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和利用森林文化的满洲先世发展简史

创造和利用森林文化的满洲先世发展简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种森林文化民族发展简史,阎崇年是用森林文化主线,森林文化民族政权发生壮大史、与中原王朝关系史两条辅线交互作用展开叙述的。行文至此,可知阎崇年撰著《森林帝国》,开宗明义提出森林帝国何以建立及森林文化形态的议题,接着叙述森林文化创造者、利用者满洲及其先民的政权、经济、文化发展史,即从先秦的肃慎,历经汉晋的挹娄、勿吉,唐代的渤海,宋代的金人,晚明的后金,至满洲统一中国,建成强盛的清帝国。

创造和利用森林文化的满洲先世发展简史

阎崇年声称,“《森林帝国》之全书,纵向以森林文化统合为脊骨和梁架作经线,横向以时间和空间的演变与交合作纬线,分作10章34节,按照森林文化统合、演进的轨迹,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碰撞、统合的历史,进行历史与逻辑的阐述。”(第11页)笔者理解他提出的森林文化的“统合”具有三种内涵:一是文化观念上的“合”,就是合的理念,合的思维;二是治理政事的手段,即为一种治术;三是智慧形成的力量,运用到政治上,收到预期的效果。细观该书内容,诚如所言。

运用森林文化史观,阎崇年概述3000年东北森林文化民族发展史,即商周肃慎、秦汉挹娄、魏晋勿吉的森林文化经过约2000年的演化、积累,到唐朝出现靺鞨建立的渤海政权。而后,契丹建辽为文化过渡期,女真建金,成为森林文化族群第一个进入中原并有半壁河山的政权。又后,明代建州女真大发展,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其继承人皇太极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 “大清”,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统合其他文化形态与民族,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之际,清朝统一中国,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立伊犁将军衙署,森林帝国达到鼎盛。然而清朝长期不能妥善调处与汉人农耕文化不协调的因素,又遇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最终衰亡。

对于这种森林文化民族发展简史,阎崇年是用森林文化主线,森林文化民族政权发生壮大史、与中原王朝关系史两条辅线交互作用展开叙述的。

(甲)在多元文化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由一种文化统合其他文化,东北地区森林文化居主导地位。“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统合,彼此交汇、融合,但是每一地域均有其主导文化。”(第7页)肃慎、挹娄、勿吉的历史表明,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地域产物也不同——偏北濒临江河湖海,捕捞文化更浓一些,偏南濒临平川沃土,农耕文化更重一些,但就其总体来说,他们属于森林文化,而不属于草原文化。(第62-63页)渤海国延续肃慎、挹娄、勿吉等森林文化传统;它的建立,意味着靺鞨人以森林文化为主线,统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迈出了通向森林帝国的第一步。(第70页)“满洲实现了女真内部的统合,又完成了东北森林文化的统合,继以森林文化为枢纽,统合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大统合,建立了后金—大清这个森林帝国。这是清朝兴起、统一、鼎盛和延祚的文化根因。”(第7页)在论说森林文化形态中,阎崇年特别关注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差异,强调“古代东北地域不是牧区、游牧经济、草原文化,而是林区、渔猎经济、森林文化。森林文化自远古发育,绵延不绝,发展不断,为后来森林帝国做出历史积淀”。(第51页)(www.xing528.com)

(乙)森林文化民族发展壮大与中原政权关系。势力弱小时,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向中原王朝纳贡,如周代,肃慎“贡楛矢石砮”;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建立二重性政权,如渤海国王,拥有独立自主权,同时受唐朝册封,是实际意义上的羁縻州,此种政权,用阎崇年的话是具有“双面色彩”(第75页);势力壮大,在渤海靺鞨建国的历史记忆基础上,建设据有半壁河山的金朝,与南宋对峙;进一步壮大,叩打中原王朝的大门,建立大清森林帝国——“是以森林文化为枢纽,统合农耕、草原、高原和海洋文化,所建立的中华文明帝国。它是帝国,因为它是帝制的,又是文化多元的;它是森林帝国,因为它以森林文化作枢纽,并统合多元文化。”(第9页)如此,森林文化民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积淀,经历文化统合到崛起鼎盛。

行文至此,可知阎崇年撰著《森林帝国》,开宗明义提出森林帝国何以建立及森林文化形态的议题,接着叙述森林文化创造者、利用者满洲及其先民的政权、经济、文化发展史,即从先秦的肃慎,历经汉晋的挹娄、勿吉,唐代的渤海,宋代的金人,晚明的后金,至满洲统一中国,建成强盛的清帝国。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给学术界贡献出第一部森林文化民族发展简史、第一部森林帝国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