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球体思想:新的思维模式将取代传统的方体思维

球体思想:新的思维模式将取代传统的方体思维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间接性的感知,都应属于人为性感知,属“方体”思维范畴),应当是属于“球体”思想,并非是一种思维。就是说,前者称球体思想,后者称方体思维。“球体”思想,是相对于事物的本质性探究。这是对“方体”思维模式的彻底否定。变成“球体”思想后,建立在方体思维上的教育,就要走向球体思想为基础性条件的“学育”。也就是说,“方体思维”具有有限性之特征。

球体思想:新的思维模式将取代传统的方体思维

所谓“球体”思想,即思维的路线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没有起点和终端,也没有层次之分,是呈现圆球体的一种表面性存在概念。所谓“方体”思维,是指有边界的,有上下限的,且在于某种区域性中的规定性逻辑路径(这种规定性的逻辑路径,是人之认识性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方体”思维更多的是体现人的一种认识性,而“球体”思想,强调的是自然的本有属性)。这两种思想与思维,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两个里程碑(人类社会文明的前期思维,是方体思维。后期则为是“球体”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方体”思维首先产生于人类的物质性追求。这缘于人之认识性肤浅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相对于物质性发展的必要。人类总是给事物限定一个“框”,也就是一种人为的规定性。任何“框定”的知识,都是要有定义的,只要是定义性的概念,思维都是有边界的,且存在着明显的拐弯点,也就是在于一种层次结构上,有着突然转换的角度出现。譬如,桌上的一杯茶不小心被打翻了,桌布立马变湿了。此时,有两种思维同时发生:一种是“桌布潮湿”。这种思维是生活性思维,也为是一种自然性的发生(相对于人的直接性感知。一切直接性感知的,都应归入于自然性之整体中。一切间接性的感知,都应属于人为性感知,属“方体”思维范畴),应当是属于“球体”思想,并非是一种思维。另一种是“水分子的渗透”。这种思维是“方体”思维。它借助了科技性的手段而达于人的认知。就是说,前者称球体思想,后者称方体思维。“方体”思维,实质上是对事物的现象性描述。“球体”思想,是相对于事物的本质性探究。方体思维,具有微观性。球体思想,是一种相对于事物存在性的宏观肯定。两者相对于现实的主要区别,是在于球体思想是对于事物的总体把握。方体思维,是相对于事物的在于具体过程中的运用(过程具有知识性。总体具有智慧意义)。

世界的认识,相对于人的认识性也是有两个方面的把握。可以把复杂的世界、无限性的宇宙,抽象的概括成我们所以需要的世界(一种相对于人之存在现实性的简单)、也就是我们所以认识的世界(有限的客观性存在,同时局限于一种人类所以知识而限定的物质规律性),我们便于把握的世界(现实的两维度时空世界。在这里,物质性成就为一种“时间”与“空间”所以够就的存在现象)。但对于这样的世界理解,不可能有更加的深入,这只是一种基本与大概。这就是方体思维的利弊,也是在方体思维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体制优势与劣势的同时存在。当我们从物质性世界,走进了人的思想性世界,此等之法,肯定不合时宜,需要“球体”思想来应对(严格意义上讲,球体思想,包括着方体思想,是后者包容着前者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向前发展)。

教育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方体”的思维模式。就是先抽象所以要把握的事物对象,然后才借于知识性的逻辑结构,深入于对事物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必是有区域性的概念。这种概念,自然是要有边界性定义的,同时也要有临界点,要有层次等对它的设定。于是,非常符合“教育”所以要面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但未来人类的思维,走向了无边界,无概念性的区域定义,更是一种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一种球体的表面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这是一个思想性的问题,不是物质性发展问题。思想性问题,是没有层次概念的,不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与延伸,更不可能以有限性的规定性,去限制无限性的思想。这是对“方体”思维模式的彻底否定。实际上,在时代进程的过程中,思维出现了不连续的断点(方体思维的逻辑路线是连续的),原来的思维路径,全部被否定,全部断裂,“方体”思维在外在力的作用下(实际上,所谓的“外在力”,也就是物质的作用性。可以理解为一种能源的输入与渗透)突变为一种“球体”的思想性方式(也就是思想性的自由与无限相对于存在现实的一种路线选择。自由,体现在球体表面的无限性选择。无限,体现在球体表面的无端点性存在)。这种突变是剧烈的,而不是温和的延伸和缓慢。变成“球体”思想后,建立在方体思维上的教育,就要走向球体思想为基础性条件的“学育”。如果是“小方体”走向“大方体”,或是走向更大的“方体”,教育还可以继续发展。而走向球体后,必然形成一种对其自身否定的体制,也就是适应于球体思想的体制,教育就不可能有它的未来。“学育”就是建立在“球体”思想上新体制所以反映的过程性现象。

“球体”思想,并不是完全拒绝“方体”思维的作为补充,它是对“方体”思维的一种弘扬。今后要培养学生用两种思维来认识事物的存在。这两种思维合在一起,才是对事物最恰当的认识(前后期在于综合的认识)。学育所培养的思维,就是球体思想和方体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扬弃,并非彻底的排除)。而物质性为条件的教育,强调的是方体思维的一种纯粹(方体思维的主导性作用意义,在教育中的体现)。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对一个事物的认同和理解,应当是这两者的合一。应当是这两种思维的并重,而不是对其的一种选择和侧重。这两种思维,决定着未来人层次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社会的形态,也必然从“方”的格局模式,演化为“球”的格局模式(在这里,应当不称为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系统。我们通俗地说,“方”的格局模式,是一种类似电路中的“串联”方式。“球”的存在系统,这很是电路中的“并联”方式)。“方”的格局模式,有什么特征呢?第一,有“方”就有高低。不管你怎么放,总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高低”总是可以比较。也就是说,“方体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比较性。比较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基于此理论)。第二,有“方”就有边角。事物是有限的,到了边角地处,它就开始拐弯走到另一个面上。比如放在桌面上的正方体,有个底面,有个高面。当在一个平面内边走到边界时,就会绕过边的所谓拐点(面)到达另一个平面。也就是说,“方体思维”的另一个特征,那就是事物在于发展过程中的“拐点”存在(拐点,相对于人对事物存在性的认识,那就是否定。所以,在“方体”思维中,有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第三,有方必有容量。既然是方体的,它总有个体积容量的存在。也就是说,“方体思维”具有有限性之特征。任何事物,在方体思维中,总会有它走向极端的倾向。这是有限性存在现实与无限性思想为基础的人之认识性的必然。用“方”来描述现在的物质性社会,比较吻合。为教育提供适合平台与发展的具体路径,也比较恰当。因为它有三大特性:比较性、否定性、极端性。这都是人类社会物质性发展的最大动因,也是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基础。(www.xing528.com)

事物在物质性时代都是有边界的,边界可以演化出摩擦和矛盾问题。事物都是有容量的,具有有限性。于是,有人际关系的冲突以及利益性集团的出现,教育自然也成为这一切的助推者。为此,在物质性的教育时代,我们处理任何事物,都是从“方”的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去对于事物的抽象,达到于一种数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然后去对事物存在性的定位与推测,从而判定我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存在性假定。在物质不丰富,科技不发达的人类社会前期,我们很合适于这种“方体思维”模式所以决定的存在现实。生活在“这里”,基本上这辈子就待在“这里”了,包括区域固定、思维固定、家庭固定、血缘关系固定等,都成为了“方”的思维背景。于是,这样的格局模式,决定了“教育”存在的必然。

“圆”(球体表面概念的最为集中反映,那就是“圆通。圆者即可以为“通”也。在这里的“圆”,有三层含义:一是所有之球体都是无限性圆面的在于重叠加。二是在球体表面上任取一点,都有无限个不同的“圆”在于通过。三是没有始终端的在圆表面成为一种集合。圆,是球体思想相对于人这等认识性层次的最低具体性的表达)的全面贯通,有什么特征呢?第一,圆是不固定的且在于转动与变化,没有高低。圆(球的现实性理解)放在平面上,是滚动的,既然滚动就无所谓高低了。今天的低,过段时间就变成高了。所以,球体思想,是一种流动的动态概念。在哲学中,可以作为“运动”的概念来把握。运动与变化,这是球体思想的第一特征。第二,圆(球体的横截面),是没有边界的。没有边界,便能混合为一体。所以,球体思想的对事物理解,总是无限性的(球,它没有边界,且在于整体的循环,很有无限性的意义)在于整体的概括。任何事物,在球体思想中,都可以有放得“很大”(人之认识性的拓展)的可能,使之事物具有无边界性的理解与认识(在这里,掌握“无边界”概念的有两点:一是循环;二是周期)。无边界的整体性包容,是它的第二个特征。现在考虑事物,我们都运用“方体思维”的概念,这种概念,使之人的认识性,只能挤在这个有边界的区域性所以定义的规定之中,且在于这样的规定性之中,理解与运用事物的存在。随着人类认识事物存在性背景的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事物存在性认识背景的从物质性世界,走向自然性宇宙以及人的根本性思想,从而使之对人之思维模式的定义域,也不断扩大及走向无限,方体思维走向球体思想,成为必然的趋势。因为“方体”思维面对这种认识事物背景的走向思想性与自然性的无限,已无能为力了。所以以“体球”思想“方式”为条件的“学育”,也必将迎来它的春天。

“球体思想”与“方体思维”,有一点它们是共同的,那就是球体与方体在于“容积”上,有它们的共同性。即它们的容积,都是存在的,都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规定性。也就是在从“方体”思想走向“球体”思维的过程中,有一条统一的贯穿线,那就是容积意义的存在性(使之事物在于过程中“同一”原则性的体现)。也就是说,认识事物的对象性不变,在于改变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由此也可以说,教育走向学育,是一种人之思维性方式的改变)。不管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承受量(相对于事物存在的包容性而言),而不是无限的。从“方体”走向“球体”,虽然是一种对于事物的相对于人之认识的断裂性飞跃。但一切事物的变异构成,相对于自然作为整体背景的条件下,不会是断层的,总有一条主线在于联通且是一种永恒(这种永恒性,相对于人认识性的理解,有两个层次:低层次,为简单的理解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性,也就是直接理解为一种内容的存在性。(事物的现象性存在)高层次的则是在于抽象为一种事物存在性的本质。这种“本质”,相对于人的认识性,那就是一种“形式”。形式,是事物现象性存在的根据)。这条主线,相对于“球体”思想与“方体”思维,那就是包容性和形象之说的容积性(包容性是相对于“事”,容积性是相对于“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