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探索:重庆历史文化的维度与命名

深度探索:重庆历史文化的维度与命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对重庆文化形态的划分无疑是有历史根据、内容支撑的。他认为,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基础,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色。综上所述,“巴渝”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虽有不同层面的含义,但因其具有历史延续性、文化丰厚性、地域代表性,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命名的首选是可以成立的。

深度探索:重庆历史文化的维度与命名

关于重庆历史文化的形态,得到官方和学者较多认可的主要有以下五种主导文化: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享誉世界三峡文化、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化、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独树一帜的移民文化。在五种主流文化之外,有学者认为还有第六种主要形态。即在上述五个文化基础上,一种观点认为应加上统战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加上工商文化。此外,也有专家提出开埠文化、民族文化等都应该作为重庆的主导文化。

上述对重庆文化形态的划分无疑是有历史根据、内容支撑的。但仔细审视,这其中仍有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类型太多,不易为普通民众理解和记忆,即使专家学者也难以就此形成统一认识。二是重庆历史文化形态缺少充分概括,没有如海派文化、湖湘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等简便上口且叫得响的一个总名称,品牌不突出,形象不聚焦。三是无论是5个还是6个文化,其分类标准不合理,互相之间多有交叉。例如三峡文化是按照地域特征划分的,移民文化又是按类别划分的。又如,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严格来说是总分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四是“5+1”主流文化的认定缺少标准和参照,古老的巴文化、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刻文化、客观上具有开放意义的开埠文化、多彩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等,都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瑰宝,谁来确定、怎么确定她们不属于主流文化?五是部分主流文化虽然具有突出性,但并不具有独特性。例如,移民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足以彰显其对重庆的特殊意义。

大足北山转轮经藏窟

关于重庆历史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处理,著名文化专家王川平先生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重庆卷》一书中,将重庆历史文化归总为“1+2”体系。他认为,重庆文化是个性鲜明的巴渝文化,其主体构建是巴文化和三峡文化。著名文史专家周勇先生在《答“重庆文化之问”——对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2+4结构”体系,对不同文化的地位做了新定位。他认为,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基础,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色。两位专家的认识十分有见地,启发了笔者将这一问题继续深入思考下去。

一般来说,常见的文化划分方法有三个不同的视角:时序文化、类型文化、地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种文化就属于按时序划分出的主导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深度和当代高度。而通常所说的军事文化、交通文化、农业文化、饮食文化等则属于类型文化。类型文化既可以按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内容划分,也可以按性质、行业、人群、功能、社会等划分。类型文化在理论上具有自洽性,但由于分类大小、标准、角度等难以统一,实践操作上往往花样百出,文化命名容易流于泛化。地域文化是综合考虑环境、历史、人文等要素,以具有一定共同特点的、要素组合关系的区域构成来分类的文化。类型文化和地域文化织成文化的经和纬,时序文化决定发展的厚度,三者共同组成文化的立体结构。现实中,任何一个文化都具有时间、空间和内涵特征,因此,无论哪种维度划分出的文化,都会同时兼具另外两个维度的特征。(www.xing528.com)

从世界史的视角看,中华文化是世界范围内一支举足轻重、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她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是由类似于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三晋文化等若干板块有机构成的。重庆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这片地域的空间展开,我们不可能用5个、6个或更多的文化定义来谈论她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应该使用1个、也只能用1个代表性名称来指称地域文化。笔者认为,这个名称以“巴渝文化”最为合适。

“巴渝”一词,始见于汉代“巴渝舞”,原为先秦时期巴人的战舞名称,从汉初进入宫廷直至唐代,历代文献多有“巴渝”“巴俞”之称。巴渝也是一种歌名、曲名,《说文解字》之《切韵》:“巴歈,歌也。”梁简文帝诗有“若奏巴渝曲”句,《康熙字典》:“歈,音俞,巴歈,歌名,本作渝。”唐代诗人刘禹锡明确指出三峡一带的竹枝词就来源于“巴歈”,故竹枝词、竹枝歌又称“巴渝辞”。巴渝也有地名之意。巴具有巴人、巴地、巴国、巴文化的含义,今重庆市域范围又是古代巴国、巴郡的主要分布地。秦汉时期巴郡有“渝水”,为嘉陵江中游一段的专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认为今渠江为渝水。隋开皇三年(583年)至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今重庆主城及周边地区又名为“渝州”。唐杜甫有“水散巴渝下五溪”诗,可见“巴渝”还有人群的意义。随着巴人的扩张,“巴渝”一词涵盖的地域范围因而也扩大到三峡地区和武陵山区,这在文献上是有明证的。综上所述,“巴渝”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虽有不同层面的含义,但因其具有历史延续性、文化丰厚性、地域代表性,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命名的首选是可以成立的。

也有专家提出,直接用“重庆文化”来统称更为合适,笔者难以苟同。一是以现行行政区划名来命名不符合地域历史文化约定俗成的命名规则;二是“重庆文化”的内涵面向更为广阔,历史文化仅为重庆文化的组成部分;三是虽然“重庆”得名历史悠久,但在古代,“巴渝”的历史演进更完整,更能涵盖今重庆市的地域范围,与现代行政辖区的刚性相比,更具有包容性。从大的方面说,巴渝代表了四川盆地东部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相对成体系的文化传统;从小的方面说,“渝”作为今日重庆之简称,“巴渝”具有文化大传统与现代行政区划相结合的意义,既能精准反映重庆文化的地域范围,也能展现与历史的传承关系。

綦江二蹬岩东汉崖墓舞蹈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