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遣唐使:起初买书,日本后来学习唐朝文化与蕃国待遇

日本遣唐使:起初买书,日本后来学习唐朝文化与蕃国待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阶段,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买书。此后日本遣唐使便开始倾力学习唐朝文化,甘心接受“蕃国”待遇。日本最后3次派遣遣唐使团,已经是光仁天皇和仁明天皇时代。日本遣唐使团的设置,通常有大使、副使各1人,以及上判官、录事各1人,号称“遣唐四官”。

日本遣唐使:起初买书,日本后来学习唐朝文化与蕃国待遇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大化改新”,以及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明治维新”,均能够顺理成章、幡然突变,甚至于后来居上,显然是善于学习的结果。日本遣唐使团就是日本学习中国封建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历史见证。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的265年之间,日本先后19次派遣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其中有3次因故未能成行;有1次是陪送唐王朝的“遣日使”回国,只是送到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因此日本遣唐使团实际到达唐都长安者是15次。

日本第1—6次遣唐使团的规模比较小,每次出动不超过两艘船,航行的路线是“北线”,也就是“新罗道”。所谓“新罗道”,其实就是“徐福东渡”的航线,主要是沿日本海岸到对马海峡横渡,然后沿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绕道航行,从登州(山东烟台市蓬莱市)进入中国内地。这条航线航程较长,需要航行50天左右,但由于主要是沿岸近海航行,相对比较安全,是一条保守路线。这一阶段,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买书。《旧唐书》记载:“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1279〕可见此时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还只是限于皮毛,因此态度也比较强硬。据《隋书》记载,日本遣隋使臣的国书就一直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1280〕相称。《旧唐书》记载:“贞观五年(631年),(倭国)遣使献方物。太宗矜(怜悯)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高)表仁无绥远之才,与(日本)王子争礼,不宣命而还。至二十三年(649年),又附新罗奉表,以通起居。”〔1281〕此后直到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日本遣唐使团的国书改称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仍然是分庭抗礼的称呼。不同之处只是开始出现“天皇”的称号。其实“天皇”的称号,正是武则天的一项政治发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为篡夺皇权,刻意将唐高宗李治改称“天皇”,自己称“天后”,为改朝换代做准备。可见日本“天皇”的称号,也是学习中国的收获。据《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1282〕。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时期,日本人才真正弄懂“倭”字的含义有轻蔑之意,才决定以“国近日所出”〔1283〕,改称为“日本”。此外,日本的“年号”创始于大化元年(645年),这显然也是日本遣唐使最初的学习成果之一。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朝鲜半岛3国发生战乱,高句丽(朝鲜半岛东北部)、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联合日本进攻新罗(朝鲜半岛中部),唐王朝随即出兵援助新罗。龙朔三年(663年)三月,日军2.7万余人进攻新罗。当年八月,日军主力万余人,战船千余艘与唐军展开“白江之战”,唐军刘仁轨部以7 000余人,战船170余艘,击毁日军战船400余艘,接连获得4战4捷,迫使日军退出朝鲜半岛。此后日本遣唐使便开始倾力学习唐朝文化,甘心接受“蕃国”待遇。

日本第7—12次遣唐使团,规模扩大到4艘船,人数达500余人,主要是增加了更多的留学生及留学僧。为缩短航行周期,其航线也改取“南岛路”。所谓“南岛路”,就是从九州沿琉球群岛南下,然后横渡东海进入长江口,最后经过运河、黄河、渭河,直到长安,其航海时间缩短了一半,但海损风险也随之增大。

日本最后3次派遣遣唐使团,已经是光仁天皇和仁明天皇时代。此时的唐帝国遭受“安史之乱”的破坏,长安城已经面目全非,国力也逐渐衰落。而日本则经过上百年的锐意进取,国力大为增强。尽管日本遣唐使团仍然保持4艘船的规模,最多曾达到651人,但学习热情却大不如前。无论是遣唐使,或是留学生、留学僧,几乎都是为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专程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显得来去匆匆,浅尝即止。其航行路线,也改走“大洋路”。所谓“大洋路”,就是从日本值嘉岛(长崎五岛)南下,直接横渡东海进入长江口。这条航线虽然航程更短,但是由于沿线没有岛屿作依托,海损风险也就更大。

日本遣唐使团的设置,通常有大使、副使各1人,以及上判官、录事各1人,号称“遣唐四官”。有时还在大使之上另设“执节使”或“押使”,以提高其规格。使团的核心成员主要是外交官员和贸易官员,随行人员包括医师阴阳师、画师、乐师、翻译、工匠、船匠,但人数最多者是留学生、留学僧、请益生及还学生。所谓“请益生”和“还学生”,就是到中国进行短期考察的研究生或专家。

日本对“遣唐四官”的选择比较严格,既要风度优雅、仪表堂堂,又要具备较高的汉文化修养。“遣唐留学生”的选拔条件也比较高,要求贵族家庭出身,年龄17—19岁,身材相貌及素质潜能比较出众。一旦入选,待遇也相当高,所获得的赏赐几乎与遣唐副使相当。日本“遣唐留学生”的代表人物就是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出身日本上层贵族,其父亲船守是日本的中务省(内务省)大辅(第一副部长)。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17岁的阿倍仲麻吕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开元五年(717年)到达中国,同年十月到长安入学国子监,后来考中进士,历任司经局校书(太子属官)、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掌管图书典籍)兼卫尉卿(掌管仪仗)等职务,被唐玄宗赐名“晁衡”,与大诗人王维李白成为挚友。唐肃宗即位之后,阿倍仲麻吕(晁衡)被擢升为左散骑常侍(正三品)、安南都护〔1284〕,最后官至光禄大夫(从二品)兼御史中丞(监察部副部长)。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70岁高龄的阿倍仲麻吕病逝于长安,被追赠为潞州(山西长治市郊区)大都督〔1285〕

吉备真备出身日本下层贵族,其父亲下道国胜是日本右卫士少尉。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同期到中国留学,学成回国之后,历任大学助、中宫亮、右卫士督、东宫学士、春宫大夫、右京大夫、大宰大贰、西海道节度使、东大寺的营造长官兼中卫大将。最后升任中纳言、大纳言、右大臣(副首相)的高位,成为日本政界的杰出人物。

此外,随日本遣唐使团到中国留学者还有大量“留学僧”,空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空海到中国之初只有7岁,被安排到长安西明寺学习,后来拜长安青龙密宗高僧惠果为师。惠果十分欣赏空海的悟性,授其法号为“遍照金刚”。空海学成回到日本之后,曾先后担任“少僧都”、“大僧都”,成为日本佛教的掌门人。其实空海在中国学有所成的本领,最突出者并不是“佛法”,而是书法。空海在长安西明寺学习期间就特别崇拜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终日苦练,深得中国书法的神韵。后来与嵯峨天皇、桔逸势并称为日本书法的“三笔”。他当年写给师兄最澄的亲笔信,被称为《风信帖》,现存于京都“教王护国寺”,号称日本国宝。(www.xing528.com)

早在“遣唐使”之前,日本就曾4次派遣“遣隋使”到中国学习。第1次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第2次是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第3次是大业四年(608年),第4次是大业十年(614年)。其中虽然也有留学生,但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注释】

〔1279〕见刘昫《旧唐书》第199卷上第5341页《日本传》。

〔1280〕见魏征《隋书》第81卷第1827页《倭国传》。

〔1281〕见刘昫《旧唐书》第199卷上第5340页《日本传》。

〔1282〕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220卷第6208页《日本传》。

〔1283〕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220卷第6208页《日本传》。

〔1284〕安南都护:唐代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等6个“都护府”,相当于边防军区,首长称“都护”或“大都护”。唐代的“安南都护府”设置于宋平越南河内市),管辖范围包括广西南部、越南北部及中部。

〔1285〕大都督:唐代前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州(府)、县两级。“州”大体上相当于隋代的“郡”(首都或陪都所在地设置为“府”),州府之上设有“都督”,管辖10个州以上者称为“大都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