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铜镜的历史与制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的艺术发展

中国铜镜的历史与制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的艺术发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以铜为镜,源于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时期开始,铜镜已出现在我国先民的生活中。铜镜的材质主要是青铜,它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冶铸造而成,但各时代的金属比例并不相同,铜镜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铜镜生产制作的第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汉代铜镜也是馆藏最早的铜镜。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镜色亮泽而银光闪闪。

中国铜镜的历史与制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的艺术发展

我国以铜为镜,源于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时期开始,铜镜已出现在我国先民的生活中。铜镜造型很丰富,但圆形始终是主流,铜镜的正面为研磨光亮的平面或凸面,可以照容修面,背面由镜纽、纽座、纹饰区、镜缘几部分组成。镜纽在中央,可以穿绳带系挂;纽座是紧连镜纽的部分,也有的铜镜没有钮座;镜纽向外,依次为内区、中区和外区,这里分布着纹饰和铭文,铭文大多以首尾相交的圆圈形或矩形排列,可向左旋读或者向右旋读,也有的铜镜不分区。

同期声:现在我们看到的铜镜因时代久远,正面多数锈迹斑斑,不经过处理,已不能照面,我们陈列时是展示背面,因为背面的纹饰铭文与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密切的关系,体现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情怀,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的材质主要是青铜,它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冶铸造而成,但各时代的金属比例并不相同,铜镜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铜镜生产制作的第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汉代铜镜也是馆藏最早的铜镜。

修复过的汉连弧纹铜镜,直径仅有7.1厘米,素缘,球形钮,圆钮座,钮周为连弧纹,弧外两圈栉齿纹,相连小乳丁纹一周,有篆书铭文,已看不清。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形体较大,一圈凸弦纹内为圆钮,柿蒂纹钮座间隶书“长宜子孙”四个字,弦纹外装饰八内向连弧纹,近缘处为五圈细弦纹和整齐的栉齿纹,宽缘,表面的银沁与绿锈相间,有一种古风沧桑的美丽。

汉“君宜高官”连弧纹铭文镜,半球形钮,圆钮座周围四瓣柿蒂纹,内区饰八连弧纹,外区凹面饰一圈锯齿纹,有篆书“君宜高官”铭文,宽平缘。

汉连弧纹镜(上)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中)汉“君宜高官”连弧纹镜(下)

汉四乳四螭纹镜(上)汉双龙四乳纹镜(下)

柿蒂纹和连弧纹都是汉代的流行纹样,柿蒂纹寓意坚固、结实,连弧纹象征日月。馆藏汉代铭文镜还有“君宜官位”镜、“君宜官禄”镜等,这些铜镜都属于吉祥铭文镜,铭文表达了汉代人祈求升官发财、护佑子孙的美好愿望。

再看四乳四螭纹铜镜,它素宽平缘,球形钮,柿蒂纹钮座,座外两圈栉齿纹中间均匀布列着四乳丁四螭龙,螭腹背配饰小鸟、云纹,纹饰优美流畅。双龙四乳纹铜镜,1996年首阳砖瓦厂出土,桥形钮,也是柿蒂纹钮座,座外上下左右分布四乳丁,两龙弯曲盘绕于乳钉间,动感强烈,缘上饰十二内向连弧纹,构图巧妙。这两枚镜子都采取了以四乳丁为基点的四分法布局。

汉日光镜,1981年出土于昌谷,圆钮圆座,内区为连弧纹,外圈有带状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每一字中间夹一符号,铭文两边各有齿状纹一周,阔边,纹饰清晰(经常接触的部分泛出耀眼的银白色)。“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是西汉中期日光镜铭文的习惯语,这种铜镜中有一类能在光源照射镜面时,在墙面反射出与镜背相应的图像。

这枚汉日光纹铜镜,体形娇小,1984年收购,桥钮,内区饰太阳蟾蜍纹,外区为放射状日光纹锯齿纹,宽缘。

汉代的这些铜镜重量普遍较轻,轻的不过0.05千克,重的0.21千克,个头较小,直径在7.1厘米至11.2厘米之间,轻巧玲珑是它们给人的印象

三国时期蜀国四神纹铜镜,馆藏仅此一枚,较为珍贵,重0.31千克,直径14.8厘米,半球状钮,钮外四周延伸出四方框,绕框盘旋着表示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动物形态灵动,立体感强,风格仍然沿袭汉镜。

汉日光纹镜(www.xing528.com)

汉日光镜

蜀国四神纹镜

唐瑞兽葡萄纹镜

唐瑞兽葡萄铭文镜

唐飞雀穿花纹镜

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馆藏唐瑞兽葡萄纹镜共有9枚,展出的这3枚纹饰近似,但大小不同,最小的这枚瑞兽葡萄纹镜,蟾蜍形钮,斜立高缘,直径11.1厘米,一周突棱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4只瑞兽绕钮奔驰,外区饰以鸟、蝶、蜻蜓和葡萄纹;这枚直径13.6厘米的瑞兽葡萄纹镜,刻画6只瑞兽,镜形厚重;最大的一枚瑞兽葡萄纹铭文镜直径15.2厘米,是1981年周家庄出土,圆钮,凸棱内5只瑞兽,外区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铭文带:“炼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绮窗绣晃,俱含影中。”瑞兽葡萄纹镜是唐镜中引人注目的类型,南北朝时期,葡萄图案纹样由西亚经中亚传入我国,至唐代,葡萄纹和瑞兽纹成为铜镜普遍采用的纹样。

唐飞雀穿花纹铜镜,直径9.1厘米,镜身厚重,斜立高缘,圆钮,两圈突棱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外区均饰以雀鸟、蜜蜂和草叶纹,纹饰华丽,一派吉祥富贵景象。

唐镜为铜镜制造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铜镜达到了装饰艺术的顶峰,构图自由,纹饰活泼,气质雍容华贵,外形上首创了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亚字形等异形镜,成为后世效仿的蓝本。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镜色亮泽而银光闪闪。

在铜镜背面铸刻人物故事图案纹饰的称人物故事镜,其题材神话故事、儒、释、道、民间传说等无所不包。这枚唐葵花形“三乐”故事镜直径15.3厘米,巩昌头坪山出土,八出葵花形,扁圆钮,钮左戴冠之人为孔夫子,他身着宽袖长袍,右手持龙头拐杖,左手前指;钮右一人是荣启奇,头戴高冠,身披鹿裘,左手拿琴,右手弯曲,钮下部有一株弯柳,钮上方有长方形竖格楷书铭文“荣启奇问孔夫子答”,该镜内容源自《列子》,表现了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奇与孔子相见于泰山的问答场景,生而为人、又做男子且寿长九十就是荣启氏的人生三件乐事。

唐神仙过海菱花镜,也称“二仙渡海”镜,直径17.3厘米,半球形钮,钮左一仙人头梳双髻,身着宽袍,钮右一长须仙者面朝前,拱袖而立,两人脚下都踩着一把云头长剑作舟,周围浪花翻涌,仙人衣袂飘飘,钮下浪花中一小阁楼隐约可见,纹饰刻绘细腻、清晰完好。

导播:汉唐青铜镜图纹精美绝伦,铭文繁多,有极高的文学、史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唐镜更是铸造精良,形态美观,是大唐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璀璨精神文化的承载物之一,在铜镜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神仙过海菱花镜

唐葵花形“三乐”故事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