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王国问题及解决方式

西汉王国问题及解决方式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武帝即位之初的王国及其王者的处世方式在武帝即位之初的24个诸侯王中,将近一半与皇室有着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其关系较疏者有13个。表7-1武帝即位初年的诸侯王国在这24个同姓诸侯王国中,景帝之子的封国多达11个,占王国总数的大约46%,其与武帝有着较诸其他诸侯王更为亲近的血缘关系,构成了诸侯王国的主体,这也充分体现了汉初以来因亲封王的分封原则。

西汉王国问题及解决方式

第一节 武帝即位之初的王国及其王者的处世方式

在武帝即位之初的24个诸侯王中,将近一半与皇室有着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其关系较疏者有13个。这些诸侯王,其才能、性情、志向各不相同,其处世方式也因此颇有差异,并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很难与皇室同心同德、步调一致。

一、武帝即位之初的诸侯王国

当武帝即位之初,全国共有诸侯王国24个。这其中,文帝诸子为王者,有代恭王刘登、梁共王刘买、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山阳哀王刘定、济阴哀王刘不识;景帝诸子为王者,有江都易王刘非、鲁恭王刘馀、长沙定王刘发、胶西于王刘端、胶东康王刘寄、河间献王刘德、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广川惠王刘越、清河哀王刘乘;齐悼惠王刘肥后裔为王者,有齐懿王刘寿、城阳王刘喜、菑川懿王刘志;楚元王刘交后裔为王者,有楚安王刘道;淮南厉王刘长后裔为王者,有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济北武王刘胡;燕王刘泽后裔为王者,有燕王刘定国(详参表7-1)。

表7-1 武帝即位初年的诸侯王国

img44

在这24个同姓诸侯王国中,景帝之子的封国多达11个,占王国总数的大约46%,其与武帝有着较诸其他诸侯王更为亲近的血缘关系,构成了诸侯王国的主体,这也充分体现了汉初以来因亲封王的分封原则。一般来说,与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直接影响到王国与中央的关系,这从文景时期诸侯王的反叛中即可明显看出。在文景时期出现的三次叛乱即济北王、淮南王叛乱及吴楚七国之乱中,除淮南王为皇帝至亲外,其余诸侯王均与皇帝之关系较为疏远,而且淮南王之叛乱也很难说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叛乱,故而武帝即位之初的王国形势,较诸文景时期大不一样,其对皇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即在血缘关系的联结下,武帝的统治基础比较牢固。

经过文帝、景帝的一系列限制和调整后,诸侯王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大为减弱,以武力推翻皇权统治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皇权业已完全凌驾于王权之上,这对于年轻的武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王国问题虽然在文、景二帝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诸侯王国对汉廷的威胁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除,时至武帝即位初年,诸侯王国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障碍,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罢了。文帝尤其是景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解决的只是王国问题的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问题其实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景帝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所推行的改革措施,实是其解决王国问题理想化之反映,制度制定后的推行不可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要有一定过程的,这从景帝推行改革后诸侯王之行为即可看出,有些措施的实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使得武帝在登基之后,仍需将景帝时期所制定的政策贯彻执行下去,同时还要将制度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二、景帝削藩后诸侯王的处世方式

在景帝厉行削藩之后,诸侯王们的处世方式较诸此前,从总体上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大抵可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声色犬马,消极避世。

这一类的诸侯王,或者因为本身缺乏治国才能而对政治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受到皇帝的猜忌而不得不以消极避世为保身之途。前者如“为人口吃难言”的鲁恭王刘馀,史称其“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2)又如“为人乐酒好内”的中山靖王刘胜,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赵王亦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抚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3)至于后者,其最显著实例,即是“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4)的河间献王刘德。裴骃《史记集解》卷59引《汉名臣奏》载杜业之言曰:

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

此所谓“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其意是说:商、周当初都只不过是蕞尔小国,却最终因为政治清明、大得民心而成为天下的共主;你刘德的河间国,有朝一日也可能取代汉朝成为天下的共主。对于武帝此语的潜台词,刘德自然心知肚明,因而“归即纵酒听乐”,不复有所作为,以此消除武帝的猜忌。

其二,淫乱悖礼,不遵法纪。(www.xing528.com)

对于汉代同姓诸侯王之淫乱悖礼,清人赵翼在所著《廿二史劄记》卷3“汉诸侯王荒乱”条颇有胪叙,其词云:

燕王刘定[国]与父康王姬奸,生一子,又夺弟妻为姬,并与子女三人奸,事发自杀。衡山王孝与父侍婢奸。赵太子丹与同产姊及王后宫乱,为江充所告。梁王立,与姑园子奸。江都王建,父易王薨,未葬,即召易王美人淖姬等与奸,又与女弟徵臣奸。建又欲令人与禽兽交而生子,令宫人裸而据地,与羝羊及狗交。齐王终古使所爱奴与妾八子及诸御婢奸,或使白昼裸伏,与犬马交接,终古监视之。

广陵王胥子宝,与胥姬左修奸,事发弃市。(5)

征诸《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汉代诸侯王淫乱不法之事实不止此,譬如济北王刘宽,既“与父式王后光、姬孝儿奸”,“又祠祭祝诅上”;(6)又如广川缪王刘齐,据说曾“与同产奸”(7)

至于诸侯王之不遵法纪,更是所在多有,他们或奸淫妇女,或草菅人命,或侵夺民田,几乎无恶不作,甚而有公然行凶抢劫者,譬如据《汉书・文三王传》记载,济东王彭离“昬(莫)[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为其所杀仅“发觉者”就多达百余人,以至于其国人“莫敢夜行”。(8)

其三,施展阴谋诡计,意欲摆脱汉廷的制约。

在七国之乱后,景帝通过采取颁行左官律及附益法、整顿王国官僚机构、剥夺诸侯王的治国权等措施,将诸侯王国置于汉廷所委派的内史的控制之下,但若干诸侯王并不甘心其权力受到削夺和限制,于是纷纷施展阴谋诡计,意欲摆脱汉廷的制约。这其中,胶西于王刘端和赵肃敬王刘彭两人最是胆大妄为。《汉书・景十三王传》记其行迹云:

胶西于王端……为人贼盭……相二千石至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亡罪者诈药杀之。所以设诈究变,强足以距谏,知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赵敬肃王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共,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相二千石欲奉汉法以治,则害于王家。是以每相二千石至,彭祖衣帛布单衣,自行迎除舍,多设疑事以诈动之,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不听,乃上书告之,及污以奸利事。彭祖立六十余年,相二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也因此,汉廷所制定的政策法规根本无法贯彻到胶西国和赵国之中。如此行事之王国,其实与七国作乱前之诸侯王国并无二致。

其四,内怀异心,觊觎皇位,伺机而动。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淮南王刘安。史称其“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故“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合力编著了《内书》、《外书》、《中篇》。当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暮]然后罢”。(9)有关刘安对于皇位的觊觎,《汉书・淮南王传》载之甚详:

安初入朝,雅善太尉武安侯,武安侯迎之霸上,与语曰:“方今上无太子,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非王尚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宝赂。其群臣宾客,江淮间多轻薄,以厉王迁死感激安。……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愈益治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游士妄作妖言阿谀王,王喜,多赐予之。

此段记载颇多疑窦,当时刘安已经年逾四十,而武帝不过二十岁左右,武安侯田蚡焉知武帝必无子嗣且又比刘安早死?尽管如此,其称刘安之觊觎皇位,当是事实。

相比较而言,第一种类型的诸侯王对皇权不构成任何威胁,而第二到第四种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就不能不令武帝有所警惕了。这些骄淫犯禁的诸侯王在其封国内的胡作非为,不仅加重了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基础,而且直接破坏了统治秩序,威胁了皇权的稳固。对此,时人主父偃就曾指出:“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10)是影响帝国统治的隐患。他们的行为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破坏了逐渐完备中的帝国法制和各项制度,甚至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以“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勿)[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过恶。”(11)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削弱诸侯王国,从而将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