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图片编辑的关系

中国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图片编辑的关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片编辑三论桥梁:图片编辑不可或缺银川会议十年来,中国新闻摄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图片编辑”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都是蒋齐生同志在银川会议上提出来的。图片编辑与摄影部主任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全国新闻图片编辑队伍建设起步晚,进展慢,人数少,效果不彰。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搞好新闻摄影的路径是必须解决图片编辑的失缺。

中国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图片编辑的关系

图片编辑三论

桥梁:图片编辑不可或缺

银川会议十年来,中国新闻摄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大小各报老总普遍重视新闻照片。与银川会议前只有冯锡良、范敬宜等少数几位得风气之先的老总在重视的状况相比,现在重视照片在版面上运用的老总多得不可胜数。而且都明白用好照片是报纸赢得读者、走向市场的关节点,是新闻改革的抓手。更有不少老总成了研究版面如何运用新闻照片的专家,比如《解放日报》的副总编陈振平。

2.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与银川会议前报纸版面上难得一见四栏照片的状况相比,现在四栏、五栏的照片太稀松平常了。照片做头条,头版发专题的也不算稀奇。更有天天通栏主打照片出现在头版上的,比如浙江的《青年时报》等;天天有图片版的,比如《北京青年报》、《钱江晚报》等。

3.优秀摄影记者、优秀自由撰稿人遍及各地。与银川会议前全国有知名度的摄影记者只有首都寥寥几位的状况相比,现在的“大腕”不仅量多了而且面也广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每三年评选一次“金眼奖”,至今年已是第四届了。这一措施促进了优秀摄影记者的成长,也促进了大量优秀新闻照片的问世。

但是,在这轰轰烈烈的表象之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就我国大多数报纸来说,尽管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尽管照片用多了也用大了,但在与文字新闻的比照中,新闻照片的优势依然显现不出来,就读者的接受、喜爱的程度而言,新闻照片似乎还不能和文字报道相提并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反差”呢?

我个人看法,因为这十年间我们忽略了整个新闻摄影链条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图片编辑。

说起“图片编辑”,大家都不陌生。“图片编辑”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都是蒋齐生同志在银川会议上提出来的。为什么“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能很快深入到各地各报老总的办报理念中,而“图片编辑”这一环节就一直没能引起各地各报老总的充分重视呢?

事实上,银川会议以后,南方有几家报纸曾设立过图片编辑这一职位,但没能形成气候,也没能在全国推广。究其原因,职责不明确是原因之一。按蒋老的原意,此图片编辑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平和较高的新闻素养,对新闻摄影有真知灼见,是业务上的权威。他应当是报社编委会成员之一,报社在讨论办报方针时应有他的发言权,特别是对版面安排总编辑应听取他的意见。平时则受总编辑的授权,决定新闻照片在各个版面上的运用。

由于国情的关系,当初南方那几家报社所设的图片编辑,显然没有这样的职级和权限。但问题却出现了:图片编辑与总编辑之间是什么关系?图片编辑与版面编辑之间是什么关系?图片编辑与摄影部主任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图片编辑能不能指挥摄影记者?能不能指挥通讯员队伍?等等。

因为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了目前我国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图片编辑,当然更不用说形成一支队伍了。尽管后来因为报纸版面越扩越多,照片越用越多,尤其是摄影专版的大量增加,需要有人来处理这些图片,于是不少报社的摄影部里增设了图片编辑职位,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的图片编辑,大多数是“图片版编辑”而非“图片编辑”。

有人把影响新闻摄影繁荣的三个主要方面:总编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作者队伍),比作是拍照片必需的一座三脚架,那么由于目前图片编辑这只脚还没伸开,这座三脚架就支撑不起来,就不能成为拍好照片的有效依靠。银川会议十年来,旨在形成共识、交流经验的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开过了五次;旨在促进中国摄影记者素质全面提高的“金眼奖”评选,今年将举办第四届;而旨在加强和推进新闻图片编辑工作的全国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和旨在促进图片编辑水平提高的“金烛奖”评选工作,今年均还是第一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全国新闻图片编辑队伍建设起步晚,进展慢,人数少,效果不彰。而恰恰是这个落后的现状,制约了中国新闻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繁荣新闻摄影的关键还是在于老总。这话只能说是对了一半。诚然,老总重视很要紧,老总不认可,一切无从谈起。但老总重视了就能解决一切吗?未必。因为老总不可能个个是摄影的专家、行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亲自决定每天的新闻照片。这种情况下,由图片编辑来居间调动指挥,承上启下,沟通采编之间的关系,由他来选择符合新闻摄影规律的好照片排上各个版面,尤其是要闻版,就显得十分必要。

如果让我来把影响新闻摄影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性界别一下的话,我认为是:总编辑是前提,(记者、作者)队伍是基础,图片编辑是关键。

不少同行觉得《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摄影工作比较好,我想这可能得益于一开始华东版就安排了一个专门对新闻照片进行居间调停的角色。去年8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通知华东分社总编辑曹焕荣参加第五次总编辑摄影研讨会,并要他提交一篇论文。他最想说的就是要建立起图片编辑这个环节,后来他向会议提交的论文的题目就是《用主要精力抓编辑》。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搞好新闻摄影的路径是必须解决图片编辑的失缺。他认为六年来华东分社摄影工作之所以在竞争中得以某种凸显,是因为有了专业编辑的一道职业化的加工和处理。曹焕荣同志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总编室长年从事版面编辑工作,我认为,他从他的切身体会中感悟出来的这一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报社老总思考和借鉴。

所以我觉得,现在是到了应该关注并解决好图片编辑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新闻摄影水平的关键时候了。

扬“长”:图片编辑要懂得图片

银川会议以后各地各报陆续设立的图片编辑,后来所以没能推广开来,除了前文所说的因素之外,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经图片编辑把关后见报的照片与没有把关时差别不大,没能提高版面的效果,让老总感到设不设图片编辑意义不大?

这就牵出了问题的另一面,即图片编辑是不是真正认识了新闻照片的特征和特性?认识了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新闻摄影规律?(www.xing528.com)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得先说一下华东分社第一任总编辑吴长生与我的两次对话。第一次是1996年,那时华东版的新闻照片已经形成特色,《今日聚焦》和《华东写真》已经成为在读者中叫座,在同行中叫好的品牌了。吴长生对我说:“人民日报总社版面上的照片用得也不是很小,华东版版面上照片用得也不是很多很大,单从数量和篇幅来说,华东版与总社差不多,但为什么华东版上照片好评如潮,而总社版面上的照片总让人喜欢不起来?”第二次是1998年,他又对我说:“这两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现在解读出其中的奥妙,你看对不对。我假设:如果总社版面上所登照片的题材改用文字去报道,效果会怎样?答案是:改用文字去报道的效果要好于照片;如果将华东版所登照片的题材改用文字去报道,效果会怎样?答案是:这文字报道的效果明显不如照片。”吴总显然是说到了点子上。华东版这几年与其他兄弟媒体的差异就在于,我——一个无图片编辑头衔,事实上在做图片编辑工作的人,认识并坚持了这个看起来是不怎么显眼,实际上却是非常关键的理念。

我依据多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认识到:新闻摄影有着自身的规律,我们应当遵从这个规律。新闻照片与文字新闻尽管都是报道新闻的两大主要手段,但各有各的特性,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应该明白,决不能拿文字报道的思维方式套用到新闻照片上来。

所以,作为一个图片编辑,除了也要像总编辑那样,要考虑出手的图片必须和党的总体报道方针相吻合以外,更多考虑的应当是新闻照片的个性、特性和扬长避短问题。被你所选中的新闻照片要有丰富的形象语言,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定格的画面是所报道的新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那个“瞬间”。

论述到这里,大家也都可以想象得到我每天选稿的方式了。我当然关心新闻照片的政治因素,但我决不把照片的政治因素作为全部的标准。事实上目前我所收到的99%以上的照片,其政治标准都是合格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照片本身。在具体选用新闻照片时,主要看这幅(组)照片是否符合新闻摄影规律,也就是像吴长生说的,用反推法审视一下:这个题材假如改用文字去报道效果会怎样?如果文字效果好于照片的,那么就弃之不用,如果文字效果不如照片的,那么就加以选用。

经图片编辑之手所选用的照片,在版面上应当展示出新闻照片特有的魅力,其生动性、感染力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比的,其作用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替代的。那么久而久之,新闻照片在版面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地位。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图片编辑在整个新闻摄影链条中的作用和图片编辑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本次会议研讨的议题中就有“图片编辑如何科学地使用照片”。此议题提出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及从业同仁已经认识到,目前报纸上出现的照片盲目地唯大唯多的现象并非是好的兆头,看到了版面上照片的数量增了,篇幅大了,但效果并没有因之而提升的现实。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讨,形成“该大则大,该小则小,科学地使用照片”的共识。对此,我赞同。但我以为,“该大则大,该小则小”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该登的登,不该登的不登”。如果把不该登的登了,即使做小,也是在浪费版面,如果再把不该登的做大了,那等于亮出照片的命门、死穴,任由文字给你往死里打。图片编辑只有把握住了“该登的才登”这个前提,接下来才可以依据照片新闻价值的高低,瞬间把握的好坏,画面形象语言的丰富与否,来作出“该大则大,该小则小,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成组则成组,该单幅则单幅”的科学选择。

那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七年来在照片的运用上,遵从新闻摄影规律,讲究扬长避短,坚持“该登的登,不该登的不登”这十字诀的成效如何?下面两组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一是1996年至2000年五年间在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复评中,由华东版首发的新闻照片共获得金牌4块,银牌6块,铜牌18块(其中在中国新闻奖定评中,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平均每年5.6块奖牌,2000年度更创下了11块奖牌的新纪录。

二是1995年至2001年在华东分社七次读者问卷调查中,要闻版摄影栏目《今日聚焦》在“您喜欢的栏目”的问卷中位居第一;摄影专版《华东写真》在“您喜欢的版面”的问卷中位列前茅。

大家知道,获奖是有一定概率的。能在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复评中大面积获奖,说明华东版所刊登的新闻照片,更多地符合新闻摄影规律;摄影版和摄影栏目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说明华东版所刊登的新闻照片,更加为读者所接受。

避“短”:图片编辑要善于借力

前文论述了图片编辑应当懂得照片的长处与短处,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张扬照片的形象语言,以让照片在版面上产生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不能比拟的优势。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但图片编辑对照片的不善于理念分析,无法展示“瞬间”以外的上下左右、前因后果的短处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呢?

华东版这几年一直想在“避短”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求助于读者。

华东版在2000年度的读者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对报道新闻事件的照片,你更希望看到:①大幅单张照片;②一组照片;③有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的照片”。调查结果令人意外。选择“有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的照片”的读者多达56%,超过了选择“大幅单张照片”和“一组照片”两项读者的总和。

我们不妨对读者的这项选择作一剖析,就会发现现在读者绝不是抱欣赏的心态来阅读报纸上的照片的,相反是抱着阅读新闻的心态来阅读报纸上的照片的。这个心态告诉我们,读者需要有视觉冲击力的、心灵震撼力的照片和与照片相配合的能完整交代新闻五要素的文字来吸引他们读完摄影报道。应当说,这个心态是符合“读者看照片是先看画面再看文字说明”这一传统理论的,也符合进入“读图时代”的时代特征的。

既然读者不满足于只读一幅或一组照片,既然读者在喜欢照片的“直观展示”和“一图胜千言”的个性之外,还对照片不善理念分析、无法深度表达的缺陷表示出了某种不满足之感,那么我们完全可能在“有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这点上作些尝试。于是我们从2001年起果断地将摄影版《华东写真》保持了六年之久的《一周回眸》栏停掉,改为《热点回眸》。分成以用较详细的文字来交代新闻事件背景的《焦点综述》和以观点鲜明的点评来议论新闻的《热点评说》两个子栏目,交替或同时刊出。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2001年年底的读者问卷中,希望“有较详细文字相配合”的回答达到了72%,一年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同时在“您最喜欢的栏目”的回答中,在全部29个栏目中《焦点综述》以4741票位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要闻版的摄影栏目《今日聚焦》,5782票),《热点评说》以3442票位居第七。这两个“有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的栏目当年问世当年就得高票,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两则数据起码说明:①读者喜欢并接受“用文字来弥补照片的弱点”;②用“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是解决照片不善理念分析,无法深度表达的缺陷,全面提升照片在版面上地位和作用的有效方法。

2002年2月28日

附记:本文是我为参加首届全国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而写,后因此文而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图片“金烛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新闻论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