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西夏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实证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西夏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实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均说明西夏人正是用麻、树皮等作为造纸原料的[7]。由于造纸业的发达也促进了印刷术的兴盛与书写工具的进步。在甘肃出土的西夏活字版佛经与雕版印本文献,是活字印刷术的实证,充分说明河西地区印刷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如此众多的活字印刷品的出现,是河西地区印刷技术进步的有力证明。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西夏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实证

二、造纸与印刷术

西夏文至功大师十时辰歌注解

西夏造纸技术精湛。中央设有造纸院,专门掌管造纸。从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文书和刊本看,西夏人多用自己所造的纸,且品种、质量多有不同,从厚而紧密、光滑的胶合纸,到薄而透明、类似现代的烟卷纸都有。纸张颜色多为灰色而深浅程度不等,从雾白色到近乎褐色皆有,也有少量纸张是涂鲜黄色的[6]。其中薄而透明的纸为上等纸。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医方即是用上等白麻纸书写,而著名的西夏惠宗天赐国庆年间的《瓜州审判案》文书的纸,就是西夏自造纸。据专家鉴定,该文书用纸原料是木本韧皮纤维,粗帘纹,纸较薄,透眼较多。《文海》释为“白净麻布、树皮等造纸也”。这均说明西夏人正是用麻、树皮等作为造纸原料的[7]

由于造纸业的发达也促进了印刷术的兴盛与书写工具的进步。唐朝初期,我国已发明雕版印刷术,至宋代初期,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仅促进了中原地区印刷业的发展,而且也传播到西夏地区。活字印刷术虽在《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载,但迄今未见宋代时期的汉文泥活字实物和泥活字版书籍。在甘肃出土的西夏活字版佛经与雕版印本文献,是活字印刷术的实证,充分说明河西地区印刷受中原地区的影响。

1987年5月,在甘肃武威亥母洞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印本,经折装,经名下有夏仁宗尊号:“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却邪惇睦懿恭”,说明这本活字版佛教的印刷年代不晚于13世纪初。其字数多达6000余字,每行文字极不整齐,偏左偏右,字距也不一致;文字背面透墨的浓淡不一;多数字生硬变形,笔画不直、不连贯,甚至中间有断折;笔画转角与交叉处多有崩坏、剥落;有的字边缘有流釉现象,印刷时,字体结墨成块,漫漶斑驳;边缘有粘纸拉毛现象;有气眼和皱泥现象;上下边栏线粗细不一,歪歪扭扭等。经学者研究,这是由于泥土入窑烧制过程中的变化造成的。这可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泥活字版书籍。(www.xing528.com)

1988年以来,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对莫高窟进行全面的考察清理,发现许多西夏文物、文献,其中有两种木活字版的西夏文佛经最为重要,即《地藏菩萨本愿经》与《诸密咒要语》。《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折装,上下双栏,每面6行,每行16字。经名《地藏菩萨本愿经契》(残篇,系该经中卷),保存完好。是经刻印具有明显的活字版的特征,但在字、行、着墨等方面又比早期的泥活字版式较为工整、匀称,具有木活字版的特点,故断定为木活字版印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书籍之一,是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经中罕见的海内孤本。《诸密咒要语》,有十余页,有的是残片,蝴蝶装,四周双栏。一页两面中间的版口是白口,标有页码,用西夏文或汉文。每页7行,行15字,字体方正。这是一部关于藏传佛教密教修行仪轨的佛经,包括多种经咒要语。此经的刻印也具有明显的木活字的特点,文字清晰端正,版面舒展大方,是早期活字版印刷的精品。

1972年,在武威张义乡小西沟岘西夏修行洞出土的西夏文雕版印本文献,系麻纸,虽只有两页,但印制精细,文字工整,每行12字,每2字为一组,每行分为6组,组与组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如此众多的活字印刷品的出现,是河西地区印刷技术进步的有力证明。由于西夏以佛教为国教,于是佛教在全国得到传播与发展,河西走廊的凉、甘、瓜、沙诸州成为西夏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佛经的大量需求,促进了这一地区印刷术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