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阅读与突围:如何在课堂中探究学情的12条思路

专业阅读与突围:如何在课堂中探究学情的12条思路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上述三个依据,同时参照我在实践与专业阅读、借鉴学习共同体的优质课堂,梳理出如何在课堂探究学情的12条思路,分别是:是相互聆听还是各自发表的课堂?听的时候,听者需要及时整合相关信息,运用所学作出回应,方能促进与提升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聆听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听是理解与认识学生的途径,听是理解学生认知与情意的窗口。

专业阅读与突围:如何在课堂中探究学情的12条思路

教师在课堂上本已是很忙碌的教学者,若要兼顾敏锐的学情观察,实在是一种挑战。但也正因如此,更彰显出在教师培训时融入学情研究的价值与作用。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有理解学情的意识感,这是教学迈向专业的第一步。其次,哪怕现实课堂很难同步兼顾教学实施与敏觉学情,也要突破限制,积极突围,方能迈向专业。

如果教师在研修后,对把握学情有了专业意识感,又能习得体察学情的策略,拥有研究学情的能力,那么回到自己的课堂便能逐步实现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境界。

关于如何观察学情、认识学情,我共梳理出12条思路,也就是我所认为的理解学情的途径,其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与专业阅读;二是这5年,每次为期一周,前后6次到日本进行“学习共同体”考察学习,跟着佐藤学、秋田喜代美等教授看课,课后聆听教授们的观课分析,整理归纳佐藤学教授所倡议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重要元素;三是我这几年尤其是2015年9月开学至今,整个学年都在大陆,有比较多的机会进入学校认识大陆小学教育的实况,发现了大陆一些学校长期以来在课堂学情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想借此机会提出来与大陆同行分享交流,相互提醒共勉。

综合上述三个依据,同时参照我在实践与专业阅读、借鉴学习共同体的优质课堂,梳理出如何在课堂探究学情的12条思路,分别是:是相互聆听还是各自发表的课堂?是对话交流还是回答问题的课堂?是学生练习与试错还是快速回答正确答案的课堂?是互助共学还是孤立竞争的课堂?是没有一个人被忽略还是有人不被关注的安心课堂?是教师具备文化敏感性的课堂吗?是学生能彼此回应而非一直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吗?是学生经历学习历程的课堂吗?是有探索和挑战的课堂吗?是使学生获得提升的课堂吗?是所学对学习者而言有意义关联的课堂吗?是有资源支持理解的课堂吗?

上述我所整理的12条探知学情的思路或途径,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促成,而且这也是我用双脚踏出来的一条小径,欢迎同行尤其是一线教师与我一起研究课堂、探究学情。

课堂:是相互聆听还是各自发表

听,具有容易被忽略的特性;听,具有静态、安静、不外显、隐微的特质。听,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做,更不知别人是怎么做的,导致容易被缺乏专业意识的教师忽略。在课堂,重视听的教师,显然还不够多。

听,长期被忽视——从课标检视听的地位。我想,从来没有人会认为听不重要。但是,听却长期被忽略,长久以来是教学“失落的一角”。

从课标检视听这个语文学习向度:台湾新一轮12年课纲“听”与“说”合并置为一个向度;大陆2011年课标“听”内含在“口语交际”向度中。

从两岸课纲如何“安置”听可显示出:一是“听”与“说”(口语交际)是一家;二是“听”是为了说,“说”是听的指向与目的。

如果我们仅将听视为说的前置,便忽视了听本身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听不只为了说,听具备自成目的的重要任务,即听本身的学习价值与作用。

听,长期被忽视——从教师养成与在职培训检视。不幸的是,教师养成与在职培训正好印证了课标编制取向忽视了“听”。教师养成、在职培训主要强调:教师如何说、说什么、怎样说;如何引导学生发表,促成学生口语交际。

可见,有关听、聆听、积极聆听的教师培训并不多。

听的范式转移——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建构意义。我们对听的认识,一向认为是比较被动地接收信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教师说:尊重说话的人、不要插嘴、安静听、好好听、专心听、有礼貌地听。遗憾的是,听在课堂经常仅是顺便的提示。

听为什么被忽视?因为许多人对听认识不清。

我的公开课上完后,听课教师们常这样反馈:李老师多是在具体地教学生尊重别人、做人做事的道理。(www.xing528.com)

据我了解,这是观课者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作出的评价。但是,身为教学者,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并不是从教人做人做事的角度出发的(并非育人不重要,我认为育人、教学生做人、尊重人需要许多相关支撑)。

听为什么常被忽视?因为许多对听的意义理解不明。

听在形成内在语言、思维运作、认知处理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课堂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认识听的本质和听的学习作用;教学生听的时候,需要留意、把握、筛选、关联、组织相关信息;听的时候,大脑需要进行快速思考。

我相信教师们如果理解了听、认识了听,便不至于将聆听课堂误解为教学生做人做事的课堂。但是,尊重、做人的确是聆听课堂的自然产品。

对学生而言,听并不比说容易。

由于听的静态、内隐特质,对学生而言,听的能力更需要循序培养。否则,有些学生可能以为在听的时候,只要静静听、安静听、乖乖听即可。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听的能力培养不比说容易,听和说都需要教导。可惜,教师在课堂花费大量时间指导说,引导学生练习说的时间比指导听的时间要多得多。

课堂上,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示听与学习的关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听;必须让有效聆听的方法与历程外显化,具体引导与教导学生积极聆听的方法。

对学生而言,需要知道在听的时候应该具体做什么。

我们让学生安静听、专心听、好好听、仔细听时,要教他们怎么听、听什么、听到什么程度。

学生必须知道在听的时候要做什么。让学生通过多样、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理解听的时候,除了耳,更要用上眼、心、脑、笔,以协助听。积极聆听是主动建构、积极处理心理认知的过程,运作处理历程复杂,听者积极、主动投入的同时,还需检索自身与所学所听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听的时候必须从众多听取的信息中听出轻重、把握要点、建立意义关联……身处纷繁庞杂的信息中,听者既要梳理信息又必须把握目标,秉持听的方向性。

听的时候,听者需要及时整合相关信息,运用所学作出回应,方能促进与提升思维能力。听是一种内功,是一连串外表看不出但内心必须积极主动建构的连续心理认知运作历程。

对教师而言,聆听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听是理解与认识学生的途径,听是理解学生认知与情意的窗口。因此,教师的听与说同样重要。学生的表达掀开了他们如何想、如何思考。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听而非说,方能理解学生的思路与想法。

(作者系台湾“师铎奖”教师、台北国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