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藏书史: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和传承

中国藏书史: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和传承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人类为了阅读、鉴赏,校勘、研究和利用的目的,而进行的收集、典藏、整理图书的活动。在这六种解释中,与本书有关的是第三种,即书籍。据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藏书史是一门总结中国历代藏书事业发生、兴起、发展、繁荣、鼎盛及其转型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研究中国藏书的历史,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全面认识。

中国藏书史: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和传承

藏书,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图书典籍。它是人类为了阅读、鉴赏,校勘、研究和利用的目的,而进行的收集、典藏、整理图书的活动。

那么,什么是图书呢?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图书”两字的字源上加以追根溯源。根据《辞源》的解释,“书”字在古代有六种意义:一是记载,写作;二是文字,字体;三是书籍;四是书法;五是书信,尺牍;六是《尚书》的简称。在这六种解释中,与本书有关的是第三种,即书籍。如《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说文解字》叙论:“著于竹帛谓之书。”“书”古代又有概括载籍的涵义,如司马贞在给《史记·礼书》的“书”字作注时解释曰:“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而“图”字,则有以下八种意义:一是计议,谋画;二是设法对付,谋取;三是绘,画;四是所绘的画;五是地图;六是河图的简称;七是法度;八是地方区划名。其中第五种解释与本书有关,如《周礼·义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注:“如今司空舆地图也。”另《战国策·燕策三》所说的“图穷匕现”的“图”字也是指地图。

对“图书”一词的涵义,历代学人多有论述。如司马迁《史记·箫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易经·系辞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书籍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的简牍帛书。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论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古文尚书·序》中也有这样的话:“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至夏商时期,简书和帛书等更是大量出现。当然,随着书籍的正式产生,与之相关的藏书活动也就开始出现了。《墨子·天志下》所说的“有书之竹帛,藏之府库”,便指此。

但“藏书”作为一个术语,迟至战国末年才开始出现。如《庄子·天道》曰:“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又,《韩非子·喻老》曰:”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于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www.xing528.com)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藏书史是一门总结中国历代藏书事业发生、兴起、发展、繁荣、鼎盛及其转型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研究中国藏书的历史,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全面认识。著名史学家吴哈在其早年所著的《江苏藏书家小史》一书的序中曾说道:“学者苟能探源溯流,钩微掘陷,物藏家故实为一书,则千数百年来文化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生活之变动、地方经济之盈亏,固不难——如示诸掌也。”[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