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架构和组织机制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架构和组织机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一般根据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具体来看,董事会承担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确定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偏好。商业银行通常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根据高级管理层的授权,部分代行总行行长室的职责,行使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机制司库是商业银行直接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职能单位。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架构和组织机制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及银行日常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搭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及相关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行长层)以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这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商业银行一般根据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具体来看,董事会承担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确定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偏好。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代为履行董事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向股东大会报告。高级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变化,并向董事会报告。商业银行通常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根据高级管理层的授权,部分代行总行行长室的职责,行使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是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具体管理工作。总行审计部履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审计职责,负责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机制(www.xing528.com)

司库是商业银行直接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职能单位。司库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单位,通常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由资产负债管理、资金管理、定价管理、量化计量等多个实际职能团队组成,共同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高效的司库运作模式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司库内部需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团队协作完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各项重要工作(见图4-2),具体包括:一是宏观政策研究,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及利率动态,前瞻地把握宏观和市场流动性运行趋势;二是量化策略分析,开展流动性风险计量评估及测算工作,揭示风险的变化及趋势,报告银行流动性风险情况及预期变化,提出管理策略和改进措施;三是资产负债管理,根据流动性风险状况开展日常的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调整优化,以及FTP管理;四是资金交易,日常清算性账户和资金头寸管理,构建合理的投融资流动性组合。

图4-2 司库运作模式

另一方面,司库作为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指挥部,需要建立顺畅高效的决策机制。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短、中、长期目标,司库磋商、决策频度和流程也应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司库每日、每周、每月会组织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讨论会,确定次日、未来一周、未来一个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