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词义变化研究:从古至今的词义扩大、缩小与转移

汉语词义变化研究:从古至今的词义扩大、缩小与转移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联荣汉语中的词,有一些从古到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一些基本词汇,这使得语言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所以,我们就需要看一看这些词的意义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发生的。以上举的这些词与今天相比,有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词义范围的变化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就名词来讲,词义的扩大是指称的事物由小类变成了大类。偏义引申是词义缩小中的一小类。

汉语词义变化研究:从古至今的词义扩大、缩小与转移

张联荣

汉语中的词,有一些从古到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一些基本词汇,这使得语言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不然,几千年前的话咱们怎么能懂呢?不过还有相当一部分词,它们的意义从古到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是新的意义产生了;或是旧的意义消亡了;不光是有的理性意义发生了变化,有些附加意义也有了变化。每个时代词义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这就是词义的时代性。所以,我们就需要看一看这些词的意义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内容),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变化的途径和原因)。

先看下面的例子:

年 《史记·佞幸列传》:“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年,指收成好。

熬 《周礼·地官·舍人》:“共(供)饭米熬谷。”熬,指烤干。

慢 《古今小说·滕士尹鬼断家私》:“回到家中,偶然脚慢,绊着门槛一跌。”慢,指没放在心上,不小心。

寄 《醒名花》九回:“奈胡寇猖獗,恐一时要征战,衙门不是稳便之所,故此只叫小人寄书来安慰了夫人们。”寄,指传送。

文学 《史记·儒林列传》:“儿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文学,指文献典籍。

文明 《南史·陶潜传》:“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这里,文明指社会昌明。

亲戚 《墨子·节葬下》:“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这里,亲戚指父母。

以上举的这些词与今天相比,有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词的古义如果与今义相差甚远,根本就看不懂,容易引起我们的警觉,倒是像上面所举的“寄”“亲戚”这样一类词,我们自以为一看就懂,反而容易搞错。《荀子·性恶》篇一开头就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唐代的杨惊解释说:“伪,为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谓之伪。”可见这里的伪就不是虚伪的意思,是指后天人为的,经过加工改造的,与先天的性相对。《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献公夫人骊姬欲陷害太子,在酒肉中下了毒给献公吃,“(公)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狗和小臣是不是都死了呢?在现代汉语中,“毙”的主要意思是死,如击毙、毙命等。狗和小臣都中了毒,看来死是肯定无疑的了。但在旁边的献公说来,看到的只是小臣与狗倒下了,死没死他一时是无法判断的(如果倒下去再没起来,就可以肯定是死了)。《说文解字》“毙”字条引用了这个例子,解释为“顿仆”(倒下),就很正确。所以,了解词义的发展,先要有一个历史的观念,不要轻易地以今律古。

词义范围的变化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这是说指称的对象由小类变成了大类。菜的变化是人们常举的一个例子。菜,《说文解字》里讲是“草之可食者”,指植物性的蔬菜,所以古人把葱、姜之类称作“辛菜”(有辛辣味),后来肉类、蛋类都可以称作菜,指称的范围扩大了。再比如:

匠 古指木匠。《庄子·马蹄》:“陶(陶工)匠善治埴(zhí,黏土)木。”后指匠人。

皮 古指兽皮。《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草绳)。”后兽皮、人皮都称皮(现代有植皮、皮肤等说法)。

动词的例子如:

采 采摘植物的叶果。《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后泛指采取。

涉 渡水。《诗经·卫风·氓》:“送子涉淇。”引申指通过、经历、涉世、涉险。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就名词来讲,词义的扩大是指称的事物由小类变成了大类。就动词来讲,词义的扩大是动作行为的范围扩大了,比较:采薇/采矿、采购;酒醒/睡醒、清醒。

(2)词义的缩小。与扩大相反,缩小是说指称的范围由大类变成了小类。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虫 《说文解字》作“蟲”,过去动物通可称虫。《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有毛虫(如麒麟)、羽虫(如凤凰)、介虫(如龟)、鳞虫(如龙)、裸虫(指人)的说法。《水浒传》中把老虎叫大虫。后主要指昆虫

禽 本指猎取的对象。《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三国华佗五禽戏,就包括猿、虎的动作在内。后主要指飞禽。

丁壮 《汉书·于定国传》讲一位年轻寡妇侍奉婆婆十分勤苦,她的婆婆对邻居讲:“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后来丁壮主要指男性。

席 席是一种片状物,古代坐卧用之都可称席。《诗经·秦风·小戎》:“文茵畅毂。”《经典释文》:“茵,车席也。”“文茵”是车上的一种虎皮垫子,《释文》也称席。《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席于军门之外。”指布席而坐。现在,席指卧具,不指坐具。

在讨论词义缩小的时候,有一种情况需要单独提出来说一说,这就是偏义引申。先看一个例子:

寡 古代男女均可称寡。《小尔雅·广义》:“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墨子·辞过》:“内无拘女(宫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后指女不指男。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偏义引申,这是讲一个词的指称对象有时包含有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在使用中长期偏指一面,意义范围缩小了。

再比如:

祥 指预兆,包括吉凶两个方面。《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论衡·异虚》:“善恶同时,善祥出,国必兴;恶祥见,国必亡。”后偏指吉的一面,双音词有祥瑞、呈祥。

处分 一般指处置。《晋书·杜预传》:“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后指对坏人坏事的处理。

偏义引申是词义缩小中的一小类。

(3)词义的转移。先看一个人们常用的例子。兵,本指兵器,成语有弃甲曳兵、兵不血刃等,后又转指士兵,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作词义的转移。比较一下:(www.xing528.com)

1(兵器):作战时用来杀伤对方的器具。

2(士兵):作战时用兵器杀伤对方的人。

咱们比较分析可以知道,两个定义有一定联系(兵器—用兵器),但是所指的对象变了,由器具变成了人。器具和人分属于两类事物,这就是说,兵这个词指称的对象由一类事物转向了另一类事物;换句话说,词义由一个范围转入了另一个范围。再比如:

孩 原指小儿笑。《老子》:“如婴儿之未孩(未孩是说还不会笑)。”后转指小孩。

名胜 指才艺超群的名士。《世说新语·文学》:“宣王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又指风景优美的地方,古迹名胜。

声音 古可指音乐。《礼记·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后又指乐人。《安禄山事迹》卷上:“赐庄宅各一所,杂彩绫罗、金银器物及声音口等。”

室 本指屋室,转指妻。《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双音词有妻室。

浅近 由空间转指时间。《晋书·傅玄传》:“六年之限,日月浅近。”

脚色 古代有履历的意思。宋周必大《奉诏录》:“奏议先令吏房取见本人脚色。”后又指人。

◎我思我在

1.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方式,请各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2.“古今异义”现象体现了“词义的时代性”。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异义词。请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有何变化,并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给它们归类。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②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

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⑧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林黛玉进贾府》)

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五人墓碑记》)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常见义不同,请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惟忘归,可以终老。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①胜:

②援:

③周:

④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