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独立完成和帮助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教师独立完成和帮助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检验教学最快的方式,就是参加专业实践,作品的策划、制作、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艺术专业的作品,例如拍摄纪录片。我们在教学中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自己拍摄纪录片。纪录片要从历史文化和本乡、本土出发,从发展和衍生的历史出发,善于发掘纪录片题材,抓住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充分展示地区特色。拍摄完成后我们会得到10集纪录片,共500分钟。

教师独立完成和帮助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学、创作、实践、社会服务的最好检验,是学生的艺术专业的实践。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检验教学最快的方式,就是参加专业实践,作品的策划、制作、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艺术专业的作品,例如拍摄纪录片。我们在教学中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自己拍摄纪录片。学生最初的艺术作品应该从纪录片拍摄做起。原来纪录片的功能是记录、表现、猎奇,现在的纪录片是表现、展示、记忆、回顾、感染、再现、重温……

“记录片”、纪录片,在“记”和“纪”文字含义和实际工作表述上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记录”往往在做动词时,是指把听到的话、看到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或者追记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过程、记录当时的感受。在做名词时,是指当场记下来的文字、材料、过程。

“记录片”往往是指一些非常写实的、年代比较近的影片,也有非常多的实时的影片。纪录片与“记录片”通常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仅仅在一些细节上有差异。纪录片的“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有时也做形容词用。“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的成绩和情况,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二是指提供一些必要的形式(影像、声音)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必要的记载和还原。

我们认为,纪录片首先一定是表现人的,写事是第二位的。

纪录片的主题:

(1)纪录片所蕴含的社会美德和宏大的主题:忠、孝、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真、善、美。

(2)纪录片的永恒题材和接地气的主题: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3)历史题材:年代、事件、任务、现象、传说。

(4)类型风格: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5)人类发展:历史、建筑

(6)民俗题材:地域文化,生活习性,日常生活,民族习惯,婚、丧、嫁、娶。(www.xing528.com)

这些选题足以涵盖历史、文化、地域的各个方面。乡土乡情、乡恋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情怀,民俗、人类学、社会学、公益类等选题都要秉承自己的创作初心。

学生学习影视制作,最好是从纪录片入手,先做自己家乡的纪录片,因为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至于主题是什么,自己要进行深入研究。表现的题材无非是具体的小事,或者是生活周边的事情,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纪录片不能找外人去做,必须让在这里成长的人去完成,外乡人拍摄,肯定会猎奇,没有热爱。慢慢做自己熟悉的创意,当然,大的选题也可以做,比如重要的事件、人物、建筑、民俗现象,都可以做,在这些内容中表现情怀。这些方案要早想、早论证、早做准备。

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本科的三年级上半学期,甚至本科的三年级下半学期到四年级上半学期,要鼓励学生做纪录片。学生为什么要做纪录片?因为他们熟悉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文化、历史、人文、民俗,了解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我们成长环境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外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在大学学习艺术专业,一定要有自己参与的创作和作品,有了作品,就能拿出去参加比赛、社会调查、调研、写作。在做片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归纳总结,写成未来的故事、人物或桥段。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就会有情感、有血脉,人物就会有家族、有传承。

影像风格是需要变化的。纪录片最核心的是要有不同场景、环境下的采访,还有不同场景、环境下对这件事所采取的行动,以及不同场景、环境下动作的重复。比如说,捕鱼的过程往往不是一个镜头拍摄完成的,需要从三个机位(中景、近景、大特写)、三个方向(逆光、侧光、顺光)拍摄。很多故事是要能形成矛盾冲突的,在纪录片当中就能找到。

纪录片要从历史文化和本乡、本土出发,从发展和衍生的历史出发,善于发掘纪录片题材,抓住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充分展示地区特色。结合当下的纪录片作品,解析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务必避免伪纪录片倾向。文化影响、人文关怀需要深刻挖掘。另外要注意,纪录片可以有采访、内心独白、旁白,但不要模拟、再现,一定不要有所谓的主持人破坏情绪和风格。只需要纪录片的当事人及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就完全可以把故事和事情讲清楚。

有一个诀窍,就是本地人拍自己的家乡。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就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和表现什么。本地人拍自己家乡的纪录片,文化是骨子里流的血,不是外面穿的服装。本地人的纪录片视角,有对人、对历史、对事件、对文化的尊敬。有些所谓的纪录片,我认为是伪纪录片,其实就是“大杂烩”,完全是地域、民俗、猎奇的拼凑。一件事情还没说透彻,就马上转换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了,这是对当地核心意义和文化资源的不尊敬,也是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掠夺。在纪录片中,每一件事情的历史、文化、人物、传承、来龙去脉,都是表现人物的一些影像,一定是写人的,要讲人物的命运、性格、事件、矛盾,而且要述说清楚。

纪录片中的声音系统的元素,人的同期声、字幕、独白、旁白、画外音解说词一定要用齐。纪录片一定不要像电视节目那样,让主持人在镜头上重复、解说、表演、串联。千万不要去重复主人公的话,所有影像信息应该都是表现主人公的,一定是拍人的,拍人的前世今生,拍人的喜怒哀乐。

在具体操作方面,我现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写自己家乡的事情。可以在网上找10个故事和选题,每个选题找一个人物和故事主线,写出片名、故事梗概和详细的大纲。然后报有关部门审批,获得拍摄许可。一个选题拍一集纪录片,纪录片的标准长度是50分钟。拍摄完成后我们会得到10集纪录片,共500分钟。

我们完成10集纪录片以后,可以得到3种形式的作品:第一种,完整的纪录片,每集50分钟,共10集。第二种,与纪录片同步整理、出版的文字专著。这是一次拍摄中整理的学术与文化核心,也是该项目的附加值。可以根据纪录片,每集出一本书,把所有被采访人的语言都整理成文字,包括剧照、图表、报道照片、图片等都拷下来,放在书中,存在相关的图书馆中。第三种,纪录片的拍摄花絮(可长、可短)。编余的镜头素材可以提供给网络媒体、电视台进行及时的文化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