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爱风流高格调:张志新之死的音乐创作和沪剧唱腔解析

独爱风流高格调:张志新之死的音乐创作和沪剧唱腔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志新之死》是一个表现共产党员坚持真理,敢于献身的崇高精神的作品,老万在作曲上一改沪剧传统的小格局,而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万智卿在音乐创作上又一个特点是风骨凝重,他的作品很少以形式上的花哨见长,而总是努力追求风格的深沉凝炼,厚重朴实。沪剧唱腔经常借用一些流行民间曲调,从积极方面说,它增强了曲调的轻快感,使人喜闻乐见;但从消极方面看,这样又容易使音乐走向轻佻浮飘,降低作品的品位。

独爱风流高格调:张志新之死的音乐创作和沪剧唱腔解析

在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万智卿先后为一百多个大戏,五十多个小戏设计过唱腔,在音乐创作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万智卿在沪剧唱腔设计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气度恢弘。由于沪剧历史上曾长期受十里洋场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影响,有的戏从剧目内容到音乐唱腔都沾染了一种小市民气,老万深知庸俗的小市民气是沪剧发展的大敌,他在设计唱腔时非常警惕,着力增强沪剧音乐的力度和气势,更好地表现新的时代新的人物。《张志新之死》是一个表现共产党员坚持真理,敢于献身的崇高精神的作品,老万在作曲上一改沪剧传统的小格局,而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特别是描写张志新被押送刑场时的四句旁唱慷慨激昂,气势如虹,令人拍案而起。这段唱取材于沪剧传统的“反阴阳”曲牌,原来属于只适宜表现悲哀缠绵情绪的小调,老万拿来加以改造,把落音从6的羽调提为落音为1的宫调。这样一改,整个旋律都起了变化,既不影响原来曲调的优美委婉,又柔中见刚,激奋有力,成功地表现了张志新敢为捍卫真理而流血的坚强性格和大无畏气概。

万智卿在音乐创作上又一个特点是风骨凝重,他的作品很少以形式上的花哨见长,而总是努力追求风格的深沉凝炼,厚重朴实。沪剧唱腔经常借用一些流行民间曲调,从积极方面说,它增强了曲调的轻快感,使人喜闻乐见;但从消极方面看,这样又容易使音乐走向轻佻浮飘,降低作品的品位。老万不排斥选用民间音乐素材,但处理十分慎重,决不以形式的花哨来掩盖内容的贫乏。他的《一个明星的遭遇》中璇子那段“金丝鸟”的唱段,在引进《天涯歌女》旋律的时候,把它巧妙地和沪剧传统的“反十字”和“反阴阳”曲调糅合在一起,使整段唱在风格上既轻柔悠扬,又沉稳舒展。在《女儿的回忆》第八场里,老万借用传统“西厢”开篇的“凤凰头”曲调作为引子,烘托芳芳孤身一人到大西北荒山野岭祭奠父亲的凄切沉重的氛围,接着又用基本调的“长腔”和“三送”等成套曲调,上百句唱词一泻千里抒发芳芳追思英魂,满怀辛酸的激越感情,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内涵深刻。(www.xing528.com)

感情丰美也是万智卿在唱腔设计上的重要特点。为什么老万作曲的几个戏感染力特别强,这和他善于运用各种音乐手段来丰富强化剧中人物感情有很重要的关系。在《雾中人》第三场中,老万运用合唱、重唱和对唱交叉进行的形式着力刻画两位志愿军战俘经过三十年风风雨雨的磨炼,突然相逢时发自内心的感慨万千的复杂感情。沪剧《日出》塑造的陈白露完全是另一种典型形象。设计唱腔时用的同样是烘托感情的方法。最后一场“顾影自怜”的唱,采用反十字慢板一唱三叹,细腻地表演出这一人物在自尽前对人生既厌倦,又不无留恋的心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万智卿的沪剧作曲还具有韵律清新的特点,听他设计的唱腔,犹如晨风拂面,从未给人陈旧流俗的感觉。他从不墨守成规,一些传统的曲调到了他的手里,他都要改造一番,使它们面目一新。像《牛仔女》第七场中女主角李雯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春风得意喜上眉梢的那段唱,老万用“夜夜游”的曲调,并进行三拍子的快节奏处理,让人物围着服装模特边舞边唱。整个唱段清新流畅,跃动着青春的气息,使人百听不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