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文化显现了乡村仁厚、淳朴的民俗风貌,表现出了独到而自然的文化品格。乡村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乡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其公民道德与能力。我国很多学校在发展、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中,渐渐在当地的学校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费孝通对“乡土文化”作出这样的定义:“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物质的进步并不一定促使文化业相应进步。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物质的进步只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当办学条件超过一定标准,过于充裕的物质条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校教育。一种优秀的文化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断代现象,但孕育文化的土地不会发生改变,山、水都会铭刻着文化的精神内涵,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血脉里依然流动着这种文化具有的精神。即使文化被割裂,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又会重新生长,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成长为一种先进的精神。由于我国的乡土社会生活具有地方性,是亲近自然的,以传统礼制为基础而建的,这种生活模式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世世代代滋润着淳朴的村民,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根基和养分。乡村文化显现了乡村仁厚、淳朴的民俗风貌,表现出了独到而自然的文化品格。可以说,“乡村文化”是中国人独特文化的内在结构与基本背景,既呈现出乡村特有的人和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也为中国的劳动人民在艰苦环境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精神养分。但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量往城市迁徙,农村地区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而“寄宿制”学校使家庭的教育作用减弱,家庭及社区对儿童的产生的影响降低。由于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极少,学生和所在村落之间的联系也渐渐疏远,学生慢慢地上不了解、不关心村落发生的事,城市文化更能吸引学生,农村地区的学生对于村落文化的认同感不断下降,乡村中的社会文化渐渐成了“空心化”的状态。

学校与社会结合,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好的教育,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不能切断的。所有学问都来自生活,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的观察总结或升华得来的。乡村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乡村教育体系当中,把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外来文化和以民间故事为核心的地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学校的正规教育和“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系统训练与口传身教结合起来,知识启蒙和自然情感孕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教育。植根乡土文化的教育,并非是农业科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让孩子自幼形成乡土意识和乡土记忆,增强他们对乡土的情感,倡导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的价值,使教育和农村发展密切联系,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应是“为生活而做准备”。通过乡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其公民道德与能力。这样,不管学生未来是选择继续升学、到城工作还是回乡发展,都有安身立命的基础。我国很多学校在发展、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中,渐渐在当地的学校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