神,既有隆中高论,又有“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三气周公瑾”、“弹琴退仲达”等对策,更重要的是他对蜀汉事业非常忠诚,连对手都说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诸葛亮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演义》艺术成就很高。首先,作者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之间的关系,“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主要事件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在一些细节上作者则进行了虚构或渲染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比如著名的“空城计”在裴松之的注中是“郭冲三事”,和诸葛亮“失街亭”、“斩马谡”毫无联系,但罗贯中就将“空城计”放在两件事之间,更加衬托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又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华容道”等都是民间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甚至书中所写的“草船借箭”一事,按历史记载是孙权赤壁之战后三年做的,而罗贯中反将它变成了诸葛亮所为。“赤壁之战”在史书中只是简单地做了记载,而在《三国志演义》中有八回来写这一战争。其次,《三国志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和“义绝”关羽,还有如勇猛的张飞、聪明却器量极小的周瑜等。小说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其中出色的战争场景描写。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不相同,大小战争交织,却又主次分明,井井有条,作者也善于用战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真正做到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三国志演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就吸引了很多读者,也吸引了不少文人、书商来写作和出版历史演义类小说。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风行,几乎代代都有演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明代余邵鱼的《列国志传》,书中上写至武王伐纣,下写至秦并六国。后来明朝末年的冯梦龙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扩写成108回、70多万字的《新列国志》,主要写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清代的蔡元放又进行了修改,加入了评点与夹注,并改名为《东周列国志》。而像《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也都受到了《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三国志演义》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在国外也深受读者喜爱。

思考题

1.《三国志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请简单分析《三国志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3.《三国志演义》有哪些艺术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