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乡土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开展多样的乡土文化课程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传承乡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教育部门要求各个地区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乡土课程。除冗雷小学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相继开展了乡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乡土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使乡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巢现象,以乡土民俗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出现了“断裂”现象,乡村文明的价值感逐渐降低。贵州省长顺县的冗雷小学是最早尝试“乡土教育”的学校之一。该校积极参与课题调研并编写乡土教材,将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在地方课程中设置乡土课程,使民族文化通过农村基础教育得以保存和传承。

(一)率先编写民族知识读本

2008年,在县教育局、政协、民宗局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之下,长顺县设立了乡土课程项目,成立了以冗雷小学的教师和县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为主的课题小组。经过5年的时间,通过当地乡土人才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编写完成了一本教材和3本教辅材料,培养了50多位乡土课程的教师,把乡土课程纳入了地方课程,全县50余所学校中4至5年级阶段的学生从中受益。还成立了花灯小组、屯堡地戏、布依族的歌舞小组、苗族的芦丝舞小组等兴趣小组,将兴趣小组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使乡土文化更加丰富,也促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增强了其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

(二)开展多样的乡土文化课程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传承乡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教育部门要求各个地区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乡土课程。但各地在实践中缺少种种支持——资金不足,师资不足,缺少相关教材。面对这样的情况,修文县政协和从事农村生计和基础教育扶贫工作的公益组织达成共识,由公益组织围项目提供资金,修文县以试点校为主组织教师形成课题组,由省内专家指导,编写反映民族本土文化且适合小学4至5年级学生使用的“乡土教材”。编写完成的教材,首年在试点学校的4至5年级使用;开发乡土课程的过程中,村校互动组织民族文化活动;建立民族文化馆;对50余所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乡土课程”的教学培训,进而在农村试点校推广乡土课程,组织各校交流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评估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冗雷小学成功地开发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如“学生自创布依歌谣”“家乡歌舞”“苗族舞曲”等。

(三)校内注重文化传承,校外注重村校互动(www.xing528.com)

2009年,修文县乡土课程开发项目在冗雷小学落地,使学校与社区都发生了转变。学校的转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①教师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教师认识到乡土教材要具有本土气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要采用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②教学方面的转变。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会把乡土课作为语文课进行,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经过专业的乡土课程教学培训,教师开始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实践为辅助手段;有的是以课外实践作为主要手段,以课堂教学为辅;有的是课内与课外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习效果。③校园文化构建的转变。冗雷小学是一所布依族村寨学校。学校力求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分体现布依族特色,努力实现“五个一”——有一套民族服饰,有一座民族建筑,有一本民族文化读物,有一类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有一个民族文艺类节目,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与式”的乡土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自创民族歌曲,自己设计并制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大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学生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外实践。在布依族传统节日中,学生们跳布依舞、唱布依歌、下布依棋、吹唢呐,等等。都玩得很尽兴,孩子的童真与灵气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使整个校园中都充满了活力。村校之间的互动,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学校请村民在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担任指导,主动承担起了村中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舞台。在无形中拉近了学校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使学校渐渐成了村中的文化中心。

除冗雷小学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相继开展了乡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通过村委会从村中聘请一些懂民间艺术的村民指导学校的乡土教育,通过乡土文化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的小学,利用远程教育技术为社区居民进行技术培训;利用学校的资源建立了社区文化中心,培训居民学习剪纸艺术,使社区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探索出了一条教育、信息、科技、人才综合教育之路。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以原有乡村小学为依托,整合了农村小学、学前班、成人学校和原来的乡村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同时统筹了县级的农、林、牧、水、卫生、医疗、供销、安全、妇女、青年、教育、科技等多个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在农村开展培训、教育、服务、咨询等工作,还容纳了民俗文化、庙会、传统社火、文艺演唱、棋牌和节日庆典等活动。乡村小学是“社区学习中心”的核心,同时它也是社区的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和信息中心。

在保留的农村学校当中开发“乡土教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小规模学校重新焕发活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传承“乡土文化”,使乡村文明走出日渐没落的困局。我国的乡土文化丰富多样、源远流长,可以说正是源于乡土的传统戏曲、民俗、手工工艺、民谣等让中华文化充满了魅力,也正是这些“乡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土文化渐渐被城市文明淹没,农村小规模学校恰好能充分发挥地源优势,把乡土文化与学校课程融合起来。但在内容选择、师资配备、课程开展方面应该避免刻板化、机械化,要突出有效性和实用性。

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在建设和发展方面具有复杂性,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手段提升教育的质量,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辐射,还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提炼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好的教育应是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小规模学校通过与社区互动,使教育联系生活,使传统的理论教育焕发活力,这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域独特的发展状况,小规模学校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其功能,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和教育方面的功能,不应仅是为农村地区的儿童提供有保障的教育,还应立足生活教育,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点,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这也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将农存、科技、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