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回族办学活动与促进会成立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回族办学活动与促进会成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回教劝学所成立后,积极筹措经费,走家串户动员回民子弟入学,免费发放文具书本,想方设法地开展办学活动。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成立后,先后在回族聚集地区创办初等、高等小学校,推动了回族教育的进展。这一时期,促进会的办学活动陷入低谷。回族上层人士由于其身份特殊,办学活动较有号召力,在回族群众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回族新式教育的起步。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回族办学活动与促进会成立

二、回族的办学活动

1.甘肃回族教育促进会。民国时期,甘肃的回族教育较之其他少数民族而言,办得较有成效。一些接受新思想的回族官员和知名人士,顺应潮流,积极创办新式学校,以带动回族教育的发展。民国2年(1913年),甘肃提学使马邻翼、甘肃提督马安良、甘州提督马璘、省印花局的喇世俊、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以及兰州各界回族人士倡议筹资创办了“兰州回教劝学所”,专门负责办理回族教育事宜。该会还附设了4所回民初等小学堂,1所高等小学堂,即清真高等小学堂。首任所长马璘,后由江苏籍的回族学者达浦生担任,以后则由蔡大愚代理所长并兼任清真高等小学校长。

兰州回教劝学所成立后,积极筹措经费,走家串户动员回民子弟入学,免费发放文具书本,想方设法地开展办学活动。附设学校的学制和课程,除了按照部颁标准执行,还设立阿文课,聘请清真寺阿訇授课,并组织学生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这些办学理念受到回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少群众愿意送子弟入学读书,从此,兰州的回族学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校。兰州回教劝学所的办学活动推动了兰州等地新式教育的起步。在临夏回族聚居区,江苏籍回族学者达浦生和地方人士联合倡议成立了导河县回教促进会。该会成立后,辅助导河县(今临夏市)劝学所,在县城附近创办了3所初级小学。1930年,促进会改为临夏回民教育促进会,以后该会受马步芳家族的控制,曾更名为甘肃省第五区回民教育促进会。该会在临夏以及周边各县积极开展办学活动,在临夏八坊的16处清真寺内设立了小学,这些办学活动对改革经堂教育、推进近代新式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民国7年(1918年),兰州回教劝学所改组为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甘州镇守使马璘担任会长,仍附设清真高等小学(今清华小学)。1927年以后,省政府令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改为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并订立章程,要求凡省内回族聚居县都要设立分会,各分会的工作由省促进会予以指导和督促。省促进会实行委员制,归省教育厅领导。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成立后,先后在回族聚集地区创办初等、高等小学校,推动了回族教育的进展。

民国18年(1929年),由于地方政局不稳,回教教育促进会附设的清真高等小学校被改为私立第四小学校;1935年,将原来会属的其他4所小学也都改为私立初级小学。这一时期,促进会的办学活动陷入低谷。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在中共甘肃工委和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的影响下,回族进步青年杨静仁等积极和中共合作,将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改为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在回族聚居的榆中县创办了几所回民学校,又在黄河北创办了知行学校。1945年,促进会实行理事会制度,选举马锡武为理事长。1947年,促进会由马步芳接管,马自任理事长。截至1949年,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在全省设分会40多个,创办学校179所,其中在兰州设立了两所中学。1950年,人民政府接办了促进会,命名为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1953年,促进会宣告结束。

2.回族知名人士的办学活动。民国时期,甘肃回族在军政界地位突出,他们中的某些人利用身份之便,参与了新式学校的创办推广工作,这使回族的新式教育进程比较特殊,有公私不分之嫌。上面提到的回族教育促进会就曾经一度既非政府,又非私人,更不是会团,其性质较为模糊,而回族军阀的其他办学活动,也是亦公亦私。青海马家军阀势力兴起后,核心人物都参与创办学校的活动。1917年,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将西宁县立高等小学更名为西宁东关同仁高等小学,由甘边宁海镇守使署直接拨发经费后,扩建校舍,新辟操场。改建后的同仁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西宁地区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当时,回族群众对新式教育在思想上难以接受,视入学读书为随“汉教”,马麒率先送本族子弟入校读书,并采取减免学费的办法,动员广大回族群众顺应潮流,接受新式教育,经过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入学学生陆续增至百余人。(www.xing528.com)

1931年,马鸿逵在河州设立私立小学,名为云亭小学,并以该校为中心,在附近地区创办学校,到1942年,云亭小学发展到有分校10余所的规模。1938年,在云亭小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云亭中学。云亭中学以“艰苦卓绝”为校训,严格学生管理,每周星期一师生都要向孙中山遗像静默三分钟,诵读孙中山遗嘱。学校经费由马鸿逵从其房租收入中支付,教师待遇比较高,外地学生的伙食费和书籍费全免。在此先后,驻防武威的马步青在民勤、永昌、古浪山丹、永登等地创办私立青云小学43所。为解决学校经费,各县设立青云义仓,拨军粮余粮贷给群众,收十分之一利息,作为学校的固定经费。回族上层人士由于其身份特殊,办学活动较有号召力,在回族群众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回族新式教育的起步。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学校内迁,由回族知名人士创办的学校也迁到甘肃。1938年,伊斯兰教著名阿訇达浦生在上海设立的私立伊斯兰师范学校迁至甘肃平凉,定名为国立伊斯兰师范学校。1941年,为解决陕、甘、宁、青四省的回族师资,教育部将伊斯兰师范学校更名为国立陇东师范学校,隶属于中央教育部蒙藏教育司,这是西北有名的回族师范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并入平凉师范。

在西迁的学校中,1938年,分迁到兰州和成都的北平西北公学影响也很大。该校创办于1928年。当时,北京一些热心回族教育的上层军政人士,筹集费用,在北平牛街创办了清真中学,由回绅孙绳武担任校长,同年9月开学。1931年,改为西北公学。由于西北在当时等于回民的同义语,又因为孙绳武还有办小学、大学的一套计划,所以该校不称中学而称为西北公学。西北公学兰州分校称为西北中学,成立初期只有三班初中生,校舍也仅有小西湖一隅的三个亭子,没有正式教师,都为兼任,以后教学设备才逐渐备齐。1945年增设了高中部。教育经费最初依靠国民党财政部的补贴,以后由教育厅补助,但这些经费仍难以维持学校的开支,学校又发动社会捐助,或向学生收取学费,这样才解决了经费困难。1946年,改为兰州私立西北中学,此时算是与北平本校正式分家了。1948年,马步芳控制了该校。西北中学除了开设正常的课程,每周还开设阿文和伊斯兰教教义课各一小时,每个主麻日(星期五)下午,回族学生由阿文老师、教义教师或校长率领,到西关大寺等清真寺集体举行“主麻”礼。

20世纪40年代,由回族知名人士创办的学校还有康乐初级中学、大河家(现积石山县境内)的魁峰中学、清水县(现张家川县境)的新民中学、平凉的力行中学等。

另外,某些伊斯兰教宗教团体也创办了几所新式学校,比如西道堂在临潭创办的普慈小学(1919年)、临潭旧城私立第四高级小学(1921年)、临潭私立启西女子小学(1943年)、私立启西中学等。私立启西女子学校给入学女童一律发放课本和文具,免费入学。当时西道堂内年满7岁的女童50余人绝大多数入学,最多时达到150余人。这些学校对当地回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