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击乐器无音高伴奏训练指南

打击乐器无音高伴奏训练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Ⅰ.器乐伴奏《木瓜恰恰恰》木瓜恰恰恰目标:学习为拍子的歌曲编配伴奏音型,尝试并运用奥尔夫打击乐器为印尼歌曲做伴奏,体验随乐演奏的乐趣。这段乐曲的作者安志顺是中国当代打击乐作曲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观赏民族打击乐队演奏的《鸭子拌嘴》视频,增加视觉体验,了解各民族乐器及其演奏方法。

打击乐器无音高伴奏训练指南

Ⅰ.器乐伴奏《木瓜恰恰恰》

木瓜恰恰恰

目标:学习拍子的歌曲编配伴奏音型,尝试并运用奥尔夫打击乐器为印尼歌曲做伴奏,体验随乐演奏的乐趣。

准备:打击乐器,《木瓜恰恰恰》的歌曲录音,伴奏音型卡片。

指导:

1.通过提问有关拍子的伴奏音型有哪些,导入练习。

提示:可以按单位做四分音符打拍伴奏,也可以按比较密集的八分音符或比较宽松的二分音符打拍伴奏,更可以通过加入休止符来丰富伴奏音型。

2.请学生分组设计拍子伴奏音型,启发学生以拍手、拍腿等动作拍出不同音符节奏,并将各自设计的伴奏音型画出来。

3.请各组学生结合画出的伴奏音型,轮流展示各自创编的成果,并从中选择两条较为理想音型进行练习,直至熟练。

提示:如果在活动的第三环节发现学生设计不够理想,教师可以出示两条早已编制好的节奏型(如下),请学生分析与之前自己所编的伴奏音型有什么区别。然后引导学生用拍手、拍腿动作练习以下伴奏音型,直至练熟。其他环节照旧。

4.赏析歌曲的内容与特点,了解这是一首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尼民歌。歌曲节奏欢快、旋律活泼,形象地塑造了印尼农民在兜售自产水果时的忙碌场景。歌曲的结构具有循环性,每一段落可以不断反复,在实际演奏时如果没有乐队鼓手的暗示,乐曲将无休止地循环下去,这一特征与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有关。

5.播放《木瓜恰恰恰》音乐,请学生尝试运用以上两条大家共同选择的、熟练掌握的节奏音型为歌曲做声势伴奏。

6.请学生将声势动作转化为打击乐器,练习为歌曲伴奏,体验随乐演奏的乐趣。

提示:教师可建议以音符的长短来区分使用乐器的类别,如:四分音符用碰铃或三角铁、铃鼓类,八分音符用圆舞板或碰铃,二分音符用铃鼓颤摇,结尾可以全体乐器齐奏。也可建议按乐句来区分使用乐器。

7.请每组学生上来按自己的设计的配器方案指挥和演奏歌曲,体验自编自演的乐趣。

提示:活动中教师可以伺机传授专业的演奏方法,如在学生演示完自编自演的作品后,教师可结合点评自然把专业的乐器演奏方法告诉学生,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参考。

小结:器乐伴奏练习是奥尔夫乐器的基本用法,我们在接触奥尔夫乐器的初级阶段就开始学习运用它们为歌曲、舞蹈动作或古典音乐做伴奏,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借此帮助学生熟悉乐器的音色、用法,另一个是辅助学生进行音乐的鉴赏和节奏旋律的听力训练。

Ⅱ.器乐伴奏《鸭子拌嘴》[6]

鸭子拌嘴

(节奏谱)

目标:综合运用律动、声势、听奏、视谱演奏等方法,感受中国民间打击乐曲,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将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准备:电脑视频、课件(图形谱、乐曲第一段节奏谱),打击乐器(小镲、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若干)。

指导:

1.欣赏引子与第一段音乐导入。

提问:能否对这段音乐留下深刻印象?能否记住这段音乐的节奏?如果让孩子欣赏《鸭子拌嘴》的乐曲,怎样才能让孩子走进音乐,深入欣赏这段音乐呢?

2.教师简介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这段乐曲的作者安志顺是中国当代打击乐作曲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他的作品《鸭子拌嘴》《老虎磨牙》《大唐六骏》等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鸭子拌嘴》是他1982年编写的一首打击乐曲,取材于我国的西安鼓乐和陕西的民间打击乐。乐曲使用了六件打击乐器: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

3.出示以下节奏谱,进行填词律动。

鸭子拌嘴

(节奏谱)

(1)老师结合节奏谱,示范按节奏念歌词;

(2)学生看节奏谱,学习按节奏念歌词;(www.xing528.com)

(3)学生边看谱、边朗诵、边跟着老师做以下动作:

●1~4小节:双手自然打开在体侧,手掌翘起,一拍一动,先左后右,模仿小鸭走路姿势,但脚不动,站立位,仅摆动头部和身体。

●5~8小节:双手手掌在胸前合拢,其中一手手心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一拍二动,模仿小鸭的嘴巴一张一合。

●9~12小节:重复1~4小节动作。

(4)学生分两声部,进行间隔四小节(或两小节)卡农练习,加深对节奏的记忆。

4.出示完整节奏谱,熟悉其伴奏方案:

(1)声势练习:小镲——拍手;三角铁——拍胸;双响筒——拍腿;鼓——跺脚。

提示:通过按声势谱击打声势,让学生学会熟练识读声势谱,并通过声势活动感受乐曲的基本节奏。

(2)打击乐合奏:将以上声势转换成打击乐,分声部练习。

第一遍:小镲和三角铁合奏;

第二遍:鼓和双响筒合奏;

第三遍:集体合奏,提醒学生注意乐曲强弱力度的变化。

提示:通过看节奏谱进行打击乐合奏,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器乐合奏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器乐合奏的教学方法。

5.即兴创作与表演。

以“出门、嬉戏、吵架、回家”四个场景为主题,让学生运用“小镲”即兴表演各种场景。

提示:可以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讨论四个主题会有什么样的情节内容,然后两人一组做“小镲对话”的即兴演奏,教师要启发如何使对话更有趣、更丰富。

6.图形谱详解全曲。

老师展示自制的图形谱,并引导学生边聆听音乐,边看图形谱。

●引子(散板)

●第一段(四二拍)第二段(散板)

●第三段(四二拍、四三拍)第四段(散板)

●尾声:(四二拍)

提示:通过学习教师设计的图形谱,使学生了解音乐与图形的对应关系,进而自己为音乐欣赏教学设计图形谱。

7.观赏民乐演奏视频。

观赏民族打击乐队演奏的《鸭子拌嘴》视频,增加视觉体验,了解各民族乐器及其演奏方法。

8.引发学生思考:《鸭子拌嘴》的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为什么?

参考:

●律动教学、听奏法学节奏——幼儿园、小学低年级

●视谱读节奏、视谱练习声势合奏——小学中、高年级或中学生

●视谱练习打击乐合奏、图形谱——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

小结:《鸭子拌嘴》是一节经典课例,这个课例来自中国奥尔夫协会李妲娜老师原创的教案,是李老师将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李妲娜老师曾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谨慎地介绍过;这一课例,也频频出现在国内的幼儿园针对幼儿园孩子到中小学大学及师资培训的音乐课堂上,因其经典而成为各阶段、各级别音乐课堂的保留课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