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土知识之于乡村少年意味着“文化之根”的归属认同。20世纪50—80年代,在中国各大农村盛行的有线广播在传达政令、配合中心工作、指挥农业生产、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依旧可以取其长处加以利用。当下中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不高,每天固定时间广播一些新闻、轶事、美文、科普农业知识,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乡村文化来提高乡民生活质量,建设真正和谐幸福的中国乡村。

乡村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语出《礼记·学记》,原意为想要教化人民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风尚,一定要从教育入手。教育恰似一阵清风能吹走乡村文化腐化所产生的恶臭。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心骨,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乡村教师应做乡村传统文化及城市文化的“筛子”,筛选出有助于乡村少年成长生活、乡村社会和谐乡土知识。

第一,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尽管乡民们并不知觉一些由风俗习惯及信仰组成的乡土知识,但这些乡土知识的规约却远远超越了城市文明中的道德法律,成为村民“社会良心”的指路灯。乡土知识之于乡村少年意味着“文化之根”的归属认同。乡村教师可组织学生及乡民们编纂族谱家谱,或是编写民族志,收录富于乡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创办以乡民为主要阅读群体的乡村报纸杂志,鼓励乡村少年动笔记下家乡之美,歌颂乡民的淳朴善良。师生乡民共同编制乡土教材,探寻乡村的来源,全方位了解乡村历史及地方资源,提升乡民的乡土认同感。

第二,搭建城乡文化桥梁。20世纪50—80年代,在中国各大农村盛行的有线广播在传达政令、配合中心工作、指挥农业生产、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依旧可以取其长处加以利用。当下中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不高,每天固定时间广播一些新闻、轶事、美文科普农业知识,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借鉴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北碚开展以乡村教育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验中的部分举措,搭建城乡文化桥梁。破旧立新,用现代文化生活改良传统生活及当前陋习。乡村教师可协助有关部门设立乡村巡回图书馆博物馆以拓宽乡民视野。举办乡村演讲比赛、说故事大赛以及各类知识竞赛以提升乡民各方面素质。城市里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运动会,乡村同样也可依样照办,汇入乡土特色,创办以农业项目比拼为主的“农业运动会”,如此既可向乡村少年们传授务农经验,亦可弘扬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一直得以传承的辛勤劳动、自强不息的美德。(www.xing528.com)

第三,发挥文艺活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现今农村社会里的村民虽打破了古代“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交往模式,但大多被电视或者手机网络困于家中,若非搭台唱戏,一般无法让乡民齐聚。由此可见,文化艺术活动之于乡村生活的重要性。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所以,可由乡村教师起头,创建一些社团协会。时下已有不少地区的老年协会创办成效显著,如兰考闫楼大李西村老年协会、云南箐口哈尼民俗村老年协会等。除了发展丰富老年人生活的老年协会外,还可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创办农作物协会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创办旅游协会来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创办音乐舞蹈协会以改善乡民生活,创办读书协会来丰富乡民精神。利用乡村文化来提高乡民生活质量,建设真正和谐幸福的中国乡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