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阅读中深入挖掘书籍的结构

如何在阅读中深入挖掘书籍的结构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精读一本书,和略读不同,需要层层剖析、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反复阅读外,还要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乃至结构上下功夫。我们精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也唯有把握主题才能系统地了解填充框架的内容,虽然结构并不是直接的阅读内容,但是,它对我们的阅读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何在阅读中深入挖掘书籍的结构

我们精读一本书,和略读不同,需要层层剖析、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反复阅读外,还要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乃至结构上下功夫。

提到“结构”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筑,如一栋大楼的构造,钢筋、混凝土还有梁、板、柱等,同样,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也有它的结构,正是因为有结构,才能让文章的每个部分之间架构起来,形成框架。文章的结构有很多种,但无论哪种结构,都离不开文章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紧密结合。可以说结构是书籍的主题与材料之间的纽带。

我们精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也唯有把握主题才能系统地了解填充框架的内容,虽然结构并不是直接的阅读内容,但是,它对我们的阅读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懂得了“结构”,才能在阅读的“空间”里自由前行。

在学生时代,老师教导学生写作文,会告诫学生一篇文章应该有“凤头、豹尾、猪肚子”的说法,这也是三段式文章结构的重要特点。

上语出自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乔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也称作“六字法”。文论家也多用来评论古文写作。这是一种对诗文创作的开头、主体以及结尾的比喻说法。就是说,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

所谓“凤头”,顾名思义,就是要像凤凰的头部一样美丽、精彩。一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吸引读者呢?

就是重在开头部分,开头写得好,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有看下去的冲动,如《滕王阁序》中的第一、二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都督阎公由之前的不屑一顾到听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立马安排人让作者继续谱序,从中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优美和艺术必须有精彩的开头,否则别人没有继续看下去的耐心,即使后面写得再好也是徒然。

所谓“猪肚”,猪的肚子饱满而圆实,有了精彩的开头,自然不能在文章的主体上华而不实。主体是文章的中心,要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饱满的内容。切记不能出现任何的拖沓、华而不实。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作者紧紧地扣住中心,表达了对滕王阁地处的景色由衷的赞叹,溢美之词不言于表!

所谓“豹尾”,豹的尾巴非常有力,比喻文章的结尾应表现力强。相信所有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在教作文的时候都会说到一点:那就是“结尾点题”。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说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充实而丰富的内容和点明中心的结尾,就相当于一个人,有了聪明的大脑,还有了强壮的身躯,那么他还需要什么呢?(www.xing528.com)

对,就是“灵魂”,一个人即使拥有再聪明的大脑、再强壮的身躯,但是如果他没有“灵魂”的话,那最多也只是一个躯壳、一副皮囊而已!且看《滕王阁序》的结尾“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这是三段式文章,从一本书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将其结构分为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铺展,或者综合采用多种形式。下面我们来分析前三种形式。

1.总分式

总分式即分别表述与总结表述相结合而构成系统的结构方式。多用于论说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种,它讲究条分缕析、逻辑鲜明,部分与部分关系平列,分述与总述则有层次辈分之别。其方式有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和先总后分再总式。先分后总,是把所要表述的对象或主题分成若干部分或侧面,从不同角度渐次展开阐说或论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或归纳全文。先总后分与之相反,是先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然后再划分若干层次或侧面,分别阐说或论述,从不同侧面贯彻总论总述。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总论,然后分而论之述之,最后再总括,更上一层楼,使文章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中心突出。内容复杂的论说文常取此种方式。

2.并列式

并列式结构法又称并列分论、排列论证。它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例如,荀子的《劝学》就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三个方面并列地阐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3.对照式

这种结构法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戏剧的谋篇布局,主要体现在场面对照上。例如,冷场、热场,文场、武场,悲场、喜场,逆境、顺境,两相对照,可加强戏剧效果。常表现为戏剧性的讽刺对照,如《梁山伯祝英台》在悲痛的“楼台会”之前是一场富于喜剧风趣的“十八相送”,这种对照,不仅以喜衬悲,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剧本的主题。又如《乔老爷奇遇》里,乔溪误入花轿,被抬进恶霸地主兰木斯家里,观众以为他要遭殃了,他却因祸得福,反和兰秀英成就了美满姻缘,逆境转为顺境,显示了喜剧性讽刺效果。

第二种是散文的结构安排,通过真假、善恶、美丑等两类材料的对照,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使渗透在描述的字里行间的褒贬感情更加强烈。例如,郭沫若的《杜鹃》,通过可怜、哀婉、纯洁、至诚与狡诈、专横、残忍的一正一反两种形象的对照,显出杜鹃的可憎可恨,然后点出题旨: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形象鲜明,意旨显豁。

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都不那么重要,但要记住不能脱离主题,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