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合理建设的关键

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合理建设的关键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目前的城市雕塑状况而言,我们的评价体系工作还远远不够,或者说还未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建立合理的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是我们城市雕塑工作的首要工作。

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合理建设的关键

第三节 如何建立合理的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

中国城市雕塑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开放性的公共对话姿态;其二,合理的美学评价标准。政策性的开放机制结合灵活的资金来源是城市雕塑艺术得以获得新生的有力保障,而明晰的美学考量标准为城市雕塑的整体水准提供了保证。

就目前的城市雕塑状况而言,我们的评价体系工作还远远不够,或者说还未真正开展起来。就公众参与的方式来看,目前只有大型城市雕塑建设才会进行公示,而且一般对公众的公示还存在两点严重的缺陷:(1)公众面对的是由政府及专家机构内定的几个方案,其结果是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并且由于各利益部门的相互作用及对公众判断能力的低估,其雕塑形式往往体现出折中主义的样式;(2)我们还未形成达成共识的美学评价体系,所以,目前对于城市雕塑的评价大多停留在题材及内容的推敲上,雕塑形式也大多以写实创作为主,关于美丑的概念基本出于个体的审美经验。在我国目前低水平的审美教育状况下,这种个体经验的实质内涵是个巨大的问号。

因此,建立合理的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是我们城市雕塑工作的首要工作。只有在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及实质性上的突破,才能真正做到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也才能够使城市雕塑这样的陈旧概念转换为更具开放思路的公共艺术;只有在全民审美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城市雕塑的整体档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做到这两点,笔者构想了如下几条实施办法:

其一,改变城市雕塑公示形式,报刊、电视、网络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凡的覆盖力和渗透力,大力运用这些现代传媒机制更大力度地发动公众的参与意识,并且更广泛的宣传机制有利于遴选工作的透明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倾轧对城市雕塑公示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其二,各级城市主管部门可以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除了各种与工业、农业相关的博览会外,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艺术展示活动,将艺术品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从而让公众了解艺术、欣赏艺术,进而主动地参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建设工作。

其三,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一定要使用专业的、有经验的艺术工作者担任领导,建立起完备的评论家小组,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专家合理的解释和引导下,全民审美意志的体现。

其四,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强化城市雕塑在城市居民中的重要地位。1992年美国费城的费蒙协会编印了全市的公共艺术品地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当然,我国的公共艺术建设还很落后,但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全世界最悠久最连贯的城市文化历史,我们甚至可以将遍及各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一起列出,强调历史的文脉依据和艺术节点,这对于培养城市居民乃至全民族的自尊自信,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

【注释】

[1]如塞拉的《倾斜的弧》(纽约联邦广场,1981年)引发的法律之争。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8

[3]凯·埃·吉尔伯特.美学史(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27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3

[5]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2

[6]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3

[7]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0

[8]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六册)[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6

[9]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31(www.xing528.com)

[10]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3

[11]李国春.美育使人的情感上升到审美状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1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4

[13]鲁迅.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3

[1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46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47~152

[1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43

[17]埃伦·H·约翰逊著;姚宏翔,泓飞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C].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221

[18]杜安·普雷布尔,萨拉·普雷布尔著;武坚,王睿,竺楠,马海良译.艺术形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243

[19]埃伦·H.约翰逊著;姚宏翔,泓飞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223

[20]黄建敏.百分比艺术:美国环境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0

[21]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77

[22]N.沃尔斯托夫著,沈建平,张宁,罗筠筠,马先操,穆毅鸣译.艺术与宗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3

[23]许纪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4

[24]N.沃尔斯托夫著,沈建平,张宁,罗筠筠,马先操,穆毅鸣译.艺术与宗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

[25]丹尼尔·格兰特,彭筠编译.“公共艺术是危险的”——丹尼斯·奥本海姆访谈[J].世界美术.2006:4

[26]本节参照了李松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中《何为好的城市雕塑?》的部分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