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课程实施意义:新课程改革创新策略

研究课程实施意义:新课程改革创新策略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象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改革失败的组要原因在于实施。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异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能达到35%,这种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从而估测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

研究课程实施意义:新课程改革创新策略

国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台湾学者指出,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计划在行动时产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改革为何失败、为了避免受到忽视或与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大陆也有学者研究课程实施的作用,一般集中在:利于了解实施课程方案引起了课程实践的何种变化、了解课程改革失效的原因、解释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决定因素。这些研究对领略课程实施的意义很有启发,就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整体而论,研究课程实施至少有下述四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课程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诸如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益、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在问题。事实上,课程设计者与政策决定似乎容易忽视,“人们在实际中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是一个关键变量”。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象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改革失败的组要原因在于实施。美国课程专家比彻姆曾告诫我们,“许多课程虽已规划,但几乎没有系统地实施,……一旦课程已编出,就堆积在布满灰尘的书架上或归档在教师书桌右手抽屉的底层。与此同时,教师由回到课程规划以前所用过的相同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拟订课程规划除了对规划者有些教育的效益外,简直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富兰也曾提醒人们,课程设计者依据课程编制原理和课程改革需要所研制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也许课程设计者的预期的东西根本没有实施。可见,如果没有对课程实施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恰当和有效的指导。换言之,不研究课程实施,“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过河”,很可能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综观课程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众多“不尽人意”之处,很多与课程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人们对实施过程的高度关注。

(二)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课程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领域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相比之下,对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关注较少,导致课程理论系统研究的缺口。就课程改革的发生过程而言,至少有包括课程方案的研制、课程方案的采用(curriculum adoption)、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课程方案的研制,重点在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最优发展的“精神粮食”配制良方,课程采用一般指做出使用某种课程方案决定的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而课程实施则较多地关注采用某种课程方案以后的实际变化程度,研究学生实用、消化甚至发展“精神食粮”的过程。课程实施不等于单纯课程采用,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因此,研究课程实施有着美好的前景。过去,由于课程实施理论研究成果欠缺,未能及时昭示人们关注课程实施,即使课程实践者自发地注意到课程实施中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实施理论做指导,导致指导实践的力度过小,成为课程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改变,三级管理政策的正式出台和实施,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实施或变革的空间增大,可以预料,我国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理论的需求日益强烈,课程学的发展对课程实施理论的呼唤也会引起越来越多课程同仁的兴趣。(www.xing528.com)

(三)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总是在前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既包括对方案的规划,即课程方案的研制,又包括对方案的实施。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预期的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一系列的关系,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多元,甚至难以预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新一轮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要确立新的课程方案,就必须客观地解释这些复杂性,尽可能地清楚这些复杂性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譬如,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评估,包括有多大价值,在哪些方面有多大价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大的价值,等等,可以成为研制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往往将采用新课程方案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归于新课程方案本身,而对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程度并未做出恰当的估计。实际上,采用了一项新方案并不意味着如方案计划那样进行实施。同样,一种好的教育效果,也绝非仅仅来自好的方案,即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对于高水平的实施者,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异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能达到35%,这种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很容易过高评价课程方案的价值,对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估计不充分,使问题可能延伸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进而导致新方案缺乏足够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利于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其终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成果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运用,产生尽可能高的社会价值。通过课程实施研究,可以知晓影响课程实施的真实变量,明确课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的运作的可能状况,确定哪些变量可能是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没有多大影响,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产生消极影响,明确众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及时和正确干预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估测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我国课程实施常常容易出现不加辨别与非科学合理的“借鉴”,甲地或甲校成功实施某课程方案,很快可以在乙地或乙校找到类似和相同的方案,在近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很容易发现类似的课程“复制”或“克隆”现象。课程实施不是“任务”所使然,它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为学生、为社会发展负责的责任和使命。尽责,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和社会发展出发,一切从实施主体(包括地方、学校、教师)、实施环境或情境出发,科学处理好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谨慎运行实施全过程。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为采用实施方案的地区,显示一个真实的过程,帮助其理解、修订、借鉴和再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