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认识与理解语文新课程性质

基本认识与理解语文新课程性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探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性质,还是应当回到语文课就是母语教育课这一基本认识上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认识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时,必须充分理解以下三个命题:(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表明了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沟通。语文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

基本认识与理解语文新课程性质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依据语文新课程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对“语文”一词的含义做过多种多样的解释,有解释为语言文字的,有解释为语言文学的,也有解释为语言文章的,甚至有解释为语言文化的,等等,但是,有一点却十分清楚,那就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没有离开语言这一最基本的事实。

其实,从关于“语文”名称的解释中我们已经明确知道,语文就是语言,语文课就是语言课,是中华民族共同语(即我们的母语)的教养课。由此可以得知,初中语文新课程就是初中教育阶段中对学生继续实施母语教育的课程。因而,探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性质,还是应当回到语文课就是母语教育课这一基本认识上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

尽管这样有限的表述并没有直接指明语文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但是,无论是从它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从它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已经说明,它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而语文课就是语言课。

因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文明进化中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与上述两位语文教育家所做的有关解释是完全一致的。而正是在这样的基本定义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我们可以认定,语文课既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又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

我们在认识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时,必须充分理解以下三个命题:

(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表明了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沟通。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到了必须相互交流以实现协同合作的情形下产生的。

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既满足了人类表达思想的需要,也实现了人类吸收信息的愿望。人类正是凭借言语交流形成了社会合力,从而增强了自身战胜大自然以获取更大生存空间的能力。自从有了语言这种工具,人类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的空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并日益巩固。虽然随着人类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具,拥有了各种各样的沟通手段,但是,语言这种伴随着人类思想产生、发展的特殊工具,始终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这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掌握本民族交流信息的工具,而掌握这种工具,是学生作为本民族的成员所必需的。语文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元素,而语文能力的具备,就是以正确掌握及使用语言这一工具为标志的。语文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既包括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而有效的“听”“说”“读”“写”技能。就是说,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本民族赖以交流的最基本的信息符号,而且也要吸收本民族运用这种符号工具进行交际的聪明智慧。作为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交际的工具,学生只有通过反反复复地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才能认识这种工具的原理和方法,并进而掌握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课程目标,还是从学习内容、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都不难看出,语文新课程的工具性既渗透于它的内涵并且也表现于它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是一门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课。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在不断脱离原始愚昧逐渐走向文明进步的进程中产生的。恩格斯所描述的“正在形成中的……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那种情形,已经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人类言语的产生与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其大脑思维的萌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为着生存的人类劳动必须依赖人类精神的沟通才得以产生人类渴望的理想效果,而语言正是为着实现这种沟通应运而生的。语言作为人类在自身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产物,毫无疑问是人类绚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然而,语言又是人类文化体系中一个极其独特的分子,其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语言是一种可以感知的、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它或以声音表示,或以图形表示,但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赖人类的思想元素作为内涵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语言是反映人类精神产品的中介物,所以,当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透过它的符号形式去领悟它所表示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彼此间的沟通。语言的这种特殊性质,说明它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质,而且也说明它具有人文性的特质。

语文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论断首先就包含着由语言的人文性而得出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课程的基本观点。正是因为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蕴藏着孕育了几千年历史的深厚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而且包含着丰富多元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所以,语文新课程必须重视发挥熏陶感染作用,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语文新课程要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认识和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成长为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一代。

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语文新课程也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感悟和独特体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人在感知客观事物的时候是具有选择性的。人的这种主观选择性源于人的知识积累与人的思维主动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对语文教材所展示的学习内容巨细无遗地全盘吸收,而总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等去确定自己所关注的那些内容。

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经验与认知结构,因而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方向、领悟程度等也是有区别的。所以,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既要重视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个性体验。始终保持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对话关系与互动机制,这是坚持语文课人文性质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这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定论。

1.从语言的基本结构去理解

语言作为人类传情达意的工具,其基本结构包含了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内涵这两个同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元素。这是由语言的客观性决定的。一方面,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需要语言形式作为“表达”的符号,否则这些概念化、判断化、推理化、结论化的思维过程及其成果便无以呈现,只能局限在个体的内省状态之中。这样,人际交往便无法进行,信息沟通将无以实现,人类将难以完成从个体化走向社会化的文明进程。而另一方面,没有人的思想活动,没有人对客观世界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创意的能动认识,没有人类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倾向性,语言的形式就将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外壳,甚至根本没有产生与存在的必要。所以,尽管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内涵两者具有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们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语言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在客观上已经决定了语文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2.从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去理解

语文新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新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追求从掌握基本交际工具到全面陶冶人文修养的整体目标,就应当尊重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相互统一的客观事实,不仅严格按照语言的内在原理去实施,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语言的这一客观规律,在语文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将语文实践及文化学习统一起来,以努力达成课程的目标。

母语是本民族言语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基本事实决定了语文新课程所带来的必然是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统一起来的教育活动。语文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不仅渗透于语文新课程的内容体系中,而且贯穿于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始终,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