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雪地里的小画家》:擦亮语言的八讲

《雪地里的小画家》:擦亮语言的八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要解读的文本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作者是程宏明先生。这缘分源于当时我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我从语文意识的角度对当时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做了一些解读,其中就有《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第二对矛盾,是内与外之间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是睡与醒之间的矛盾。什么是擦亮语言?所以,我们今天讲“擦亮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细读文字。

《雪地里的小画家》:擦亮语言的八讲

今天要解读的文本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作者是程宏明先生。

说到程先生,我跟他之间还有一段特殊的缘分。这缘分源于当时我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我从语文意识的角度对当时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做了一些解读,其中就有《雪地里的小画家》。我解读了这首儿歌的文本秘妙,分析了这首儿歌的艺术特色。这篇文章发表在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师》上。程宏明先生看到了,就给我来信,手写的,长长的三页纸。在信中,他说读到我写的解读文章很兴奋,很激动,觉得找到了知音。后来,我邀请他到学校来给老师做了一场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教学”的专题讲座。

讲座结束以后,程宏明先生跟我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说,在香港的一次儿童文学研讨会上,香港的几位同行向他提了一个建议,说他创作的这首《雪地里的小画家》,香港也有很多老师和孩子特别喜欢,但他们觉得最后的那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可以把“青蛙”换成“小熊”:“小熊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为此,他们还罗列了不少理由来支持这样的修改。程先生当时有点把握不定,就征求我的意见。好,我就先卖这么一个关子,后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回到这首儿歌。在第二讲,我讲到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策略——把握结构。我们知道,对任何一个文本的解读,都是不能离开结构把握的。我们先从结构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通读整首儿歌,我们发现,它可以分解成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下雪啦,下雪啦”开始,到“几步就成一幅画”结束。这个部分是什么结构呢?敏感的老师马上就能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你看,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是总起;“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是分述;“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是总结。

第二个部分,就是最后两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前一句是设问,后一句是答问,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问答结构。

整首儿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分总结构,第二部分是问答结构。但是,我们要讲的是整首儿歌的结构,不是其中某个部分的结构。那么,整首儿歌是什么结构呢?

其实,整首儿歌的结构就是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觉得,这两个部分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它们就像是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我们具体展开来说:(www.xing528.com)

第一对矛盾,是多与少之间的矛盾。前面部分,是“一群小画家”,有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一群”,这是多。后面部分,只有一只青蛙。一个多,一个少,形成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内与外之间的矛盾。前面部分,活动地点是在雪地里,在户外;后面部分,活动地点是在洞里,在里面。一个外,一个内,形成矛盾。

第三对矛盾,是睡与醒之间的矛盾。前面部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里玩耍,当然是醒着的,玩得很开心,现场很热闹。后面部分,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他为什么会睡着,而且一睡就是一个冬天?因为青蛙是冬眠动物,这里渗透了一点科学常识。一个醒,一个睡,形成矛盾。

这三对矛盾是外显的,比较容易分辨。我们一步一步地推进,再做深入分析,看看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矛盾。

第四对矛盾,是动与静之间的矛盾。前面部分,大家都在玩,当然就是动的,激动,灵动;后面部分,青蛙一直在睡觉,当然是静的,安静,平静。一个动,一个静,形成矛盾。

第五对矛盾,是虚与实之间的矛盾。前面部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他们在干什么,用什么画,画了什么,这些都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这是实写。后面部分,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有人看见吗?好像没有。那是一种猜想,一种估计,这是虚写。一个实,一个虚,形成矛盾。

第六对矛盾,是疏与密之间的矛盾。前面部分,出现密集的意象: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是密集的意象;他们画的作品,竹叶、梅花、枫叶、月牙,也是密集的意象。后面部分,只有一个意象,睡觉的青蛙,这就显得非常疏朗。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一个密,一个疏,形成矛盾。

这样的矛盾对比,形成一种审美张力,使这首儿歌有了某种特殊的节奏,形成了很好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会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

当然,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把握结构,而是擦亮语言。什么是擦亮语言?为什么要擦亮语言?我们应该怎样去擦亮语言?

关于这个策略,我想先引用大文豪歌德的一句名言:“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根据歌德的阐述,文本解读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内容、含义以及形式。

第一个层次是内容。内容是最显性的层次,因为人人看得见,专业读者看得见,普通读者也看得见,凡是识字的都看得见。所以内容这个层次,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解读。文本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去发现文本的精髓之地,而精髓之地往往是隐蔽的、暗藏的。

第二个层次是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那就有了某种遮蔽,解读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文本意义。

第三个层次是形式。这是藏得最深的,用歌德的话来说,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言下之意,在形式面前,大多数人都是睁眼瞎,眼睛睁着但是看不见。而作为语文老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读者,我们应该练就这样的功夫:面对形式,我们要看到形式的秘妙,看到形式所蕴含的表达效果和价值,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形式,从整体上来说就是结构;从局部来说,最小的局部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一个的文字,这是构成形式的要素。所以,我们今天讲“擦亮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细读文字。说到文字,有人可能会有一种误解,觉得文字只不过就是声音的记录,声音的符号,声音的物质载体,好像它从属于声音。我认为这样的见解失之偏颇,事实上,中国文字有它独立的地位,有它特殊的价值。《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相传,仓颉造字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天雨粟,鬼夜哭”,天下了一场粟雨,鬼在晚上啼哭。仓颉作书,天为什么会下粟雨,鬼为什么会夜哭?那是因为“人生聪明识字始”,有了文字,人类的经验就可以被记载下来,就可以代代相传;因为文字,人类告别了蒙昧;因为文字,人类的智慧被显化出来。文字而后文章,文章而后文化,文化而后文明,这是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的大事,难怪“天雨粟,鬼夜哭”了。所以,文字的意义和价值,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样——不过是声音的记录而已。

我们今天讲“擦亮语言”,其实就是要细读、咀嚼、品味文本形式的最基本因素:一个一个的文字。现在,我们就运用“擦亮语言”的策略,来解读《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个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