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期课改”的推进,特别是研究型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研究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的高度发达要求教育更加专门化、系统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教师与教学

教学应该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的工作具有专业性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在给教师带来挑战的同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契机,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要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变革人。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中小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标准,可以说它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也就谈不上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问题了。因为教师需要实施的课程教学,其课程资源多是国家和地区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的,所以教师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自然也就很难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二期课改”的推进,特别是研究型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可以突破以往单科课程的限制,提升现代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宽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在研究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研究型课程的开发推动着教学的进行,反过来,教学也会促进研究型课程的调整与改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课程与教学的交互推进过程,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多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学中课程理论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导致很多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另外,传统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也导致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当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时,就好像是在谈论一个陌生领域的问题。因此,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升现代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能力。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二期课改”的目标,必须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支持,使各种课程资源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融为一体,推进研究型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的高度发达要求教育更加专门化、系统化。各种形式的教育应运而生。如何把无限丰富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大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只会传授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1.更新教育观念(www.xing528.com)

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当前,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与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缺乏专业精神。例如,对教育目标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普遍存在,学生观念封闭落后;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脱节;对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肤浅。

2.扩展知识

教师要饱有学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质。目前中小学教师对未来最主要的通用知识(如工具范畴、人格范畴、社会范畴和常识范畴的知识)了解不多,甚至知识的广度还不如学生。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内容性知识(事实、概念、原理等),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的实质性知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论框架、概念体系)、章法性知识(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学科信念及学科发展等。

3.普及信息技术

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使每个人都有应付信息潮和知识流的能力。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教会人们把信息作为产生知识的原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升华为新思维、新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信息素养。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①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②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③有效地吸收、存储与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使用多媒体表达信息、进行交流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⑤利用信息实现自我更新的能力;⑥具备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

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不仅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还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教师要具备自己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必须不断地在教育科研中磨炼。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教育的双向活动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受到种种启迪,实现教研相长、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