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风时代:留学生与遣唐使,唐文化辐射日本

唐风时代:留学生与遣唐使,唐文化辐射日本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有许多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留学生及遣唐使们让当时的日本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全面地受到了唐文化的辐射,以至于形成所谓的唐风时代——根据日本《茶经详说》,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召集僧侣百人念《般若经》,第二天赠茶犒劳众僧。744年,唐朝改变纪年的称号,从此改“年”为“载”。729年起,唐玄宗把自己生辰列为国家庆祝的节日,称千秋节。

唐风时代:留学生与遣唐使,唐文化辐射日本

公元1世纪至2世纪中叶以前,日本民族祖先的栖息地,多数地方还处在小国分治的状态。

汉书·东夷传》记载:“乐浪郡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是中国文献里第一次提到公元1世纪的“倭人”已分为百余国的状态。同书还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有奴国朝贡东汉光武帝朝廷,光武帝并赐使者印绶。这个“奴国”就是倭奴国,即当时北九州博多地方(即今福冈附近)的一个部族国家。

汉武帝灭朝鲜之后,日本已有30余国通汉。这些部落小国的族长都称为“王”,为世袭制。这些部族小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纵横捭阖,远交近攻也好,东施效颦也好,纷纷派使者远赴东汉洛阳,他们采取“奉贡物朝贺”的形式,与中国发生了交往关系。其时,这30多个小国里就有邪马台国。

上古日本最初没有文字,所以有关日本最早的文字记录不是出自日本人之手,而是由汉族人士提供的。古代日本人看到的第一篇文件,大概便保存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的238年12月曹魏政权致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的国书。它不仅把汉字和汉文记事的方法传到日本,而且还创立了用汉字标记日本语的方法,其中用汉字记日本人名,如将该国女王称作“卑弥呼”,其遣魏使节被写成“难升米”、“都市牛利”等。这种方法很快由从中国大陆到日本列岛去的移民传入日本,在几个世纪里被日本人采用。

此后,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记载,朝鲜百济王室应日本朝廷的邀请,于4世纪遣学者王仁到日本任宫廷教师,他把中国儒家经书《论语》10卷和《千字文》一卷带到了日本,这是将汉字正式传授给日本人的开端。日本人开始学会使用汉字和写作汉文,到奈良时代平安朝前期,时为中国的唐朝,日本更努力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学制,在中央设立大学,专司教授汉字发音、书写汉字和阅读汉文。

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有许多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其中有一位叫阿倍仲麻吕,因其聪慧好学,颇有诗名,深得唐玄宗之喜爱,并赐其中国名“晁衡”。他与李白王维等诗人多有交往,李白曾记有“身着日本裘,昂然出风尘”句,王维为其返国作过送别诗。当他乘船遇海难漂泊安南,传说已葬身鱼腹,李白又为其作悼诗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实幸免于难,辗转回到长安,再蒙唐玄宗召见,并挽留他在长安继续住下来。他亦作诗一首,一方面欲报恩玄宗,一方面又思念祖国,其忠孝难以双全的心态游移于笔端:“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何日,归国定何年。”(晁衡诗《失题》)

晁衡最后殁于唐土。

大多数留学生回到了本土。留学生及遣唐使们让当时的日本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全面地受到了唐文化的辐射,以至于形成所谓的唐风时代——

根据日本《茶经详说》,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召集僧侣百人念《般若经》,第二天赠茶犒劳众僧。在《茶道入门》中又记载,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皇宫的茶是由遣唐使带回来的,而当时的交通条件是平均20年才能有遣唐使穿越惊涛骇浪往返两国一次,因为来之珍贵,用之不凡,当时的茶主要作药用,能参加天皇以茶犒赏的仪式也就非同一般。到了平安时代,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上层社会开始爱好饮茶,渐渐地,民间社会亦盛行起饮茶之风。

日本人的民族服装也是1000多年前从唐朝引进的,故和服又称“唐服”。

几年前美国摄制了一部有关中国历史题材的动画片《花木兰》,一些人看了,认为人物服饰不像中国人而像日本人,指责这是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的表现。殊不知好莱坞的设计师们对此下足了功夫,在史籍的钩沉里,他们发现汉人服装1000余年来已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清朝入关后,被强迫留了辫子的汉人其穿着更是变了味,以至在今天汉人的眼里,反倒是旗袍、长衫、马褂、瓜皮帽……成了中国民族服装的衣钵真传。

书法音乐、绘画上,日本人受中国人的熏陶很是长久。

钟爱自然的日本人,不喜欢呆板、沉闷的“古书”(即篆书、隶书),一下就喜欢上了洒脱如行云流水的“今书”(即楷书行书草书),并用于自己的“片假名”书法。清末民初,东京、京都等城市的街头,常可见的一景是——几个中国留学生在街上走着,看见店铺招牌、广告上用汉字写就的某字体或某文句,总不禁停下步,指点赞叹,把味再三,不忍离去,其感觉此身一半是在异域,一半却是在盛唐……

浮世图(www.xing528.com)

在音乐上,日本人亦对中国的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情有独钟,这或许与日本人清雅的生活方式有关,或许与他们含有某种“悲悯”意味的审美方式有关。在日本的传统音乐会上,不难听出古典中国的天籁与禅意;而在日本的许多画里,哪里又能够分得出何为唐宋意境,何为东瀛笔墨?虽说明治维新以后,西洋画渐成日本画坛盟主,但在明治维新以前,沿袭中国水墨画的日本“墨粹”乃其国粹

上至典章制度,下到民间的习俗风气,日本无不受唐朝的影响。744年,唐朝改变纪年的称号,从此改“年”为“载”。11年后,日本也跟着改变,从天平胜宝7年(755年)起也改“年”为“岁”。729年起,唐玄宗把自己生辰列为国家庆祝的节日,称千秋节。775年,日本也设置天长节,作为庆祝天皇诞辰的节日。唐朝于713年把中书省改称为紫薇省,日本于749年也设紫薇中台,以代替原来的皇后宫职。唐玄宗特别重视《孝经》,744年特令家家户户都必须要有一本,日本于757年也下令户藏《孝经》……

至于游戏娱乐,凡在中国风行的,如唐代盛行踏歌,正月十五张灯,文人宴集常好以流觞曲水、分韵和诗等事为乐,这些在日本也同样传开,只要翻翻日本当时的记载或诗文集,几乎触目皆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以中国为师的年代,辣椒要叫唐辛子,南瓜要叫唐茄子,胡麻要叫唐胡麻,因为胡麻对中国来讲已是外来的,得冠以胡字,传到日本后,变成了双重外来,故又加唐字……在日本,直到本世纪初,进口货还叫唐物,洋货店还叫唐屋。甚至一种用小豆做成细馅、加糖精又凝结成块的被称作“羊羹”的小点心,也由去中国的和尚们带了回来,日后流行为列岛许多家庭的第一茶点。据周作人考证,这种豆沙糖在中国本来叫做羊肝饼,因为饼的颜色相像,传到日本,不知因何传讹,称为羊羹了。

汉唐时代便已豪放、瑰丽的中国文明,被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给屡屡打断,蹂躏糟蹋,元朝是一次大的断裂,清朝则是更大的一次断裂。汉唐文化却因日本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得以在这片列岛上保存。对此,辜鸿铭曾感慨道:“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辜鸿铭文集·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

如是说,当下的许多日本人肯定以为是冤假错案,当下的许多中国人更会以为是奇耻大辱。但客观地说,中国文明对于日本文明的哺育,至少在唐朝以前充满着云蒸霞蔚,光风霁月。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我们仍可以看到它们的余波流末。联军中打头阵的是日本军队,当时一位叫蓝登的西方记者注意到:“日本兵是联军中唯一对艺术品有欣赏能力的。虽然他们也当然像别人一样的抢劫,但都做得安静优雅。没有乱摔东西,也没有任意或不必要的破坏。他们搜集喜欢的东西,但不像抢劫的样子。我曾看到一处有日本兵进去过的房子,里面藏有一柜子的瓷器。他们像鉴赏家一样加以抚摸,并在杯子或瓶子的底部研究年代。对于粗劣的美国、俄国、法国、英国更不必说德国大兵,除了打不破的铜器、石器之外,几乎没有不打破的,实在难以比拟。”(梅龙·哈利斯、苏西·哈利斯著《日本皇军兴亡记》)

一队日本工兵即将参加进攻东直门

在日本期间,我的目光像一对花丛中发情的蝴蝶,老是在街头、车站、机场的标识、广告、店名上闪动。在日文里仍在使用的汉字中,琢磨当年造字者们的某种心态痕迹,对我来说不啻于旅途中解乏破闷的一件趣事,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

广岛的广,与广州的广,本是一个字,日文却写成広艺术,写成芸术。纪念,写成记念。介绍,写成绍介。募集,写成招聘。外国人写成异人。

有些完全以汉字组成的名词,在日文中意思也大相径庭,或者只是水中望月,有些朦朦胧胧的影子。如:汽车火车。手纸是书信。引越是搬家。宅急便是快递。风吕是洗澡。有料是收费。无料是免费。料金所是收费处。殿汤是男子温泉,姬汤是女子温泉……

从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异里,你是否能察觉,就是在以中国为师的年代里——在恭谨地放有徐福鉴真高僧的画像的神龛前,在那世世代代缭绕的轻烟淡雾与素菊的幽香中,其实日本人也有着很强的压迫感,日本文化早就埋藏有阴鸷的一只眼,憋着了一股向中国文化挑战的劲头?

以中国为师的集体有意识、无意识,或者说是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虔诚,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