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岁决定孩子一生:好老师与孩子自主的教育理念冲突

3岁决定孩子一生:好老师与孩子自主的教育理念冲突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好老师”就意味着学了很多对孩子没有好处的东西,脑子里充满了跟“孩子自主”相背离的观念。我们一定要认识到,3岁的孩子内心有一个“老师”,一直准确地引导着他们。大部分老师常常忍不住打岔,指导孩子,比如,老师可能觉得自己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可孩子也许喜欢先复杂后简单,甚至有时跳跃式地做一件事。所以,习惯受内心引导的孩子是无法跟喜欢指导别人的老师相处的。

3岁决定孩子一生:好老师与孩子自主的教育理念冲突

对于3岁的孩子,似乎可以这样说,他们之前用心灵探索世界,现在是用双手探索世界。他们要继续完善以前获得的各种能力,比如语言等。他们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一直到4岁半,他们都还要继续充实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心智仍然具有精神胚胎时期的吸收能力,而且不知疲倦。现在,双手又成了他们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这时,他们的发展主要依靠双手,而不是靠两只脚到处行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持续玩耍很长时间。如果让他们双手持续不停地忙碌,他们反而像水中的鱼儿一样快乐。成人把这个时期叫作“幸福的游戏年代”。

市场上也有很多为满足孩子游戏活动的需求而设计的玩具,但它们并不都是有助于儿童心智发展的工具。孩子想去触摸每一件东西,可是成人只给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沙子和水等,而拒绝提供其他东西。当他们玩腻了沙子,成人就给他们玩过家家的玩具,有小厨房、小屋子、小钢琴,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能使用的东西。成人看出孩子想学着大人那样做家务事,可是给他们的东西又不是真的。

孩子没有人陪,父母会扔给他们一个假人——洋娃娃。不过,洋娃娃或许比很难陪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要现实一些。可洋娃娃不能说话,也不会回应孩子对它的爱,只能勉强地被孩子当作接触社会的代替品。玩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觉得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帮助。有玩具当然比没有东西玩要好,可问题是孩子很快就会对一种玩具感到厌倦,然后再要求得到新的玩具。有时候,孩子会故意把玩具弄坏,人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喜欢把东西拆成碎片,或者是因为他们有破坏的欲望。其实这都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孩子没有合适的东西可以使用。孩子会因此变得无精打采,不能专心,心理还会慢慢地偏离正轨,甚至出现人格的扭曲、偏差。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很想认真地在各方面模仿成人,让自己更加完美的,只是他们的努力总是受到成人的否定。

有人这样认为: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可悲。生活在简单社会的孩子是比较平和、快乐的。他们能够自由地使用周围的东西,不用担心会把它们弄坏,因为那些东西都不昂贵。在他们的妈妈洗衣服或者烤面包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可以在旁边参与,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他们就能为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3岁的孩子需要为自己工作,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如果给他们一些根据他们的身材比例制作的东西,允许他们学着成人那样去操作,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平和、满足。

所以,新的教育方式是为孩子提供符合他们能力的东西,来引起他们进行活动的兴趣。就像成人在家或在田地里工作的方式一样,孩子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家和田园。不需要给他们洋娃娃,要给他们一群小伙伴,让他们去感受社会生活。

当我们除去了这些障碍,把虚假的玩具抛到一边,给孩子真实的东西时,他们的反应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会有一种不同的人格表现,他们会坚持自己独立地工作,拒绝成人的帮助。他们明确地表示要自己做事,让很多母亲、保姆、老师都感到吃惊。现在,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成人只需要在孩子旁边进行观察即可。

很多年前,我在罗马很幸运地看到了一件事,那是在特殊的情形下看到的。如果当初我们的学校是在纽约的高级住宅区创办的,可能就不会拥有现在这样引人注目的成就。就像在贵族学校虽然拥有丰富的物品,但很多事情却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一样。(www.xing528.com)

当时,我们拥有3个有利于实验观察的环境因素:

学校位于极其贫穷而且条件非常艰苦的地区。穷人家的孩子可能在物质条件上比较贫乏,但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们的内心是富有的。

孩子的父母大多是文盲,不会向孩子提供“自以为是”的帮助。

老师都不是专业教师,也因此没有传统教育偏见的束缚。

假如在富人区进行这个实验,或许就不会成功。因为当地政府可能会找来“最好”的老师。而“好老师”就意味着学了很多对孩子没有好处的东西,脑子里充满了跟“孩子自主”相背离的观念。他们只知道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孩子,结果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要想取得实验的成功,最好选择贫穷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创造他们没有经历过的环境,提供设计科学的教具,来激起孩子的强烈兴趣,唤醒他们的专注力。40年前的这个实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人们从来没有看过3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然而,专注只是孩子的一种基本表现,随着实验一项接一项地进行,孩子投入地沉浸其中。在过去的环境中,他们无法得到满足,于是注意力常常跳来跳去,不能集中地对待任何一件事。但我们已经证明,这种情形不是他们真正的性格表现。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3岁的孩子内心有一个“老师”,一直准确地引导着他们。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是自由的,意思就是说他们的内心是被强有力的自然法则所引导的。这样的孩子会把工作做得很彻底。比如,我们本来只期待他们擦桌面,可他们连桌脚、桌边、缝隙都擦到了。如果老师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不去干涉他们,他们就会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大部分老师常常忍不住打岔,指导孩子,比如,老师可能觉得自己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可孩子也许喜欢先复杂后简单,甚至有时跳跃式地做一件事。所以,习惯受内心引导的孩子是无法跟喜欢指导别人的老师相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