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寓言揭露剥削阶级的争权夺利和社会压迫

先秦寓言揭露剥削阶级的争权夺利和社会压迫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寓言对剥削者的争权夺利的好战本性,也进行了深刻地揭露。这正是当时诸侯国为“争地而战”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先秦寓言也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及其官吏残酷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的呼声。

先秦寓言揭露剥削阶级的争权夺利和社会压迫

二、对剥削阶级的揭露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阶级斗争激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诸侯“月去箧探囊”,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兵连祸结,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以至于整个社会出现了“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诛死者相枕,刑戮者相望”“桁扬者相推”的悲惨景象。先秦寓言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种种腐朽黑暗的社会现象,控诉和揭露了剥削阶级及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庄子·至乐》的著名寓言“髑髅见梦”原本是表现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的,但他在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时,却把一幅战国时代人民悲惨生活的画面活脱脱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对大多数人来说,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人生纵然充满艰难困苦,一般的人也不会轻易地选择死亡。而骷髅一反常态,厌生恋死,不仅对于死亡没有丝毫怨言,而且对于死后能摆脱战祸、冻饿、诛罚等痛苦而津津乐道,认为死亡的快乐远远超过人间的劳苦,这种反常的变态心理,正是由于经历了人生太多的忧苦悲伤所致。因此,作者借骷髅之口说道:“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明确地表达了对于人世间生者难以承受的种种丑恶、灾难、痛苦的厌倦!这种认识无疑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战国时期人民对丑恶现实的深刻揭露,对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曲折控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诸侯兼并战争,统治者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频繁地发动兼并战争,可谓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上》)。先秦寓言对剥削者的争权夺利的好战本性,也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庄子·则阳》“触蛮之战”就是这种残酷现实的缩影: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在这则寓言里,庄子以蜗牛角上的触蛮相争,对“争地而战”的诸侯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嘲弄。蜗牛已经够渺小了,而蜗牛的触角更是微乎其微,然而,就是在这样微小的“疆土”之上,诸侯国却为了相互吞并而残杀,造成了“伏尸百万”的惨相,而且为了区区之地,竟能“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这正是当时诸侯国为“争地而战”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可以想象,当时诸侯为了称雄争霸,厮杀掠夺,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寓言在对统治者的冷嘲热讽中,极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反战情绪及其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痛苦的深切同情。

先秦的寓言家们也注意到统治者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和眼前利益,常常争得你死我活,《韩非子》“馗虫自瓮”即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自相残杀:

虫有馗者,一身两口,争食相瓮。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馗类也。(www.xing528.com)

作者用两头蛇比喻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自取灭亡的社会现实。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仅在他们内部你争我夺,凭借权力和淫威争地而战;同时,对于一般的民众横征暴敛,掠夺财富,完全不顾及百姓的死亡。先秦寓言也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及其官吏残酷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的呼声。例如,《吕氏春秋》中的“竭池求珠”:

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

“竭池求珠,殃及池鱼”,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一味地掠夺人民的本质。

《吕氏春秋》中的“强取人衣”又从另一个角度揭露剥削阶级的强词夺理,巧取豪夺:

宋有澄子者,亡淄衣,求之涂。见妇人衣淄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着我亡淄衣。”妇人曰:“公虽亡淄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淄也;今子之衣禅淄也。以单淄当纺淄,子岂不得哉?”

这则寓言形象的概括了历史上一切窃权盗国、掠夺人民财富者一方面巧取豪夺,另一方面却又像澄子那样编造一套“大道理”来阻塞民口,从而为自己开脱的丑陋嘴脸。

而《列子》“齐人攫金”则更甚一步,根本就明火执仗,拦路抢劫: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篇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寥寥几笔,便把攫金者利令智昏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不见人,徒见金”六个字,准确地道出所有贪官污吏的阴暗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